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改出一片新天地 深化教育改革的丽水龙泉之变

刘淑芳、叶炜婷、吴俊
2022年12月15日13:01 | 来源:丽水日报
小字号

  转眼已至年底。盘点这一年来的显著变化,丽水龙泉给出的答案里,肯定有一个来自遍布城乡的各所学校。

  对教育从业者而言,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从微观视角切入,这则是一场聚焦于“人”的变革。2022年初,龙泉全面吹响综合教育改革冲锋号,并将教师“市管校聘”与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为核心的队伍绩效管理改革工程,作为破局之矢。正因为与每位教师、校长的未来发展紧密相连,整个过程让人难言轻松——有人流了汗、落了泪,有人收获了荣誉、掌声,还有更多人锚定了新方向、放飞了梦想。

  但将镜头拉远,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教育体系的全景如同一张巨网,织进了无数社会诉求与渴盼,改革者显然不会局限于系统内部看待这场巨变——优化教育生态具有远超其初始领域的价值,因为教育最终能让所有人受益。

  为何要改?在何处落子?

  今年七八月,正是暑期,龙泉各个空空如也的学校里,却暗潮涌动。

  “市管校聘”意味着把教师个体从“学校人”逐步转变为教育系统的“系统人”,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合理配置市域内的教师资源。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则打破了原本“只要评上就一劳永逸”的旧格局,实现了聘任的“竞争择优、能上能下”。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资源有效重组,让教师队伍流动起来、活跃起来,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均衡。要让山区教育看到希望,这是唯一出路。”龙泉市教育局局长曾国健坦言,过去十多年,龙泉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浙江省2021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报告显示,龙泉在全省89个参与排名的县(市、区)里排名处于后列,“这是每个龙泉人都不愿意面对的糟糕局面。”

  其实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作为社会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却阻碍了龙泉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年来龙泉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优质的教育配套,龙泉常常请不来、留不住人才。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是龙泉的短板,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2022年5月,在龙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龙泉市委书记王忠宝这一句直击痛点的话,引起了龙泉上下的普遍共鸣。

  只是,改革谈何容易。怎么改?向哪个方向改?作为山区县级市,龙泉不仅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个性难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优质生源数量、思政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短板,还面临着山区教育发展的共性难题,比如优秀师资外流、优秀人才招引难等。

  有一件事,让曾国健至今印象深刻:“这两年,为了提升山区26县的教育水平,省里出台了利好政策,特设了正高级教师‘定向服务岗位’,用于吸引发达地区的优秀高级老师到26县支教。通过这个途径,优秀教师可以更快地评上正高级职称。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吸引优秀教师到龙泉来。”

  种种情况让龙泉人意识到,将教育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外力”是不切实际的。“与其‘等靠要’,不如彻底打破旧格局,激活内生动力。”曾国健说,这也是将队伍绩效管理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的原因,“只有把人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在本质上推动变革。”

  如何去改?从哪些方面入手?

  “这是一场改革,不算创新。”在采访过程中,曾国健反复强调,“市管县聘”和“聘期考核”都不是教育改革领域的新事物,“这十多年间,省内省外很多地区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因执行难度大,鲜有成功案例。”

  在改革推进前,龙泉市专门委托第三方对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高风险”。很多人因此觉得,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怎么推动改革?“改革就是一方面要敢干,另一方面要用巧劲。”改革方案的起草者、龙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少燕直言,在开创全新事业时,是需要“摸着石头”探索着“过河”到达彼岸的,“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改革思维,改革‘教改’,以使教育综合改革真正彻底,并取得成功。”

  如今,复盘整个改革历程,可以看到龙泉坚定的改革决心,以及富有章法的改革策略。

  “首先要以清晰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目标、现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去推进,而不是徒有方向和目标,却没有具体行动方案。”王少燕说,为了拿出一个系统化的成熟改革方案,龙泉前后花费了半年多。

  “为了确保方案的切实可行,单是龙泉市委一把手牵头召开的有关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会议就有‘六个半天’,其他碰头会、交流会更是不计其数。”曾国健说,经过不断的交流探讨,“1+4+N”教育综合改革框架体系得以最终明晰——“1”指一份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4”指加强教育人才引进培育振兴工作的十条政策、推进教师绩效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校长队伍绩效管理考核的实施办法、教育提质系列三年行动计划这四项主要举措;“N”则对应教师绩效管理改革的若干操作细则,由龙泉市委编办、龙泉市教育局、龙泉市人力社保局、龙泉市财政局四部门发文。

  除了确立目标和明确方向外,教育综合改革还推出了“既有先进表彰又有后进激励”的周全考评制度。比如,各校3%的教师须在全市学校内部流动,进入二轮跨校竞聘;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里,基本合格人员控制在4%左右;校长团队绩效考核基本合格比例约10%。

  人事管理改革是一件敏感细致的工作,如何破除其中的阻力,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在率先改革的领域——“市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里,首先组建了“三级机构”,除了成立龙泉市委、教育主管部门两级的领导小组,还在各学校组建了“市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适岗竞聘工作小组和争议协调小组。

  “让每个老师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这句话落入操作层面,表现在“政策落实之前必须确保每位教师的知情权和建议权,政策落地之后通过各项措施护航实现‘刚柔并济’”。事实证明,改革最终的平稳落地,正是得益于这通顺的执行逻辑。

  改出了什么?又将奔向何方?

  12月,是“市管校聘”改革工作落地后的第三个月。这项改革到底改出了什么?或许可以在龙泉各个城乡的学校里找到答案。

  “最大的变化是健全了教师交流机制。”在龙泉市第三中学,校长张国淼感慨,改革倒逼“学校人”成为“系统人”,教师不再是“一校定终身”,而是从“校管”变为“市管”,实现统一管理,关系理顺了、渠道畅通了。

  在进行了二轮跨校竞聘后,龙泉三中已有6名教师在城区内实现了交流。“近年来,随着班级数量的减少,我们学校出现了富余的老师,而其他一些学校却存在师资配置不足的问题。现在通过‘市管校聘’改革,教师交流的渠道打通了,从而盘活了教学资源。”张国淼说。

  在八都镇中心小学,前期岗位核算显示学校富余1位英语老师、缺少2位科学老师。教师流动让这里的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

  此外,教育综合改革的另一个立竿见影的作用,是破解了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激活了师资队伍活力,为后续的职称聘任管理铺好了路、起好了步,特别是对后进教师、“躺平教师”起到了鞭策作用,让争做单位里的“香饽饽”成为一种风气。

  事实上,这次全面提速的人事管理改革,对于每个学校都是一场“大考”,“考”出了组织运行中的问题与不足,后续改进必将产生“蝶变效应”,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而对每位教师来说,无论是成为优聘者还是交流者,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只要有效引导向内归因,势必让优者更优,让弱者知耻而后进。

  “‘县管校聘’实施以来,学校通过教师岗位竞聘,让优秀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现在,教师们主动工作、积极合作,‘做第一,创唯一’的热情高涨,学校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龙泉实验小学校长季茂旺说,新学期里,争取开公开课的老师多了,老师们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教育综合改革,除了让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正在发生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使教育均衡观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也为后续“外引内培”教育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比如,龙泉专门安排1500万元用于教育人才培育振兴工作;在引才方面,对引进的教育人才给予专项奖励和购房补助,还优化了人才安居、子女入学、人才成长、招聘补贴等各项综合服务……

  放眼当下,一揽子面向教育的大动作已箭在弦上。龙泉教育综合改革所引发的连锁变化,正在不断结出更多的果实。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