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云南船模制作人付昆祥——

沙沙锯木 精制宝船(工匠绝活)

记者  叶传增
2020年07月13日08: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听到锯木头的声音,你离付昆祥的工作室就不远了。”昆明市M60文化创意园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果不其然,循着锯木声,记者走进位于一幢钢架结构楼房二楼角落的付昆祥工作室。工作室面积不大,正中央一张宽大的工作台几乎占据了房间的一半,各种木料堆放在房屋一角。54岁的付昆祥正在案台前用斜口刀小心翼翼地打磨刚切割好的木料……他要把木料改成宽5毫米、厚2毫米、长200毫米的木条,用于拼接船体。
付昆祥曾历时3年,按1∶50的比例,手工复原郑和船队包括宝船、粮船、马船、战船等在内共208艘舰船的船模。如今,他以1∶100的比例,重新复原一支更系统的郑和船队,向世人展示600年前中国人精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像这样的木条,用来拼接郑和宝船的船体,至少需要600根。”木屑洒在手上,付昆祥扶了下老花镜,头也不抬地说。

有关郑和宝船的尺寸,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换算成现代计量方式,也就是长约147米。眼前这艘尚未完工的船模,是付昆祥按照1∶100的比例还原的郑和船队旗舰。经过打龙骨、定骨架、贴条等多道工序后,船体已基本成型。

接下来,他要用砂纸给船身抛光。摩擦的沙沙声中,付昆祥不时用手指摸一摸船体,检验表面的光滑程度。记者注意到:他的左手食指一直微微跷着,原来是一次雕刻窗户时不小心被刻刀划伤导致的。

付昆祥制作的郑和宝船共有五层甲板,还原了中国古船的水密隔舱结构,并设计成可拆卸装置。甲板上,桅杆底座已按史书记载的“九桅十二帆”打好,船尾的指挥楼也已搭建完毕。付昆祥还采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斗拱技术来设计房屋屋顶。

制作船模需要“十八般武艺”——木工、漂染、缝纫、雕刻、绘画、上漆……一艘郑和宝船船模的制作,从设计到制作完成,需要他一个人花两个多月时间。早些年航模职业运动员的经历为付昆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付昆祥17岁进入云南省体委航模队,与船模结缘已30多年。但最让他感兴趣的,一直是郑和船队。

2012年开始,付昆祥着手复制郑和船队。可有关郑和船队的史料并不算太多。“我去了国家博物馆,有关郑和的文物只有一支羽箭、一张航海图及相关历史介绍,关于船队的模样几乎是空白。”付昆祥遍访相关专家,按照当时的船队编制和阵型,将自己心目中的郑和船队编制设定为宝船62条、粮船20条、水船15条、马船20条、战船86条、坐船5条,一共208艘舰船,并将整个船队的布局定为“飞燕阵”造型。

2014年7月,付昆祥历时3年打造的郑和船队终于完成。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复制的比例是1∶50,最大的宝船长达3米,要完整重现船队起码需要一个足球场大的场地,无奈只能进行部分展示。所以,制作完第一版船队后,付昆祥决定重新以1∶100的比例再次复原船队,希望能完整重现郑和船队的雄风。

为了精进工艺,付昆祥走访过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福建和广州两地。他常去当地图书馆搜集资料,并深入沿海村落,向老船工学习造船技术,不断完善船队模型。

如今,付昆祥复制的郑和船队做到了第七版,1∶100的郑和船队模型已经做了50多艘。完成剩余的船模,还要两到三年。付昆祥的心里还藏着一个“航海梦”——“全部完成后,我要沿着郑和船队曾经的足迹巡展,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航海之旅。”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3日 06 版)

(责编:郭扬、张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