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一起保护杭州的活文物

“杭州古树名木·绿马甲保护计划”启动

边晓丹
2022年07月21日08:07 | 来源:杭州日报
小字号

五云山山顶的银杏树,树龄近1500年;六通宾馆附近法相寺里,有一株唐樟1050岁,一株宋樟1000岁……它们历久弥新,生命力强大,让人充满敬畏。无论朝代变迁、世事变化,这些古树始终笑看风云。它们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也是这座城市的无价之宝。

7月起,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将联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心,正式启动“杭州古树名木·绿马甲保护计划”,用绿马甲志愿者的力量,把杭州古树名木的故事传播给更多人,发动更多身边的人,开展保护身边古树名木的行动。

保护古树名木,先要了解它们。最近,参与古树名木保护计划的部分绿马甲志愿者,在杭州植物园接受了“杭州古树名木·绿马甲保护计划”的第一次培训,两个小时的课程,虽然无法道尽杭州古树的前世今生,但已经让绿马甲志愿者倍感肩头责任重大。

古树是这座城市的活文物

章银柯,杭州植物园副园长,常年与杭州的古树名木打交道,绿马甲专门请他来给志愿者上第一堂培训课。

“杭州最老的古树就在五云山顶。”章银柯说,“它的树龄已经超过了1400年。六通宾馆附近的法相寺唐樟,是杭州年纪最大的樟树。吴山中兴东岳庙内的两株古楸树,年龄530岁,今年开花成了‘网红’。灵隐寺里头有一株罗汉松,已经有510岁了。”

文物可以见证一座城市的历史,古树也一样,它是活的文物。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最新调查显示,分布于杭州市城区的古树名木有1242株。而大部分的古树都分布在西湖景区。

志愿者都很好奇,古树的年龄是怎么测得呢?其实,办法蛮多的。以前,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来推测树木年龄。也可以通过走访村里的老人,通过他们的回忆或者是查询家族的族谱来推测树木年龄。也可以用树木生长锥法,获取木髓,能够快速可靠计算出树木的年龄,但这个方法对古树有一定损伤。

不过,现在测古树树龄有了更先进的办法,那就是通过针测仪的钻刺针,测量树木的钻入阻抗,输出古树生长状况波形图,再通过树龄分析软件,确定古树的年龄。这个方法既准确,又对古树影响非常小。

把古树的基因保存下来

古树经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以及时间的洗礼,生命力依然顽强,但现代社会中,它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古树的根系盘根错节,头顶的树冠有多大,地下的树根面积就有多广。挖土球移树时,大概有95%的根是带不走的,移植过的树木没有足够的、健康的根系,是很难恢复健康生长的。

很多时候,就会好心办坏事。本意是为了保护古树,改变古树周围的环境。殊不知,古树已经适应了它原来的生存环境,让人适应新环境都不容易,要让古树重新适应新的光照、水肥、土壤,也是一样难。

如果有古树真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现在人们可以用基因保存技术,把这些古树的基因保存下来,让千年古树用新的形式,继续延续生命。

古树名木保护等你来参与

在两个多小时的培训课上,章银柯把杭州古树名木的家底,悉数作了介绍,“关于杭州的古树名木,讲个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章银柯说,他希望绿马甲志愿者队伍可以不断壮大,有更多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参与到杭州古树名木的保护中来,成为专业队伍之外的有益补充。

“杭州古树名木·绿马甲保护计划”启动,我们将推出“我的古树好朋友”系列自然课,资深绿马甲志愿者带着大家一起用五感游戏走近杭州的古树名木,以自然观察寻秘古树和它身边的朋友们。

如果市民对古树名木感兴趣,想参与绿马甲的古树名木保护行动,可以关注“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公众号进入“绿色家园”服务栏目,相关活动将在平台上发布。

如果市民想成为一名绿马甲志愿者,可以下载“志愿汇”App,注册后搜索“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点击加入即可,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记录个人志愿服务时长,参与年底评优等活动。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为了找出“真凶” 民警爬25层挨家挨户寻饭菜渣
  “阿姨你好,晚上吃了什么菜,家里有没有人喝酒?”“你好,家里吃过晚饭了吗?”“可以看下你家窗户的朝向吗?”……近日晚上7点多,顶着近40℃的高温,从25层到5层,民警挨家挨户打听居民的晚餐,这是怎么回事? 绍兴越城区公安分局灵芝派出所接到市民蒋先生报案称,傍晚18时40分左右,自己家门口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出门一看,发现是一袋从天而降的垃圾,里面还带有不少玻璃碎片,一旦砸到行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小区单元楼有25层高。绍兴公安供图 值班民警吕旭珂抵达现场,发现垃圾袋里有一些饭菜渣,还有2个黄酒瓶子的碎片。…
骗子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群里竟然有十几个警察……
  “这里是临海市公安局,此群为刷单诈骗群,各位群众请立即退群,避免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近日,一刷单群内,正当骗子开始诱导群内成员下载涉诈APP时,数十条预警信息接连发出,“蛰伏”在群里等待时机的民警纷纷亮出身份,让骗子一下慌了阵脚。 原以为只有“自己人”和诈骗目标的群里,竟有一半是警察,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台州临海古城派出所的郭警官曾在处理一起刷单诈骗案时添加了受害人冯某的微信,近日,冯某又被另一波骗子拉进了一个类似的刷单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