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雲南墨江:深度挖掘旅游資源 助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方彭依夢
2022年07月31日22:40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哀牢群山層巒疊翠,高峽平湖風光綺麗,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北部的小城墨江,擁有豐富燦爛的哈尼文化資源,素有“哈尼之鄉”的美名。又因北回歸線穿城而過,把縣城分為南北兩半,因此墨江還被譽為“太陽轉身的地方”,孕育了神奇的雙胞文化。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獨特濃郁的人文風情,讓這座神奇的小城吸引著無數游客到此探尋。近年來,墨江圍繞“國際雙胞生態旅游城”的發展定位,不斷擦亮文旅品牌,在豐富的文旅資源以及優良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不斷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墨江,北回歸線穿城而過。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景區供圖

緊抓本土特色

打造節慶文化品牌

在墨江縣城西側,有一個天文愛好者經常“打卡”的好去處——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這是一個融天文、地理、氣候、植物等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民族文化於一體的主題公園。行走在園內,游客可近距離感受“墨江之眼”,體驗墨江“回歸之城、哈尼之鄉、雙胞之家”三大特色。

今年6月21日,時值夏至,正午13點14分51秒,太陽垂直照射在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上,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日上中天,立竿無影”天文奇觀,游客們紛紛前來“打卡”留念。現場,更是有來自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的專家為大家講解“立竿不見影”背后的奧秘。

隨著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竿影不斷發生變化。追趕太陽的哈尼族群眾相聚北回歸線標志園取火台,舉行祭“太陽神”取“聖火”儀式。身著節日盛裝的哈尼族群眾和來自各地的朋友,載歌載舞,歡呼祈福。

自2005年起,以民族文化為基點、民風民俗為看點、特色文化為賣點,墨江已組織舉辦了16屆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文化旅游活動,累計吸引30余個國家1.5萬余對雙胞胎和400萬名游客參與活動,先后被評為“最具國際影響力民族節慶”及“最具民族特色節慶”,更被雲南省列為“十四五”期間重點培育的“三個一批”民族文化節慶精品之一,成為展示墨江、宣傳墨江、營銷墨江的重要橋梁紐帶。

身著節日盛裝的哈尼人民相聚北回歸線標志園取火台,舉行祭“太陽神”取“聖火”儀式。墨江融媒體中心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於今年夏至圓滿落幕的第十六屆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首次採用“雲端開幕、線上辦節”的方式,十大“雲”上系列活動輪番上陣,帶領廣大網友“雲觀”墨江,沉浸式在線體驗墨江獨特魅力。在“雲”上國際雙胞胎節一個月左右的節慶時間裡,墨江組織開展了雙胞胎打卡活動、“雙子星”才藝大賽、吉尼斯世界雙胞胎照片征集、共唱墨江曲、哈尼服飾展播、“雲”逛墨江和墨江特色宴活動,並在6月21日當天,聯合雲南天文台在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開展北緯23°26′星空直播。

據統計,本屆“雲”上國際雙胞胎節新聞發布會全網觀看量超過404萬人次,點贊超10萬人次,星空直播全網觀看量超46萬人次。

“近年來,以獨特的文化特質為根基,以文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我們著力培育墨江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節慶活動,做精做強北回歸線大江野釣賽、穿越北回歸線山地自行車賽等文化旅游賽事活動,提升打造傳統文化展演展示和哈尼民俗文化、夏至日科普、冬至日美食活動內涵。”據墨江縣文旅局局長許艷梅介紹,目前,墨江基本形成了以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為主,大江野釣、山地自行車大賽為輔,夏至日科普非遺活動、民俗文化活動、冬至日美食活動為有益補充的年度文化旅游活動架構。

留住鄉愁記憶

挖掘拓展民俗旅游精品線路

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境內居住著以哈尼族為主的25個民族,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具有很大的文旅產業開發價值。近年來,依托傳統民風、民俗、歷史風情等地域文化特色,墨江深入推進“旅游+哈尼特色城鎮”“旅游+美麗哈尼新村”等旅游新業態建設,大力開發特色旅游新產品,豐富旅游新內容,拓展旅游發展新空間。

“這個做起來要有耐心,因為圖案很精細,對工藝要求更高。”在墨江縣聯珠鎮者鐵村勐簸組的文化活動室,雲南省級非遺項目哈尼族傳統手工服飾制作工藝傳承人蔡鳳英正在向游客介紹哈尼服飾圖騰刺繡、編織的手工技藝。

蔡鳳英正在紡絲。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據介紹,近年來,墨江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推動“旅游+非遺”“旅游+文化”等多業態深度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旅游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同時,通過搭建展示平台、培育文化大戶等方式,鼓勵和扶持鄉土人才開展農村文化藝術、民族民間文化等鄉土文化技能培訓與傳承。

