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婺城:一田兩用 一水雙收 稻蝦輪作助農增收

6月6日上午,在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長山三村,一塊塊四四方方的稻蝦輪作“試驗田”依次排開,田裡水波蕩漾,龍蝦活蹦亂跳。基地負責人徐建春一邊指導工人插秧,一邊提起蝦籠收獲小龍蝦。“小龍蝦一賣完,水稻就種上,一田兩用、一水雙收,收成更有保障。”徐建春說。
徐建春提起蝦籠收獲小龍蝦。田雙雙攝
42歲的徐建春,與小龍蝦養殖打了11年交道。2022年,在國家政策和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開始嘗試稻蝦輪作。他介紹:“目前,稻蝦輪作‘試驗田’有50畝,今年下半年計劃再建設80畝,形成130畝的規模。”
一塊土地,怎樣產出好效益?擱以前,徐建春想都不用想,就認為養蝦好。如今,嘗試稻蝦輪作后,他算了一筆賬:“同樣一塊地,先養小龍蝦,畝產100公斤左右,銷路俏,價格穩﹔再種植水稻,畝產400至450公斤,一年下來,除去人工、機械等各種成本,畝均效益比種植雙季稻的還好。”
2023年2月底,正是春寒料峭的時候,徐建春分批放龍蝦苗,至4月初開始收獲,一直可以收獲至6月底。“當蝦苗長到中青蝦的規格,4錢至6錢,就可以收獲了。”他笑著說,由於基地用水來自清澈的桐溪,小龍蝦長得好、品質優,深受市場歡迎,截至5月底,50畝小龍蝦的成本已經收回。
稻蝦輪作“試驗田”。田雙雙攝
在“試驗田”基地,三五成群的游客圍坐在田埂上,或手握綁上誘餌的竹竿靜心垂釣,待蝦上鉤﹔或手持網兜直接打撈。“我是從市區過來垂釣的,釣了兩個多小時,收獲還不小,挺享受的。”一位游客開心地說。原來,除了批發銷售外,垂釣也是基地銷售的渠道之一。“借助網絡宣傳,從市區及周邊縣市趕來垂釣的游客不少。每到周末、節假日,幾乎一竿難求,最多時超過100人。”徐建春說。
垂釣的游客。田雙雙攝
既要養蝦,又要種稻,是否增加了難度?徐建春來到一條自動喂蝦船邊上,一邊演示一邊解釋:“隻要在田埂上動動遙控器,船上的飼料就會自動洒進水裡。有了這種機械,1個人管理100畝沒問題。”他說,現在基地有2條自動喂蝦船,還有各種輔助設施,比以前養殖輕鬆得多。而且,養完小龍蝦的水田,土壤肥力好,再種水稻,無需追肥,能省不少錢。再加上,種稻的機械化支持、滅虫燈等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水稻品質有保証,真正實現種養融合。
稻漁綜合種養發揮水稻與魚、蝦、蟹、鱉等水生動物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共生互利的生態效應,是典型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近年來,婺城區制定稻漁綜合種養相關政策,大力宣傳政策﹔全面摸排稻漁綜合種養意向種植、養殖戶﹔邀請專家對意向種植、養殖戶開展技術培訓,並帶領其前往稻漁綜合種養經驗豐富地區交流、學習,提升其種養能力。
“一方面,我們對50畝以上按項目要求建設漁溝、漁凼等工程的種養殖大戶,給予每畝1000元的補助﹔另一方面,對稻漁綜合種養50畝以上自行申報的農業主體,從模式角度給予2萬元補助。”婺城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蔣春琴介紹,稻漁綜合種養,既避免了單一種植水稻、效益較低的情況,又解決了水產養殖空間受擠壓的問題,越來越受到種植、養殖戶的關注。接下來,他們會繼續推動稻漁綜合種養,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