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長三角的“長、寬、高、密”

陳浩
2023年06月02日13:06 | 來源:聊時局
小字號

風從海上來,潮涌長三角。

前不久,2023年一季度GDP十強城市“揭榜”,長三角又一次引人矚目:十強中,長三角佔據4席。在過去的2022年,長三角GDP總量達29.03萬億元,約佔全國的24%。

這些數據印証著一個共識: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23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也是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召開3周年。

在這個值得總結的時間節點,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皖高峰工作室從長、寬、高、密四個維度,為您解讀長三角。

長:“長三角”多長

何謂長三角?

長三角源於地理概念——這裡,是長江入海之前沖積形成的一片三角洲。今天,人們口中的長三角,更多時候是一個區域協調發展的概念。

五年前的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一體化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共計41座城市。

長三角三省一市一覽。馬玲制圖

長三角有多長?不得而知。但數據顯示,長三角面積為35.8萬平方公裡,不到全國的4%。不過,這裡的常住人口卻達到2.37億人,佔全國的16.7%。2022年,長三角經濟總量逼近30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4,與世界第四經濟體德國相當,是公認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一體化時間不長,區域面積不廣,人口密度大,經濟實力強。”這是一位區域經濟專家眼中的長三角。

經濟實力強,還反映在成員城市上。目前,我國24座GDP超過萬億元的城市中,有8座來自長三角。

寬:“多賽道”領跑

長三角的“寬”,體現在這一區域在“多賽道”領跑,可謂身寬體壯。三省一市各有“看頭”,有著獨屬於自己的鮮明標簽。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圖為上港集團洋山港區。瞿杰攝

“開放”是上海的標簽。

2022年,上海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超過4萬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一組組出眾數據,是上海開放的縮影。

開放,也使得上海經濟發展的底座愈加牢固。同一年,當地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47萬億元,繼續蟬聯全國城市之首,穩坐全球第一方陣。

當然,在上海的示范帶動下,“開放”也成為整個長三角的重要標簽。

“散裝江蘇”是人們眼中的江蘇形象。其背后,是江蘇發達的市域、縣域經濟。

2022年,江蘇13座地級市GDP全部超過4000億元。其中,蘇州、南京、無錫、南通突破萬億元,蘇州更是以2.39萬億元被譽為我國“最強地級市”。

縣域方面,據記者梳理,2022年,江蘇共有21個“千億縣”(含縣級市,下同),蘇州市、南通市“縣縣過千億”。在我國,尚有不少地級市無緣千億。

“千億縣”中,昆山以5006.7億元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市),這一數字比部分省會城市還要高。

在民營經濟“賽道”上,浙江是當仁不讓的“種子選手”。

2022年9月,全國工商聯發布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身為民營經濟發祥地的浙江以107家高居榜首。上榜企業數量連續24年位居全國首位。

藏富於民,是浙江民營經濟“領跑”的佐証。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強中,浙江一省獨大、佔比超半,共有8城入圍。需要說明的是,浙江一共隻有11座地級市。

在傳統觀念中,安徽是農業大省、能源大省。這裡的糧食總產量位居全國第四,“兩淮煤礦”享譽業內。

位於合肥的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王夙素攝

眼下,憑借科技創新,安徽頻頻“出圈”。

2017年,繼上海張江之后,安徽合肥獲批建設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20年,我國首批國家實驗室在安徽挂牌﹔目前,安徽全省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科技創新,還推進了當地的產業發展。2022年,安徽GDP邁上4.5萬億元大關,歷史性地躋身全國十強。

高:發展“高質量”

發展,既要重“量”,更要重“質”。當前,高質量發展是擺在各地面前的第一課題。

破題過程中,長三角多點出擊。

如果把制造業比作經濟發展的土壤,那麼先進制造業就相當於養料。

2022年底,工信部公布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長三角上榜18個,佔比四成。

上海市集成電路集群、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合肥市智能語音集群、杭州市數字安防集群……一個個集群名稱,彰顯出三省一市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決心和成效。“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有學者如是評價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由四地研究機構共同發布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2》指出,2021年,長三角地區研發投入強度、財政科技撥款佔政府支出比重,分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三成、兩成。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71.18人,是全國平均水平近2倍。

人才是第一資源,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

公開報道顯示,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長三角都可圈可點。

數量上,長三角高校數量佔全國17%。質量上,37所長三角高校出現在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上,佔總數的1/4。

九校聯盟(即C9),是我國首個由頂尖大學組成的聯盟。聯盟成員中,長三角高校佔比過半,分別為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是“兩山理論”發源地。今天,注重生態保護,是三省一市的共同選擇。

注重生態保護是三省一市的共同選擇。圖為流經皖浙兩省的新安江。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2012年,皖浙兩省創新簽署“對賭”協議,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至今,相關參與方共計投入200多億元,大大改善了千島湖等新安江下游水質。

具有深遠意義的是,“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國多個流域、省份復制推廣。

密:夯實“一體化”

事在謀,更在行,貴在堅持。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5年以來,對照《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四地緊密協作,共做一體化答卷。

黨政主要領導之間的交流,是區域成員相互了解、深度融合的前提。

據了解,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已連續舉辦多屆。2023年初,履新后的三省一市主要領導第一時間開啟“串門”。對此,大家評價道,就像是“走親戚”。

融合發展,交通先行。

高鐵,是當下人們出行的首選。在長三角,20多條高鐵線路、200多座高鐵站、6700多公裡高鐵裡程,構筑起全國最密集的快速客運網絡,以上海為中心的3小時高鐵都市圈業已形成。

由安徽省郎溪縣梅渚鎮開往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的跨省公交。人民網記者 陳浩攝

同時,跨省公交的開通,也大大方便了省際毗鄰地區的百姓。以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安徽廣德為例,該市已開通跨省公交8條,線路總裡程193公裡,覆蓋沿途40多個行政村,方便百姓約15萬人。

便捷的交通,帶來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區域內的暢通流動。2022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371個、實際到位資金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發展是為了人民。

一體化發展之勢下,優質醫療等民生資源惠及更多人民群眾。目前,安徽獲批建設的6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有4個輸出醫院來自滬蘇浙。

…………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這讓社會各界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報以更大期待。

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即將在安徽召開。這次會議,必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進一步”注入強大動能!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