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老粮仓的“新生”

台州市蓬街镇小伍份村红旗粮仓通过“非遗”奏响“共富曲”

颜彤
2023年02月21日09:48 | 来源:台州日报
小字号

“你好,这是你的冰美式。”近日,记者走进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小伍份村红旗粮仓的共享大厅,浓郁的咖啡香扑鼻而来,不远处两名服务员正辗转于吧台与顾客之间。

环顾四周——裸露的水泥灰墙,大大的落地窗,错落的天幕与帐篷,加上微微作响的咖啡机。若非门口的立牌,很难将这座充满现代工业风的建筑与“共富工坊”4个字联系在一起。

从数十年无人问津到如今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老粮仓的“新生”远不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老粮仓“二次变形记”

“新奇”“有趣”是附近村民对改造后的红旗粮仓的第一印象。清晨或傍晚,总有村民三五成群,散步至粮仓附近。前不久,镇子里一对新人刚在这里拍摄了婚纱照。

眼前的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9年,乘着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的东风,蓬街镇着手改建红旗粮仓。经改造,粮仓分别建成了蓬街镇工业展厅与科技馆,还引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贴画”项目。

“工业展厅、‘非遗’工作室、科技馆的受众差别较大,无法形成合力。”蓬街镇党委副书记林杉说,为了挖掘利用潜力,自2022年年初起,蓬街镇围绕“非遗”与传统手工艺,锚定打造路桥区首家“非遗+文创”共富工坊的目标,开始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共同富裕”的全新模式。

经过几个月的打造,红旗粮仓“共富工坊”正式开张:在共享大厅,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喝咖啡、体验户外用品,还能不定期体验各个“非遗”项目;在布贴画、印染、草编等市、区两级“非遗”工作室内,传承人们埋首案牍、十指翻飞;在“孵化仓”内,2家传统手工艺工作室的申请“非遗”之路才刚刚开始……

据了解,接下来,小伍份村将在粮仓的南北两面进行拓展,结合亲子农耕、田园观光、天幕露营等加快打造精品游览线路,为之后发展农文旅打好基础。

家门口的“指尖经济”

“大家注意线的粗细和颜色要一一对应起来。”在红旗粮仓“共富工坊”的一家文化创意工作室内,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贴画”和“蓝花布印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秀洁正在给村民们上课。10多名妇女围坐长桌旁,仔细聆听具体步骤和要求。

张秀洁是最早入驻红旗粮仓的两家“非遗”工作室之一。自入驻工坊以来,她的工作室累计为200多人提供手工艺培训,带动就业近50人。

“如果我自己做的话,百来件的单子可能需要十天半月,但是通过培训,让村民们参与到制作中,两三天就能完成。”张秀洁说。

梁杏琴是住在粮仓附近的村民,自“共富工坊”建立起,她当起了工作室和村民之间的“信息员”,通过村子的微信群传递工作室用工需求,有意愿的村民可以到她家领取样品进行制作。

“村里有许多老人、妇女赋闲在家,通过接单,不仅能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时间上还很自由,每个人从3个小时到五六个小时不等。”梁杏琴说。

据统计,红旗粮仓“共富工坊”通过分包、集中制作等形式,吸引周边600余名群众参与其中,村民不仅是劳动者,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为传统手工艺搭台“唱戏”

走进“孵化舱”中的熙瑶文化工作室,琳琅满目的汉服以及珠花、缠花,让人仿佛一瞬间回到了古代。在展柜上,一幅掐丝珐琅画格外引人注目。

“这幅画名为《鱼跃》。掐丝是古代金工传统粘贴工艺之一,画中鱼和水的轮廓都是金属细丝屈曲转折后粘焊上去的。”工作室负责人蒋佳瑶介绍。

几年前,蒋佳瑶接触到汉文化,自此便一头扎了进去。“汉服许多配饰都很贵,所以我就自己研究制作,渐渐地,相关工艺都有所涉猎。”蒋佳瑶笑道。

2022年,听说红旗粮仓“共富工坊”在招揽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室,她赶紧报名入驻。在这之前,她一直在经营网店。

“不仅房租上有减免,而且粮仓对面的党建联建服务中心会在日常经营上帮扶我们,极大缓解了创业压力。”蒋佳瑶说,距离达到申请“非遗”要求的工作年限还有好几年,因此经营好工作室十分重要。

前来串门的王永杰是隔壁挽青辞工作室的负责人,同样,他也是因热爱而从事纸艺工作。

“在这里,大家都志同道合,为了热爱的事物一起努力打拼,我很喜欢这个氛围。”王永杰说。

这恰恰也是蓬街镇围绕“非遗”打造“共富工坊”的目的。“我们希望粮仓内的工作室是互相契合、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的,因此会对申请‘非遗’孵化的名单进行严格筛选。”林杉说。

(责编:艾宇韬、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