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浙江乡村的共富密码

人民网 张丽玮
2021年12月22日13:34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其短板弱项在农村。浙江富,富得较为均衡。居民收入高、城乡差距小,是浙江发展的一大亮点。

今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浙江正式被确定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截至去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6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纵观全国,浙江具备探路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底气。

全国各省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相关统计结果更是印证了这一点: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1位,在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2的情况下,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仅为1.85。

要解锁浙江乡村的共富密码,还要走进村庄、踏上田埂,去寻找答案。

因地制宜

特色农业“百花齐放”

“今年赚上30万元不成问题。”涛头村村民丁正银站在海塘边,身旁摆满了一筐筐刚捕捞上来的血蛤。涛头村是浙江省三门县一个海岛渔村,去年,该村实现渔业总产值2.5亿元,人均收入超10万元。

同现在家家户户住别墅相比,涛头村也曾经历过在温饱线求生存的时期。

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涛头村党总支书记林后宜直言:“日子本来就穷,1997年第11号超强台风把村里种的农作物全淹没了。”

海水倒灌让土地盐碱度过高,几年之内都不适合耕种。世代耕种的涛头村村民慌了——地上长不出庄稼,怎么活?

也许就像涛头村村名蕴含的“弄潮儿向涛头立”一样,涛头村人想改变,也敢改变。

涛头村三面环海,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书明提出“种”改“养”,发展海水养殖业。那时,涛头村共有373户人家,其中325户毅然放弃了世代传承的农耕生活,变身水产养殖户,养起了青蟹。

仅一年,村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262元。“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收入不得了!”林后宜是首批签下“种”改“养”协议的村民,也见证了涛头村养殖产业一路发展的历程。

依靠海水养殖,涛头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甘晓波摄

从最初养青蟹,到现在雪蛤、青蟹、白虾套养,涛头村养殖技术不断改良,还建立起了销售网络。目前,全村已形成完整的养殖产业链,去年实现渔业总产值2.5亿元。

农民要想富起来,找到脱贫致富路子很关键。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下,浙江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居全国各省区末位,农村发展优势其实并不突出。可像涛头村这么富裕的村庄,在浙江并不少见。

原本只有“二分田”的浙江为了解决“农业是短板”的问题,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种上了产值更高的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作物,通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将“短板”转化为“长板”,实现了从“地里刨食”向“土里掘金”的转变。

浙江仙居台创园原本50亩的菜地,今年种上了无花果。今年10月底来到种植基地,可以看到无花果枝头挂满了红的、绿的果子。在果干制作间,无数蜜蜂因香甜而来,围着果农飞舞。

该无花果种植基地老板徐飞平打开手机相册,自豪地介绍:“你看,3月翻地、4月种、8月结果子,现在还在卖,一天能卖出1000多斤。”

问及一年收入能有多少,徐飞平摆摆手:“不好说,不过几十万元总是有的。”

果农忙着搬运无花果。人民网 章勇涛摄

近年来,浙江省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业,优势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绍兴市稽东镇有香榧近万亩,今年总产值预计突破1亿元;衢州市塘源口乡猕猴桃种植面积1万余亩,正在打造“江山源味”品牌;台州市大陈镇的黄鱼已成为大陈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富民产业……浙江各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特色农业强镇建设。

特色农业是农民共富路上的一把“金钥匙”,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所在区域的产业振兴。今年,浙江省统筹推进百条十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创建、十万农创客培育和乡村产业“一县一平台”建设等,进一步推动浙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前,浙江农业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就业超639万人,省级农业产业园吸纳农户就业超70万户。

抱团聚力

共富路上“手牵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如何带动后富?来看看浙江嘉兴的高分“答卷”。

浙江下辖11个地市中,嘉兴早在2019年底已全面实现“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两个100%目标。

农民收入连续17年“霸榜”浙江省首位的嘉兴,十多年前村集体经济同样呈现不均衡发展:富的富,穷的穷。

永越村是嘉兴濮院镇下辖行政村,其依托濮院羊毛衫市场,发展迅猛。2019年,永越村便成为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的行政村。

同样隶属濮院镇的油车桥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曾是该镇考核的“垫底村”;如今,油车桥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11万元,变成了去年的813万元,“垫底村”成了跻身前三的“优等生”。短短几年,发生了什么?

