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麗水縉雲:“工業新碧”是如何煉成的

張李楊、汪峰立、麻曉敏、胡靖雯
2022年09月22日13:08 | 來源:麗水日報
小字號

在麗水市縉雲縣新碧街道的歷史畫卷裡,有過富商巨賈、輻輳雲集、萬家城廓的恢弘,海內外奇珍異寶聚於市井,那時的新碧,是縉西北的商貿重鎮,更是金麗溫的交通樞紐。

光陰洗去了舊時的繁華,但新碧人求變圖強、與時俱進的精神從未消逝。走進位於新碧街道的縉雲經濟開發區,產業勃興的景象隨處可見。10年前荒蕪的鄉野,如今崛起為充滿活力的新都市,見証著新碧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0年間,新碧的工業版圖從原來的4平方公裡增加到現在的20.8平方公裡,工業總產值實現181.2億元,工業增加值26.9億元,外貿出口額達56.9億元,較三年前累計增長均達到一倍以上。

工業經濟增長的背后,是發展外延的不斷擴張,更是產業內力的持續增強。目前,新碧已形成了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優勢的運動休閑、新材料及綜合、現代裝備、智能家居等產業體系,運動休閑文化產業還成功晉級浙江省開發區產業鏈“鏈長制”試點單位。

風險驟起

擔保鏈捆住企業前行腳步

老工業強鎮,曾是新碧人的驕傲。提起新碧,防盜門、電機、鐵鍋等產品聞名全國,年紀稍大的新碧人,都記得當時的自豪感。但在十年前,當人們還在享受著經濟迅猛發展帶來的紅利時,新碧的工業經濟也走到了一個拐點。

經過多年打拼,新碧不少企業身家豐厚,資金除了用於擴大再生產外,不少流向了“掙錢更快”的房地產、礦產投資業。

為便於獲得銀行融資,企業主們開始互相擔保。新碧經濟是典型的內源型塊狀經濟,互保企業多為上下游親朋好友,面廣、量大,形成盤根錯節的網狀擔保鏈。

那時的新碧企業家大業大,經營也穩健,誰都沒想到會被互保企業拖累。回憶那段艱難時光,某機械公司總經理賀小豐仍心有余悸。2014年,一場危機不期而至。賀小豐任職的公司擔保的一家企業破產,原本運行良好的企業瞬間背上了承重包袱。因為這筆債務,公司還被銀行拒絕續貸。

“當時貸款上億元的企業在新碧比比皆是,我們這個擔保圈最多有18家企業互保。”賀小豐失去了現金流,公司賬上隻剩下幾萬元,企業被拖入泥沼。追根溯源,則要回到更早的時候。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一向專注制造實業的新碧並未受到沖擊,2010年,金融機構開始蜂擁而入這個工業鎮放貸。

金融之水要精准滴灌實業之田,若大水漫灌就容易出現問題。“同一條擔保鏈上的企業一損俱損。”新碧街道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勾勒出這波風險鏈條形成的過程:“過度融資——過度投資——過度擔保,少數企業不斷放大杠杆,一旦宏觀經濟下行,再疊加宏觀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企業資產下跌,就會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境地。”

新碧民營企業大多草根出身,最致命的一點就是缺少對項目的風險把控,而風險把控的根子在於公司治理。

從2012年一家公司由於資金鏈斷裂破產,拖累了互保企業,“兩鏈”風險開始蔓延傳導,到了2014年幾乎波及新碧80%的企業,幾乎所有銀行都收回了在新碧分支機構的貸款審批權限。

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捆”住了企業,也“捆”住了新碧實體經濟前行的腳步。化解“兩鏈”風險,是新碧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工作。這一工作不做好,新碧經濟就可能徹底垮掉。

2014年,新碧成立企業協調辦處理不良資產,幫助企業脫困。產權改革、制度創新、強化管理、科技領先……這些以前在會上在材料裡念得多的關鍵詞,開始在新碧工業發展進程中不斷實踐。

“不能隻在口頭上變,更要在現實中變”“要讓企業在受益中變,在與市場斗法中自覺地變”。在一片轉型升級的氛圍中,新碧決策者認為:工業經濟要增長,應該是效益好、技術水平提高、競爭力增強式的增長,要實現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投資驅動向科技驅動轉變,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變。

鳳凰涅槃

轉型升級插上騰飛翅膀

在新碧工業區,有一家鋰電池生產企業,它的畝均稅收高達817萬元,是麗水市的“天花板”。這家佔地面積不到2畝的電子科技公司,是浙江某車業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它的存在,主要是為總公司的電動車提供最先進的電池保障。

作為全業務全鏈條都是自己運營的頭部企業,該車業公司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佔了歐美三分之一市場,2021年的產值更是突破了10億元。今年7月,公司成為中國首家進入UL2849安全標准認証的企業,有權參與自行車行業標准編寫、認証。

