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安居優教,山裡娃有了城裡的家

杭州淳安277戶農村家庭進城就學就業

王柯宇、楊奇、余露
2025年01月29日09:50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1月28日,記者走進杭州淳安竹葉灣路19號高層新小區5幢601室時,42歲的余麗霞正把一幅迎新春的窗花,仔細貼上窗戶。房間門頭、客廳牆上都挂上了紅色的新年裝飾。她說:“在新家過年,氛圍感必須到位。”這是余麗霞一家首次在淳安縣城過團圓年。他們老家在淳安西部的中洲鎮葉村村,距縣城約85公裡,群山環繞。

廚房內,余麗霞的母親余春嬌掌勺一家六口的年夜飯:紅燒豬蹄、千島湖有機魚、油豆腐鍋……“十多個家常菜,都是老家的味道。”余春嬌說。

最后一道清炒菜心出鍋,余麗霞的丈夫徐余良推開家門。他在杭州市上城區一家汽車銷售服務店上班。“以前開車回老家至少四個小時,今天兩個半小時就到了。能早點到家,和家人團聚,真是太好了!”

時隔一個月再次見到爸爸,16歲的徐煜成從房間裡拿出“淳安中學三好學生”獎狀,迫不及待地向徐余良展示。“爸爸,我也有!”8歲的徐煜博“不甘落后”,拿出一張“青溪之星”獎狀。上學期,他從汾口鎮小學轉學到縣城的千島湖鎮青溪小學。看到兒子們的優秀表現,徐余良笑著豎起了大拇指。

出村進城的背后,源於2024年6月淳安創新實施“安居優教”試點,向農村進城就學家庭集成推出就學、就業、出行等基本公共服務,加速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余麗霞一家,嘗到了“頭口水”。

一家人落座、碰杯后,余麗霞起了話頭:“以前這個時候我們在中洲,今年到了城裡,是不一樣的新年哩!”

讓孩子接受更優質的教育,是余麗霞一家最大的心願——2016年,她在老家周邊的汾口鎮租了間農房,大兒子徐煜成得以就讀汾口鎮小學。她的初衷很簡單:汾口是人口大鎮,師資力量更強。

2024年6月,徐煜成考上了淳安中學。余麗霞還接到了一通“意外”的電話,來自徐煜博的小學班主任,“他剛讀完一年級,班主任說有機會去城裡上學,問我願不願意。”

真有這麼好的事?在余麗霞的印象裡,農村孩子轉學到縣城並非易事,不僅城區學校要有空余的學位,家長還得在城裡有穩定的工作。

改變正在發生。2023年,淳安入選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試點,在提升公共服務“軟實力”上先行先試。通過“安居優教”,淳安歸集城區1500個空余學位向農村生源普惠開放,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然而,沉浸在喜悅中沒多久,余麗霞陷入了焦慮——自己的工作合同到期,面臨重新擇業。一籌莫展時,余麗霞又接到了一通讓她振奮的電話,這次來自淳安縣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我,城裡的玉蘭幼兒園在招聘,我之前就在幼兒園工作,建議我去試試。”憑借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余麗霞順利入職。

接連的好消息,讓余麗霞一家對未來的信心更足了。2024年9月,他們在淳安縣城安了家,100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廳,把父母也接到了城裡。

飯桌上,祖孫三代其樂融融,64歲的余春嬌樂得合不攏嘴。“一開始,我連電梯都不知道怎麼坐,現在適應了。”這位老人向我們展示了那雙飽經歲月的雙手,“在山區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還能成為城裡人,在城裡過年”。相比於老家60平方米的平房,她覺得城裡的樓房住著蠻舒服。

徐煜博搶過外婆的話茬:“新學校很漂亮,有大操場,每天上學走路隻要5分鐘。”讓他最高興的,還是和爸爸的相處時間更多了,“以前爸爸兩個月回家一次,現在到城裡更方便,一個月就能見到。”

讓農村進城就學家庭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安居優教”帶來的改變,遠不止開放城區學位——

距離余麗霞新家兩公裡處,淳安縣首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為進城就學家庭兜底住宿,每月租金享5至6折優惠﹔在千島湖鎮青溪小學等集中接納農村生源的學校周邊,開通三條公交專線,助力日常出行﹔建立服務機制,幫助進城家長充分就業……目前,已有277戶家庭出村進城。

告別余麗霞一家時,年夜飯已至尾聲,他們商量著春節假期的出游計劃。“這幾天,我們打算逛一逛,好好感受一回城裡的新年!”余麗霞說。

新家,新學校,新工作,都是新的希望。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