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看到大家增收時的笑容,再累都值

台州仙居:共富工坊帶頭人帶領低收入農戶發展來料加工14年

徐子淵
2023年02月28日10:21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台州市仙居縣廣度鄉的山路蜿蜿蜒蜒。從地圖上看,有些路段因急轉彎幾乎疊在了一起。可見這山路不好走。不過,廣度鄉慶雲村村民王雪芳不怕,她幾乎天天在村與村之間奔波。

廣度鄉慶雲村。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拉料、送貨、收貨、結算……這是14年來,王雪芳和丈夫蔣亨來一直堅持的事情。他們帶著鄉裡的老人、殘障人士等260戶低收入農戶,一起跑出了一條來料加工的增收路徑。

燙著一頭小卷發的王雪芳愛笑,蔣亨來有點嚴肅,在山路間,他們是最佳拍檔。2022年,他們共為村民帶來近百萬元收入。

為了吸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低收入農戶家門口就業,廣度鄉2022年成立了“彩雲間”共富工坊。作為共富工坊的帶頭人,王雪芳信心滿滿,在她看來,共富工坊可以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幫助更多村民。

游說村民做手工活

14年前,開過面包車、養過蝦的王雪芳,轉行進入了來料加工行業。

她從縣城周邊企業拿原材料進行加工,什麼都做。藤椅、彩燈、夾子……來料加工沒有太多技術要求,容易操作,但需要眾多人手,最好的選擇是在仙居縣城招工,運輸方便,既省時省力又節約成本。但王雪芳將目光投向了交通不便的廣度鄉。從小在廣度鄉長大的她總挂念著老家:“村裡有不少留守老人,有勞動力,但外出不便。”王雪芳說,來料加工在家就能做,還能讓大伙兒多一份收入。

說干就干,王雪芳和丈夫開著輛小貨車,載滿原材料,開始走村訪戶游說村民。“阿姨,干手工活不?”“阿婆,手工活按斤算錢,在家就能干。”“阿公,手工活你也做得,多點收入嘛!”開車跑了一整天,他們把村子走了個遍,原材料都送出去了,但能收回多少成品,王雪芳心裡沒底。

廣度鄉慶雲村。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送出去滿滿一車原材料,一周過去,裝回來的成品還不到半車。油費、工時、材料錢……細細一算,這筆生意“虧不少”。“村民剛接觸這些產品,不熟悉,速度慢。如果工錢少,他們的積極性就不高。”王雪芳清楚,來料加工想掙錢就得走量,這需要長期堅持。

王雪芳做了一些調整——從百來種來料加工中重新選品,挑出最容易上手、不受季節限制的日用品塑料夾子﹔與村民約定工資日結,不欠款不拖賬﹔就算村裡隻有一戶做手工,也堅持送料上門、收貨上門……王雪芳開出的條件不錯,而且服務貼心,做來料加工的村民越來越多。

從事多年來料加工,有的村民加入、有的村民退出,但王雪芳夫婦始終不變。蔣亨來帶著秤,把按重量結算工費的成品稱重后收回﹔背著雙肩包的王雪芳負責記賬、和村民結算工錢。記者注意到,王雪芳的雙肩包裡,不僅裝著筆記本,還有一沓沓面值從5元到100元不等的紙幣。王雪芳說:“村裡很多老人用的是老人機,也不會使用支付寶、微信。對於他們來說,還是紙幣最方便。”為了老人們方便,王雪芳寧願自己麻煩。她常去銀行兌換現金,還得常備零錢。

其實,加工成品后與企業結算貨款是半年一次,為了給村民日結工資,王雪芳要先墊付。“日日結清才能讓大家干得放心。”王雪芳說。

三五天跑遍9個村

“入伙”的村民越來越多,他們分散在廣度鄉各個行政村內,最遠的開車得四五十分鐘。王雪芳夫婦幾乎每天都在路上。早晨6時,從縣城運來原材料,上午將原材料送到缺貨的村民手中,下午將成品收回。等收完貨到家,往往天都黑了。平均下來,王雪芳三五天就能把廣度鄉的9個行政村跑遍。因為每天跑不少山路,車子的壽命大大縮短。“貨車一般可以跑十幾年,我的第一輛貨車跑了7年就報廢了,隻好再買了一輛。”王雪芳說。

如果遇上暴雨、冰凍等惡劣天氣,山路會變得更加難走。王雪芳還記得,有年冬季,去收貨的路上飄起了雪花,回來時,路上結了冰。為了安全,他們隻好將貨車停在路邊,走了幾個小時山路才到家。

來料加工看似簡單,但要做好挺不容易。不過,王雪芳不怕難,也從未想過放棄。

王雪芳與村民交流。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村民姜大叔手有傷,無法外出務工,聽說可以在家賺錢,就找到了王雪芳。王雪芳建議他做夾子,兩個塑料片、一個彈簧,姜大叔試了一下,一裝一卡10秒左右就能完成。上手順利,這讓他挺高興,終於找到了增收的渠道。

在參與來料加工的260戶村民中,姜大叔不是個例。這些村民多為老人和殘障人士,佔了廣度鄉留守老人和殘障人士總數的80%以上。為了方便村民加工,王雪芳還幫他們搭好了操作台,手把手教他們如何組裝加工。

有了操作台的輔助,姜大叔現在5秒鐘就能裝好一個夾子,一天能賺上三五十元。每次王雪芳夫妻來送貨,不善言辭的姜大叔總是留他們歇腳、吃飯。“我的情況外出打工總歸是不方便,虧得你們上門送貨、收貨,讓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姜大叔很是感激。

“看到大家增收時的笑容,就覺得我倆再累都值。”王雪芳對記者說。她覺得,來料加工在廣度鄉不止是生意,可以幫助留守老人打發時間,還可以幫助一些行動不便的弱勢群體增收,在改善生活的同時找到自己的價值。

開拓更多增收渠道

廣度鄉一處閑置農房2022年改造為“彩雲間”共富工坊。這裡既是產品展示區,也是成品和原材料的放置區域。周邊有需要的村民可自願到共富工坊參與來料加工。

廣度鄉黨員志願還依托網格化管理,排摸村裡的富余勞動力,然后根據富余勞動力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精准對接“彩雲間”共富工坊。志願者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把年老體弱、殘障人群吸收為共富工坊的從業人員。

有了更多人加入,王雪芳備受鼓舞,她想更多地幫助村民,不辜負村民的信任。

眼下正是春耕農忙時。王雪芳夫婦送原材料上門時,會仔細記下村民的需求:菜籽、肥料、樹種……下次再來時,他們就會幫村民捎帶。

王雪芳夫婦送原材料上門。仙居縣委宣傳部供圖

“米面糧油,雪芳都是免費幫我們帶。價錢比我們自己買便宜好幾塊呢!”這回,王阿婆的需求是帶些飼料。東西還沒到手,王阿婆就先把現金給了王雪芳,“雪芳真真信得過!”王阿婆說。

作為共富工坊的帶頭人,王雪芳還想帶著村民找到更多增收渠道。

近年來,廣度鄉的道路逐漸拓寬,秀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游客,生態成了廣度鄉的最大優勢。借著這股子“東風”,王雪芳又開始搗鼓新生意,准備開民宿。“房子已經結頂,明年肯定開張,迎接四方游客。”王雪芳樂呵呵地介紹,山上目前民宿比較少,她先試試水,“生意好可以再帶著有需要的村民一起干。”

雖然身在山區,但王雪芳覺得大有可為。她自信地對記者說:大家一起努力,廣度鄉村民增收的路子一定會越走越寬。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