為什麼是它?該公司副總經理吳文偉給出的答案是創新。

在位於杭州的研發公司,有230位科技人才日以繼夜地為歐凱車業研發新技術,公司的認証專利有200多項,發明專利有12項,“歐凱的產品,是全球企業模仿的對象”。

在新碧,越來越多企業通過創新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某機械公司從2003年投資建廠以來,持續十幾年未盈利,甚至到了2018年,年營收也不過3000萬元,利潤更是微乎其微。即便如此,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卻高達13%。“公司成立的前15年,其實就是打基礎,持續開展相關技術的攻關研發。”回顧公司的成長歷程,董事長林偉明感慨萬千。

如今,該公司已突破20多項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參與制定了14項行業標准,擁有65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6項,成為我國航空航天的飛機、火箭、飛機發動機、火箭推進器、核電熱交換器、蒸發器等國家重點領域金屬管件數字化制造技術國產化制造商。

信息化,對新碧許多老企業來說,過去只是書上報紙上的時髦詞兒,如今也成了新碧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縮短研制周期、調整生產架構,某照明公司求新求變,打造superSMART智能制造管理系統,進行全員工作協同,實現管理自動化,達成業務業績財務一體化,利用智能制造提升能力和效率,以智能化工廠推動企業大跨越發展。

另一家機械企業通過數字化應用,提高了燈具照明產業20%的生產效率,產品合格率提升了10%,人工成本降低10%,產品交付周期縮短50%,3年累計銷售額預計突破1億元。

這些發展故事都是新碧工業產品結構巨變的縮影。從當年制造鍋碗瓢盆的生活日用品,到如今沖出亞洲飛向太空的星辰大海,新碧的產業發生了重大轉變:2021年運動休閑產業產值同比增長58.9%,超規上工業18.2個百分點,佔開發區出口總額74.2%﹔拉動開發區出口額同比增長47.5%,貢獻率達84.4%﹔龍頭企業合計出口37.4億元,佔縉雲縣出口總額近三分之一。

宜居宜業

現代化工業強鎮活力四射

又是萬山紅遍時。

漫步新碧綠道,溪中清水悠悠,堤岸綠意盎然。遠處天空如碧,兩岸秋色正濃。走進園區,一條被當地群眾譽為縉雲縣最美綠道的新碧綠道成為遠近聞名的健身休閑打卡點,誰能想到,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堆滿雜物的閑置土地,如今遍布石凳、花壇、觀景台、小公園,每個精巧細致的器物與場景,都體現了新碧建設綠色園區的小心思。

10多年前,新碧從城鎮逐步走向城市,卻也一度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因工業污染揚塵多,那時有的居民家一年四季不敢開窗。痛定思痛,新碧啟動了園區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打造宜居宜業的工業強鎮。

在新碧街道,有一座美食城,這裡如今是工業園區最有人氣的地方。2020年,排檔店老板徐華清將店搬到美食城后,當年就實現300萬元營業額,一下打開了致富之門。

市場管理員應愛民至今難以相信這裡發生的一切。對於美食城的“前世今生”,他最清楚:“這裡過去是一塊荒地,長滿了野草,堆滿了建筑垃圾。2018年,借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契機,村裡把這塊地整平、硬化、鋪設污水管道,還建起了119間店面,每間租金9000元。”

3月開始招租,到“五一”假期美食城落成時,所有店面都被租售一空。當年,村裡僅租金收入就有115萬余元,2019年續租收入46余萬元,2020年續租收入60余萬元。

為了增加知名度,當地還通過第三方舉辦美食節。新碧街道黃碧街村處於工業園區,消費群體大,加上美食城的集聚效應,最不缺的就是煙火氣。村裡為此建起了佔地2500多平方米的菜市場,外圍設有20間店面,終結了過去“搭個棚就做生意”的臟亂差歷史,還給村集體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市場攤位租金一年就有90余萬元,店面年租33萬元。

一拆一建之間,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庄環境提升了,強村之路越走越順,富民之道越來越寬,如今在村裡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80周歲以上的老人連同他們的保姆伙食都是免費的。

曾擔任黃碧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縉雲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干部潘聖元,見証了村庄的巨變。他告訴記者,村裡原本黨支部渙散,是縉雲縣黨建軟弱落后組織,2017年在街道黨工委和駐村干部的領導下,通過換屆,把有能力、想干事的人選到了村雙委班子,如今大家齊心協力,消薄有實招,村庄有發展,村民有增收,“實現了一個村庄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變則通,變中圖強,老工業強鎮變為新型工業化之城,希望的田野成為高效的“車間”,新碧工業經濟的航船,正穩健行駛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