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之江封面⑮︱古城新韻,浙江臨海的“長紅”算法

人民網記者 郭揚
2025年09月08日13:48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早晨八點剛過,浙江臨海紫陽街“九九海苔餅”店外已排起長隊。老師傅手法嫻熟地擀面、包餡,爐火映照著他專注的面龐。“每天限量3000個,節假日要排4個小時。”說話間,又一爐海苔餅出爐,香氣彌漫整條古街。三年前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后,這座古城沒有陷入商業化過度開發的窠臼,而是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活化之路。2024年,僅臨海核心景區台州府城就接待游客2345萬人次,較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初期翻了兩番,今年“五一”期間更以102.25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在當月的“5A級景區品牌傳播力100強榜單”裡排名全國第七、浙江第一。

與烏鎮“整體搬遷”、西塘“商業開發為主”的模式不同,臨海選擇了當時覺得最困難卻也最可持續的路子:保留本地居民,守護活態文化。“2.8萬原住民是古城靈魂所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發展中心主任何峰說。走在紫陽街上,清朝咸豐年間的木杆秤店叮咚作響,白塔橋飯店的算盤聲清脆依舊,60余家百年老店與11家主題博物館相映成趣。這種“活態博物館”模式,讓臨海保留了難能可貴的市井生活氣息。

浙江臨海台州府城。臨海宣傳部供圖

浙江臨海台州府城。臨海宣傳部供圖

這條著眼於長遠的開發策略已經顯現成效。從景區籌備開發至今不過10年,創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僅3年時間,臨海就實現了從“過境地”到“目的地”的轉變。

“人在景中,人亦是景。”何峰道出其中奧秘,“我們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不僅要保護古建筑,更要保護這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態。”為此,即便面臨“一鋪難求、租金翻番”的市場誘惑,政府仍明確規定保留一定比例的空間給文化業態,讓百年老店、博物館與商業和諧共生。

今年四月,中津浮橋重現靈江那天,四萬多人涌到江邊。這座承載著臨海人集體記憶的古橋,通過市民“票投”得以重建。“這是市民自己選出來的項目,也是文化復興的濃重一筆。”臨海市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徐卓明說。這種對市民意願的尊重和對文化記憶的重視,使臨海在古城保護與開發中找到了平衡點,避免了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同質化問題。

這份煙火氣也延續到了體育賽事中。十月的括蒼山,層林盡染,越野跑者的身影穿梭於山道間。柴古唐斯越野賽吸引了全球32個國家的選手參與,單賽事直接消費就近3000萬元。“選手們白天越野,晚上逛古城品美食,實現了體育流量到文旅‘留量’的轉化。”賽事組委會負責人說,希望往后的臨海可以實現 “一人參賽,全家旅游,參加一場賽,玩遍一座城。”

柴古唐斯越野賽比賽地點——括蒼山。臨海宣傳部供圖

括蒼山是柴古唐斯越野賽的舉辦地。臨海宣傳部供圖

通過創新“依山水辦賽、展文脈辦賽、興鄉村辦賽”模式,臨海打造出水陸空立體賽事體系。賽事經濟帶動了全國最大戶外休閑用品生產基地的轉型升級,160余家體育企業年產值超百億元。體育精神也深深融入城市基因,回浦中學男籃“小城大夢想”的故事全網傳播量超15億人次。

賽事的熱情還未散去,美食的香氣早已飄蕩在街巷裡弄間。午后三點,白塔橋飯店門前的隊伍長龍不見首尾。這家百年老店堅持傳統手藝,日營業額驚人。與其他地方小吃“標准化連鎖”模式不同,臨海實施“百年老店激活復興行動”,鼓勵老字號保持本色,同時創新推出“蛋清羊尾拿鐵”等跨界產品,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這種“守正創新”的美食哲學,讓臨海成為全國首個“中國美食地標之都”,光本地傳統小吃就有140多種,其中22項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2021中國特色美食百佳縣市”排行榜中,臨海位列全國第八、浙江省第一。

