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縉雲擦亮“茭鴨共生”農遺文化金名片

4月20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茭白-麻鴨共生系統”核心保護利用區啟用儀式暨“我到縉雲養麻鴨”活動在麗水縉雲縣前路鄉舉行。活動現場,300隻麻鴨被投放到茭白田中,茭葉婆娑,麻鴨嬉戲,構筑出一道獨特的生態風景線。
“茭鴨共生”是縉雲先民充分利用山區茭白田的水面空間資源套養麻鴨,並通過茭白、麻鴨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來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因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傳統技術、鄉土文化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2021年,“浙江縉雲茭白-麻鴨共生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新增名錄。
近年來,縉雲不斷推進茭白-麻鴨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聚焦種養規模化和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打造了以壺鎮鎮、新建鎮、大洋鎮、前路鄉為重點的茭鴨產業集群,生態價值轉化效應不斷突顯。2022年,縉雲茭白產量12.7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8億元﹔縉雲麻鴨存欄26.9萬羽,年產蛋量3274噸,在全國各地飼養的縉雲麻鴨數量1000萬羽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21.8億元。“茭鴨共生”模式實現茭白田畝均產值2萬元以上。
“茭鴨共生”的耕作模式,不僅有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的功效,而且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的鄉愁富民產業。“在茭白田裡養鴨子,能減少農藥、肥料和人工投入,一年節約不少成本。”前路鄉水口村茭白種植戶汪干紅說,她2023年種植了15畝的茭白,每畝套養5隻麻鴨,不僅可以減少茭白田的藥肥施用和麻鴨的飼料,每畝預計還可以增加五六千元的收入。
下一步,縉雲將不斷豐富“茭鴨共生”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運用數字化“茭鴨模式”,統籌推進數字技術與生產管理、公共服務融合,建成縉雲茭白地標館,加強縉雲麻鴨種質資源保護開發,繪制“縉雲茭白智慧地圖”,進一步擦亮“茭鴨”金名片,引領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