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麗水龍泉職業教育的“青春突圍”

付名煜、葉煒婷、曾國亮
2022年12月15日11:39 | 來源:麗水日報
小字號

  回顧麗水龍泉教育綜合改革歷程,可以清晰地發現職業教育嵌入當地經濟社會結構的印記:

  上世紀80年代,龍泉中等職業學校緊貼市場需求,開設了青瓷專業,並於2010年增設刀劍專業,融入產業發展﹔

  2017年,龍泉中職校與龍泉汽配行業合作建設汽配企業學院,探索人才培養的“現代學徒制”﹔

  2020年,龍泉青瓷寶劍技師學院獲批成立,職業教育不再是普通教育的托底,晉級為與普通教育並行的另一條人才培養軌道﹔

  2022年,麗水市職業技術學院龍泉分院挂牌成立,開設學制三年的藝術設計專業,授課教師包括中國美院骨干教師和34名行業大師……

  這些創新探索取得的成就,會令人忽略開拓者們投身其中時所必須具備的膽識與魄力。這種膽識與魄力,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時代正當其時,在職業教育面臨更復雜的市場環境時,更顯擔當。

  推動產教融合 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青瓷。職業教育對我來說,是圓夢。”從龍泉中職校青瓷高工班畢業后,00后鐘安陽如願以償成為一名“青瓷手藝人”。

  從門外漢到手藝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截然不同。在龍泉中校旁,有一個青瓷生產性實訓基地,內部格局儼然是一個企業的生產車間——從模具成型區、手工成型區、上釉區到燒成區,所有生產流程一應俱全。畢業前,鐘安陽每天都穿著工作服在這裡埋頭制瓷。

  “過去,學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所需的人才之間,總是存在差距。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往往得重新學習一線技能。”校長張成勇坦言,就業市場的人才觀已經轉變了,“職業教育應該盡量傳授實用的職業技能,為學生營造和還原真實的職業環境。”

  這樣的感悟源於現實的沖擊。張成勇走訪了不少企業,很快意識到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向都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普通高校畢業生沒有一線操作經驗,對企業運作也缺乏直觀了解,所以很多企業雖然開出了高薪,但依然苦於招不到人。”

  對職業教育而言,這意味著難得的機會。於是,為將來學生們走上工作崗位做准備,逐漸滲透到龍泉職業教學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課程安排上,學校採取了與企業生產無縫對接的工廠模式,實訓基地的校企合作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目的是“把產業中的技術、設備、亟待解決的難題等直接移植進校園”。學生在實訓基地的實操訓練期,相當於就業后的學徒期,確保了“一上崗就是熟練工”。

  這樣的“無縫對接”,是在不斷探索中形成的,尤其是全國唯一的刀劍工藝專業,沒有先例可循,無論是課程開發還是模式調整,都隨市場不斷變化。比如最初開發的銅工課程,校方在入企調研時發現這項工藝已經比較落后,市場稀缺的是鏨刻人才,於是立即改設了包括劍鞘裝飾、刀劍材料工藝、寶劍打磨等內容的鏨刻課程。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是與企業對人才的真實需求相匹配的。龍泉擁有國內最大的汽車空調零部件制造基地,針對這一主導產業,龍泉中職校創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與龍泉汽配行業協會合作建設汽配企業學院,在企業設立校企“創新實驗室”,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技術共研。

  張成勇告訴記者,汽配企業學院就像一家工廠,學生定期進廠見習或頂崗實習,參與企業技改項目,同時參加各類創業創新競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企業產品和技術要求形成完整的概念,在校學習的目的性更明確,進入企業之后的適應性、創造力也更強。

  暢通培養路徑 實現技能學歷雙提升

  在結束刀劍工藝專業的三年學習后,沈佳俊今年並沒有選擇就業,而是決定在龍泉中職校入讀高工班繼續深造。“我不隻想當個手藝人,還想對刀劍產業形成系統化的理解。”

  在傳統概念中,職業教育像一條“斷頭路”,很難實現進一步深造。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職業教育並不簡單,不少專業同樣需要長學制培養,尤其是產業需求量大且比較穩定的技能,培訓練習周期很長,對熟練程度要求也很高。

  如何破題?近年來,依托本土豐富的大師和非遺傳承人資源,龍泉中職校與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開展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試點,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協會及企業四方簽訂合作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突出專業技能培養與藝術創新設計的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這意味著龍泉職校生在完成學業課程考核后,能獲得大專文憑和高級技工証書。