漫步臨海街頭,“糯嘰嘰”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這座古城的味覺名片。從手工捶打的麻糍到溫潤“Q彈”的海苔餅,臨海巧妙地將“糯嘰嘰”打造成為城市美食IP,通過短視頻平台話題營銷、美食地圖推廣等方式,讓這份軟糯滋味成為游客必打卡的味覺記憶,成功塑造“糯嘰嘰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打開社交媒體,關於臨海美食“糯嘰嘰”的討論屢見不鮮,吸引不少年輕人專程前來打卡體驗,感受這座小城獨特的甜糯風情。

美食的香味從古城飄向鄉野。夕陽西下,江南溪望谷溪水潺潺。孩子們嬉水撈魚,家長們在岸邊品茶閑聊。在這裡,春山丘谷烘焙坊的窯爐裡正噼啪作響,來自江蘇的杜磊和本地00后搭檔葉存意精心烤制著融合當地食材的披薩和面包。“這裡的山泉、竹筍,甚至一捧野艾草,都能成為面點的靈魂”,這對跨代際搭檔的創業故事,正是臨海文旅融合與青年返鄉潮的生動縮影。

江南溪望谷。臨海宣傳部供圖

江南溪望谷。臨海宣傳部供圖

很難想象,就在3年前,這裡還隨處可見坍塌的老屋、散落的瓦片和雜草叢生的院落,產業更是無從談起。改變的是業態,是發展思路。“雖然既缺人又缺產業,但經過調研我們發現村庄原風貌保存較好,沿線有岙底羅、上馬2個傳統村落,外部環境幽靜,空間相對聚焦,且交通方便,距離臨海市區僅7公裡。”臨海市江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臻說。

於是這裡開始用一條溪串起一片景區。曾經的山村通過“片區組團發展”模式,成為文旅共富樣板。江南溪望谷創新構建“黨建引領+國資領投+企業運營+聯村入股”混合開發機制,政府財政投入8000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國企社發集團出資1.4億元領投業態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如今,萌寵牧場、自然教育營地、非遺工坊、精品民宿等多元業態相繼落地,自2023年9月試運營以來已吸引游客超120萬人次,帶動沿線村集體收入均超百萬元,村民通過“股金+租金+薪金”三重收益共享發展紅利。

深夜十點,紫陽街喧鬧逐漸褪去,老字號店鋪陸續插上門板,而街角的咖啡館依然燈火通明。傳統與現代在這座古城和諧共生,詮釋著從“網紅”到“長紅”的蛻變智慧。臨海的經驗為同類地區提供了樣本:“活態保護”延續文化根脈,借體育賽事、特色美食IP激活流量效應,通過全域共興讓紅利惠及城鄉。其發展實踐表明,文旅融合不僅是資源的整合,更是一種文化生態的整體營造,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考。

系列報道:

之江封面⑭︱何以鹿城?“三小業態”答新卷

之江封面⑬︱“浙”裡,一片“雨林”正生長

之江封面 ⑫ | 魚塘邊建了座科學城

之江封面⑪ | “白天當老板,晚上搶籃板”

之江封面⑩ | 余杭向前沖

之江封面⑨︱林間來了“油博士”

之江封面⑧︱浙江麗水:一座山城的立體“突圍”

之江封面⑦︱浙江余姚:一個縣域四十年發展“啟示錄”

之江封面⑥︱舟山:從“海中孤島”到“海上樞紐”

之江封面⑤︱“長三角之心”:共富路上當“示范”

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環:一座海島的崛起方程式

之江封面③丨“寶藏門診”背后的“浙江療法”

之江封面②︱新春之際探義烏:“出海”新意濃

之江封面①︱從一家民企的1.3萬件專利看“韌性”

(責編:王麗瑋、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