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专访张渊:轻奢文艺范电影《龙井》是时代的需要

汪杰菲
2021年09月07日16:42 | 来源:中国网
小字号

  明星翻车,偶像入狱……这段时间影视圈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但是,浙产电影《龙井》于8月27日全国上映后带来了一股清流,也让全国大屏充满了杭州风情。观众究竟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这部电影要讲什么?怎么讲?请什么样的演员?花多少钱去拍摄制作?最后要呈现的效果是什么?张渊作为央媒驻浙江的记者,地地道道的新闻人,首次尝试性地参与出品了《龙井》电影后感触颇深,我们对他做了专访。

电影《龙井》联合出品人。张渊摄

  张渊档案:记者。曾经服役于武警某部队,离开部队后长期从事调查类新闻报道工作,他参与的《给你说法》、《新闻追击令》等监督性节目颇受欢迎;他主创的《新闻007》电视深度新闻栏目堪称全国典范,也荣获了“浙江新闻名专栏”称号。2015年入职中国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至今,致力于外宣工作。

  记者:您本身是一位记者,什么原因让你参与到《龙井》这部电影里的?

  张渊: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机缘巧合吧,跟我的工作其实密切相关。我到中国网工作的第二年,总制片人汤光义通过我亲哥哥找到我,说要拍摄电影,希望是城市名片这类的题材,说了很多,比如西湖、钱塘江、雷峰塔等等。当时我就想起了不久前采访过的一位女作家古兰月,因为她写的《龙井》小说,故事现成的,联系了古兰月之后,我们一拍即合。

电影《龙井》剧照

  记者:我们看过古兰月的《龙井》小说,和电影里呈现的故事情节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后期为什么会跨越这么大?

  张渊:虽然古兰月的《龙井》原著讲的更多的是关于龙井茶的传承问题,实际上改编后的电影我们做了提升,因为我们不想就茶论茶。上升到电影的角度,就是龙井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问题,那么这个我们认为是个国际性问题。把龙井的故事改编中日三代人旷世恋情,就是以日本为例,日本的茶道和日本的佛教文化,追根溯源是在中国。

  记者:这部影片除了在国内发行之外,会去境外发行吗?

  张渊:这是一定的。我们在策划阶段定位就是要海外发行,也希望成为杭州亚运会的一个献礼片。就我本人而言,我看了20多部日本、韩国类似的影片,那种叙事方式,娓娓道来,让你看完之后意味悠长。它不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扛着拯救人类的宇宙战士式轰炸传播,也不像商业片那种为了感情搞得死去活来、虐心虐肺,更不像那种无厘头的泡沫喜剧,我们是希望让人看了就像发生在身边,互相在倾诉互相在倾听,忘记国度,忘记时空,一切在平淡的生活中路过,留下该留下的情愫。

  记者:这部影片我们发现,没有激烈的冲突,甚至没有一个反面人物,情节淡淡的,节奏缓缓的,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市场的接受程度?

  张渊:首先我们不完全是用“市场”这个词来出《龙井》这样题材的影片。如果讲市场我们希望杭州的城市形象和龙井茶能够在国际上有更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如果从影片本身艺术效果看,我们希望与目前影视业有些票房火爆的影片有区别,它是一个带着主题又不能用主题去说主题的影片。影片中男主指着西湖让女主品尝龙井时说“西湖”“龙井”,其实就是希望让人感受到影片就像闻着龙井茶香,轻轻抿一口,慢慢的咽下,日后再细细的回想,再重复一句台词“忘不掉龙井的味道”。结尾时,再现三代中日男女主那种复杂的爱恋,相拥而不接吻的安排,留给观众的品味。

  最终我觉得,能看懂的都会看懂,想去看的自然会买票。

  记者:电影上映以后,我们看了很多评论,有些人认为太平淡,有些人觉得很轻奢,在您的眼里怎么评价这部影片。

  张渊:我先讲个现实,现在的观众口味重,而且特别重,他们喜欢演员阵容强大,偶像明星、顶流大咖全出场;故事情节要么大起大落,千转百折,大奸大恶,悲喜至极;场面宏大,战火纷飞,甚至人类毁灭,地球爆炸等等;

  龙井不一样,也做不到。但是我们要做,就要做得像“龙井”;他有自己的特征,尤其是明前龙井被称为极品,清爽、淡雅、回味无穷。我们分析喜欢龙井的人多半是有一定社会阅历,经过历练的人,见过世面却追求平平淡淡的生活品质。你要讲龙井的故事,就要边品着龙井茶,边述说边倾听人生,这样符合杭州这个城市原本的特色。

  我评价这是一部轻奢爱情文艺片,是杭州这些年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打造真正内外兼修的美丽杭州就要把这些文化找回来,用流行的话说是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城市也好,乡村也好,不要千篇一律,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找到你本该有的文化,找到属于你地域特征的艺术,在文明的世界里也要共同富裕。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