  一旦貫通了“斷頭路”,職業教育就能吸引來好生源。學生們的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學制又比較長,畢業之后從事相關行業的能力顯然更高。所以,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並不是校與校的簡單疊加,而是把專業課和文化課重新排列組合,師資隊伍一體化,產教融合也能實現無縫對接。

  這樣的思路照進現實,是每個學期學生們都會走出校門,到全國各地的知名窯口考察學習,校方還積極承辦中國陶瓷大展、世界青瓷大會等一系列高規格的展會,並將大師工作室搬進校園,為學生展示交流作品、向世界陶瓷名家學習提供更多機會。

  四方合力的一體化培養,不僅暢通了特色專業人才培養路徑,而且實現了非遺傳承人的“雙師”培養,切實解決了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兩大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模式使學校與企業達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辦學不再脫離產業實際,並能在多年耕耘后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方向。

  高級工藝美術師張晞曾在龍泉青瓷燒制基地寶溪開展現場教學,組織師生參加“不滅窯火”傳統龍窯燒制活動。在他看來,職業教育要提高教學質量,顯然不能照抄普通教育的培養方式,“年輕人不僅要掌握技術,還要會思考、有判斷力,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要知道如何應對傳統藝術在時代中的流變。”很顯然,職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讓更多青年懂技藝、知變通、敢創新,進而推動傳統行業不斷推陳出新。

  加快產業躍遷 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今年9月13日,麗水職技院龍泉分院挂牌成立,一舉打破了人們對非遺技藝必須“家族傳承”或“師徒傳承”的刻板印象,“現在龍泉有了自己的大學,劍瓷行業‘正規軍’要進場了”。

  開學典禮上,藝術設計(工藝美術)專業的大一新生,全部與當地劍瓷大師結對。每個周末,學生們都會往返於學校和大師工作室,學習揉泥、拉坯、捧正、修坯等技藝。

  在有著深厚劍瓷文化積澱的龍泉,劍瓷企業對技能人才既有很高的需求,也有很高的要求。但在過去,龍泉沒有高職院校,技術人才隻能依靠中等職業教育輸出,無法滿足行業的人才缺口。今年4月,懷著“以高規格培養和高品質就業助推產業創新發展”的強烈願望,龍泉與麗水職技院聯合開展大專層次人才培養,籌辦龍泉分院,“自己培養人才”。

  事實上,在龍泉,“培養大批地方經典特色產業集群提升迫切需要的復合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具體到操作層面,縣域建設一所大學需要考慮的問題多不勝數——大學該辦到什麼級別?什麼樣的水平?專業課程如何設置?師資從哪來?

  “我們在政策層面獲得了強力護航。”龍泉市教育局局長曾國健告訴記者,省教育廳和麗水、龍泉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麗水職技院龍泉分院建設,“高職院校籌建”獲得重大項目資金支持,還被寫入龍泉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籌辦高職院校,龍泉“下了血本”,但這還不是最大的難題,曾國健說,“辦學最要緊的是師資和專業設置。”

  為了破題,龍泉成立工作專班開展行業調查,結果顯示業內緊缺青瓷造型、紋樣創新等領域的“設計型人才”,於是設置了藝術設計(工藝美術)這一專業,“目標是通過規范辦學,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設計理念、人文情懷和工匠精神的創新設計人才,補充到龍泉特色產業的隊伍當中來。”曾國健說。

  “在龍泉辦一所大學,不僅能增強城市的文化競爭力,更能提升龍泉作為人類非遺基地的整體制作水平和創作水平。”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立勛贊賞這一舉措的戰略眼光,欣然受邀來到麗水職技院龍泉分院開展教學。與此同時,分院還聘請了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擔任名譽院長,並聘請劍瓷行業的34名大師作為導師,這意味著學生們自入學之日起,便能師從大師名家開展實踐學習。

  顯而易見,在從過去的“層次教育”演進為“類型教育”的過程中,職業教育不僅在龍泉獲得了與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與空間,也展現出更多元化的選擇與探索。在這裡,“職校生”不再是一種模糊的、缺乏細節的概念,而是對當下社會人才觀的正向表述——他們不僅掌握著安身立命的技能,更有著明確的職業規劃和寬廣的人生視野。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