講好“非遺故事” 唱響“紹興有戲”
紹興積極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

火烙畫葫蘆技藝。紹興市文廣旅游局供圖
木杆秤制作技藝。紹興市文廣旅游局供圖
錫器制作技藝。紹興市文廣旅游局供圖
棕櫚葉編結工藝。紹興市文廣旅游局供圖
紹興通寶。紹興市文廣旅游局供圖
府山腳下,宋韻留芳。日前,作為紹興近年來重點培育打造的非遺品牌活動之一,第七屆紹興非遺集市在紹興城市廣場啟動。通過戲曲展演、文旅推介、展示展銷、手工體驗、數字集市等七大板塊,集中展示了100多項紹興非遺項目,全力彰顯南宋風雅氣韻,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非遺保護成果全民共建共享。
本屆非遺集市是紹興貫徹浙江省委提出的“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的探索實踐,旨在通過非遺的表達與共享,講好“非遺故事”,唱響“紹興有戲”,讓千年宋韻文化在新時代的流傳中散發出新的芬芳。
宋韻滋養,活態傳承
走進今年的非遺集市,一串串古風紙燈籠隨風搖曳,“酒務橋”景觀小品彰顯紹興特色,筆墨丹青之間,宋風盎然。穿梭在展位間,越窯青瓷燒制、紹興花雕、嵊州竹編、會稽銅鏡制造、棕編等非遺技藝引人駐足,滿目盡是風雅精致的“手作”之美。紹興臭豆腐、道墟蒸羊肉、嵊州小籠包、安昌臘腸、夾塘大糕、西施團圓餅等傳統美食展位,則為集市增添了濃濃的煙火氣。
“從小耳濡目染,十多歲的時候正式開始學習,到現在70多歲了,對這門手藝可以說充滿了感情。”作為紹興市級非遺項目火烙畫葫蘆的傳承人,王繼達每年都來參加非遺集市。2017年起,他還在諸暨技師學院開設了拓展課程,為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傳授烙畫葫蘆技藝。在王繼達看來,非遺傳播的渠道和方式不斷拓展,有助於這一經受歷史鍛造的技藝煥發出旺盛生命力。
據了解,本屆集市通過展示、展演、互動、體驗、銷售等多種形式,把優秀非遺資源轉化為可看、可聽、可玩、可體驗、可消費的文化服務或產品。這是貫徹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的生動實踐,全面展示傳播紹興非遺魅力的重要窗口,亦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保護成果的便捷途徑。
作為一座千年古城,紹興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其長年夯實的非遺保護根基,更在於市民可觸及、業界勤挖掘,為城市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時至今日,南宋的風雅氣韻始終彌漫於紹興的角角落落,繼續散發著流動的文化芬芳,滋養著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何俊杰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非遺集市首次設置了區級文旅專場推介活動,並增強了市區兩級聯動。同時,拓展了線上互動參與和共享非遺集市的渠道,為市民觀眾帶來一場令人向往的“雲端”市集。
為文化增色,為旅游破局
在紹興,“活”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鋪展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
今年6月份,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紹興舜王廟會、紹派傷寒兩項成功入選。至此,紹興市共有國遺項目26項、省遺項目86項、市遺項目240項、縣級項目700多項。而在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第六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紹興共有25人入選。目前,紹興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34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65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600多人。
此外,在非遺保護載體建設上,紹興陸續培育建設了各級各類傳承基地、教學基地、研學游基地、非遺客廳等200多家。今年上半年,《非遺研學游認定要求》正式出台實施。在這一地方標准的引領與指導下,紹興組織了市級非遺研學游基地的申報認定工作,並公布了大禹陵景區等20家首批紹興市非遺研學游基地。2019年以來,紹興全市29家基地(營地)接待研學人次61.38萬,2021年1到5月實現營業收入12274萬元。
非遺賦能下,鄉村的泥土也更芬芳。2020年,“紹興有戲——非遺興鄉大巡游”走進紹興市各個區、縣(市),為非遺“進入市場、融入旅游、走入生活”打通路徑。值得一提的是,在紹興市越城區“非遺興鄉大巡游”現場,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圍觀的觀眾和游客就達到1萬人次以上。這意味著,突出多元業態和地方特色,游客在紹興的出行版圖正進一步向全域延伸。
“非遺要活化利用、傳承發展,就要和當下人們的現實需求相結合。”紹興市非遺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會繼續聯動區縣,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切實提升非遺保護水平系統性與科學化,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