“民族服飾的編織、刺繡是機械化代替不了的,全部是手工,一整套服飾做下來要一兩個月左右。”蔡鳳英說,“希望越來越多的游客通過體驗哈尼服飾制作,更加深入地了解哈尼族的文化與魅力。”

民族特色文化與旅游相結合也不斷助推當地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據了解,目前墨江已挂牌成立非遺就業工坊5家,推出紫米封缸酒、鳳凰山普洱茶、墨江紫米、麻脆及哈尼吊飾、手提袋、民族服飾等特色文旅產品,深受廣大游客歡迎,有效推動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發展。

與此同時,墨江不斷深入推進民族特色旅游村寨、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設,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以市場化手段物化哈尼文化、雙胞文化、回歸文化,形成文化與旅游資源共享、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良性發展機制,走出一條符合墨江實際的特色之路、創新之路、發展之路。

行走在聯珠鎮者鐵村,哈尼族特色寨門、哈尼族民俗文化展館、哈尼文化長廊依次映入眼帘。據了解,在黨委政府支持下,村裡整合各類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目前該村已入選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在勐簸村,“繡娘”正在展示哈尼族繡品。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依托傳統民風、民俗、歷史風情等地域文化特色,墨江積極打造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線路。其中,縣城精品游線路1條、美麗鄉村休閑觀光自助游線路3條、紅色旅游線路1條、精品茶旅線路1條,休閑觀光游、鄉村自駕游、戶外體驗游等深入發展。哈尼民俗文化旅游線路(縣城→勐簸→碧溪古鎮)入選農業農村部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景點推介線路。“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留住了時光、記住了鄉愁。”許艷梅說。

夯實旅游基礎設施

探索融合新路徑

正值盛夏,走進墨江縣聯珠鎮克曼村,微風拂過,飽滿的紫米稻穗早已彎了“腰”,在梯田上方掀起波浪。

雲南墨江,被譽為“中國紫米之鄉”。被3000多畝哈尼梯田包圍的克曼村是當地的紫米核心產區,紫米產業也是克曼村的主要產業之一。“去年我們村紫谷種植的年產量為300多噸,創造了300多萬元的產值。”克曼村黨總支書記白林東表示,隨著今年種植面積的擴大,紫谷產值有望突破500萬元。

墨江縣聯珠鎮克曼村的紫米梯田。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不僅要把紫米種好,更要把產業做“活”。如何將紫米種植、梯田觀光以及哈尼族文化更好地融合,從而提升紫米產業價值、促進村民增收,成為克曼村正在探索的新方向。

“我們村是哈尼族牛皮大鼓舞的發源地,這幾年在黨委政府支持下,我們正著力打造田園綜合體,將梯田景觀和哈尼族文化結合,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白林東指向遠處正在施工的一片建筑群,“那邊我們准備建一個60平方米的展示廳,對墨江紫米、民俗文化進行集中展示,游客也可以在那裡體驗牛皮大鼓舞和墨江紫米宴。同時,電商直播的場地也在建設中。這些年,陸續有年輕人回到村裡做起了農產品的直播帶貨,希望通過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支持墨江紫米。”

據了解,截至目前,田園綜合體項目已完成投資2730萬元,哈尼文化展示中心、雨污分流系統、民房改造等工程正在穩步推進。談及未來規劃,白林東胸有成竹:“今年插秧時,我們舉辦了開秧節,有不少游客來到村裡體驗農耕樂趣、學習民族文化、享受梯田風光。預計9月中旬我們還將舉辦一場豐收節。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克曼村,可以在下田割稻摸魚的過程中體驗梯田農耕的樂趣,還能品嘗紫米宴,欣賞牛皮大鼓舞,感受濃濃的哈尼族文化風情。”

雲霧中,紫米稻谷長勢正好。墨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文旅融合從根本上講是要實現自然之美與文化之美共美。”許艷梅認為,克曼村這樣“串珠成鏈”的旅游發展模式,為墨江深入推進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設,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奠定了基礎。

此外,為營造以文塑旅、以旅興文、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墨江不斷夯實旅游基礎設施。“十三五”期間,墨江縣域交通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基本形成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干線公路為支撐、農村公路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絡。在此基礎上,墨江大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縣城運動場、北回歸線標志園、文廟提升改造順利完成,國際酒店高端品牌溫德姆落地墨江,雙子星大酒店、蘭亭園酒店等中高端商務酒店投入運營,文化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全縣旅游條件不斷成熟。

“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以及全縣高速公路網絡的進一步完善,墨江文旅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許艷梅表示,墨江將緊緊圍繞“北回歸線和昆曼大通道上的綠色高端產業示范縣、哈尼特色文化展示區、國際雙胞生態旅游城”發展定位,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突出生態康養主題,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持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責編:方彭依夢、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