“飞地抱团”是油车桥村“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该村党总支书记钟华是位“80后”,在其带领下,2014年,通过提高经营性用房租金和土地资源,该村筹得了100多万元资金。

“有钱的村,他们在投资什么,我们跟着学,让‘钱生钱’。”2016年,钟华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找到了强村“永越村”负责人,参与了第一个“飞地抱团”项目,每年可获得投入资金10%的收益。

“飞地抱团”是一种“县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强村发展模式。从2016年开始,油车桥村先后参与了嘉兴桐乡市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32村抱团项目、百村抱团项目和新越毛衫整烫抱团项目,这些项目每年给油车桥村带来超百万元的收益。

村集体收入增加后,村里建了文化礼堂,村民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朱学红摄

最近,钟华心情很是“美丽”。村民王士林在土地流转同意书上签字,村里400亩精品果蔬大棚项目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是我们村独自投资的第一个项目,预计投入1500万元。”钟华感慨,村集体壮大后,修建文化礼堂、为老人购买医疗保险等举措,让村干部树立起了威信,这也是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他期待产业园建成后,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嘉兴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10个,涉及1342村次,其中薄弱村552村次,项目总投资109.7亿元,收益率普遍达到8%至12%,实现了县域抱团项目全覆盖、集体经济薄弱村全打包、“消薄”任务全兜底。

绍兴嵊州市谷来镇地处山区,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想要发展集体经济需要本钱,该镇小水电资源丰富,但推进小水电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需要300余万元投资。对单独一个行政村来说,难度很大。

经过一番商议,谷来镇下辖12个行政村决定以“片区组团”的形式,每村投入30万元入股小水电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项目投产后,很快带来了效益。截至去年底,该项目4年已累计分红435万元。

尝到了甜头,谷来镇开启了复制模式。今年,该镇新增5个行政村参与电站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预计今年17个行政村可实现分红140万元。

“飞地抱团”“片区组团”“村企共建”“山海协作”……浙江省各地探索了一批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聚力”,让资源有限、通过自身难以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的村有效增强了村集体造血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地区间先富帮后富的帮扶新机制,通过“共富路上‘手牵手’”,实现了“一村富”向“村村富”转变。

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省3513个省定相对集体经济薄弱村中,64.1%的村总收入已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绿水青山成“聚宝盆”

美了生态富了民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余年来,浙江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业态,一个个“网红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

如今,在宁波市象山县白岩下村,村民“躺着”也能把钱赚。

“3年前,我们通过厘清家底,发现村里有一条半成品的游步道、一座能看到海滩的山很值得开发。”白岩下村党支部书记胡凯提议,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修建玻璃栈道,发展乡村旅游业。

对于这一致富项目,白岩下村采用众筹的方式,让村民入股投资、分享红利。最终,村里250户家庭以8000元一股参与了玻璃栈道项目众筹。

走上玻璃栈道,脚下是万丈深渊,左右两侧分别是广阔的大海和悬崖绝壁,独特的景观让玻璃栈道一开业便迅速走红。开业6个月,该村仅门票收入便达到了460万元。

作为第一批参股的村民,陈光法拿到了1.4万元现金分红。“当初决定入股入对了,不到一年本金回来还有得赚,更别提以后每年都能拿分红。”陈光法说。

今年国庆期间,白岩下村游人如织。刘建江摄

2020年,白岩下村又修了一条玻璃滑道。截至去年底,两处特色景点共接待游客逾45万人次,门票收入就达到了600多万元。今年年初,300多万元盈收以现金方式发放到了村民的手上。

“这都是村里绿水青山带来的收益。”胡凯介绍,白岩下村以前是“养猪村”,最多的时候,全村三分之二的家庭都养猪,老远便能闻到养猪场臭味,“那会儿修建再好的景观也白搭,游客怕是还没进村就被熏走了。”

近年来,在浙江,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这一切,都离不开提前打好的“地基”。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省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污染整治、农房改造、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浙江农村驶入了高质量发展道路,“村民吃上‘生态饭’”成为了可能。

除此之外,浙江还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工作,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整治,让绿水青山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浙江未曾停下脚步。

今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6部门印发《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加快文旅金名片培育打造,培育一批手艺村、美术村、艺术村、音乐村,美丽城镇力争建成景区镇,样板城镇建成3A级以上景区镇。

今年,浙江通过微改造进一步扮靓乡村。人民网 张丽玮摄

在浙江,“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更多百姓实现共同致富。

早些年,杭州市桐庐县芦茨村因位置偏僻,村民“靠山吃山”,通过砍树卖木材或烧木炭维持温饱。随着村庄环境提升,芦茨村依托富春江也发展起了旅游业。

同样是“靠山吃山”,换了方式的芦茨村从“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浙江“省级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村”。

“2020年,全村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了180万元。”芦茨村党委书记方祖春介绍,现在芦茨有240多家民宿,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到了村里,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方云超便是芦茨村返乡开民宿的代表之一。说起返乡后的生活,方云超满脸笑容:“以前,我和老婆都是在外地打工,一年下来,存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家开民宿不仅赚钱多,老人和孩子也都顾得到,幸福感满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表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就是要在浙江大地率先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图景,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以浙江的先行探索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探路。

在时光中前进,在奋进中图强。11月3日,在浙江省“建设示范区 迈向新征程”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亮出新的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74元,同比增长11.6%;城乡居民收入比1.85,比上年同期缩小0.01。

这组数据是浙江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结出的硕果,也是迈向下一步的起点。

时代考卷常新。新赶考路上,浙江勇毅前行。

(责编:张丽玮、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