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美麗鄉村裡藏著怎樣的“秘密”?專家學者齊聚杭州臨平實地“探秘”

劉夢怡、費彪
2023年04月12日17:11 | 來源:杭+新聞
小字號

開滿油菜花的鄉野田間經過改造,變成了集咖啡吧、露營、書店於一體的文化新空間﹔甲魚塘裡種下株株蓮藕,每到盛夏就會“藕花無數滿池塘”……4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三農”領域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行走在杭州臨平的田間地頭,在這一個個美妙的變化中探索臨平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經驗模式,尋找推進當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

走進臨平區運河街道李國敘的家庭農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飄滿了浮萍的鱉塘。“到了四五月,塘裡會種上蓮藕,藕花開的時候附近的老百姓都會來觀賞。”農場負責人笑著向大家介紹,“農場裡‘藕鱉套養’的生態模式,讓甲魚和蓮藕生活在同一個家園裡,從而形成農業的復合生態生產系統和產業化經營,讓現有土地生產出更多優質農產品。”

新技術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甲魚和蓮藕共同的產出讓每畝荷塘的產值可達2.96萬元。同樣提升畝均效益的還有農場裡的“跑道魚”。李國敘運用流水槽循環水養殖技術把一畝魚塘分隔成內外跑道,同時養殖魚類,既節省成本又增加了收入。

一邊是科技“灌溉”農場迎來“大豐收”,另一邊則是特色主題農場創造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立足於農業基礎之上,“草莓君”主題農場創始人顧曉明通過“草莓君”的運營,盤活周邊村社的旅游資源,努力打造農文旅融合的特色品牌。與此同時,農場還積極探索共享廚房、共享農場等新路徑,推動鄉村閑置資源的科學合理再利用,為村民、村集體帶來經濟收益。

眼下,在臨平各個鄉村,像“草莓君”這樣立足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平衡生態資源與產業發展,通過深挖文旅資源內涵,搶抓新業態、新風口的創新實踐不在少數,且各具特色。

在運河街道杭南村,大片的油菜花田裡矗立著一座大大的風車,引得游人合影拍照。這裡便是新晉網紅打卡地“歡嘻星球農場”。與普通的露營基地不同,這裡還巧妙結合了咖啡屋、書店等文化空間,備受年輕人喜愛。

據了解,近年來杭南村通過保護修繕、優化改造等舉措,進行村容村貌及鄉村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田園風光,推動了網紅咖啡、田間“鷺營”、圍爐煮茶等新興業態發展,吸引周邊人群前來“漫游”鄉村。

同樣頗具特色的還有臨平區塘棲鎮的塘棲村。依托本土特色優勢,該村讓一輛卡丁車開出了一條共富路。“卡丁車項目採用‘商會+村民+村集體’眾籌模式,即資金由商會為村民墊資,待項目獲得收益進行分紅后,村民再用分紅所得償還商會。目前該模式已引入了包括卡丁車在內的20個產業項目,預計能為村集體年增收100余萬元。”塘棲村黨委書記唐國標介紹,近年來,塘棲村堅持“農、文、旅、產、學、商”融合發展,2022年村集體資產總計達2.06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82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7萬元。

此外,數字技術也在臨平的農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比如位於臨平區東湖街道的臨平東湖智慧生態田園產業綜合體,正依托“智慧大腦”智能平台,通過產業發展、科普教育、公共服務三個“核心板塊”的建設,讓傳統的“魚菜共生”技術實現了標准化和智能化,在降低從業技術門檻的同時,保障了全產業鏈的可溯源。

錨定共富主題主線,如今的臨平正以大運河為發展軸線,串聯起鴨蘭村、塘棲村、丁河村、雙橋村、新宇村等未來鄉村,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為有市場競爭力、能帶動農民致富、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生態農業之路,成為浙江省高效生態農業的重要萌發地和實踐地之一。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