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杭州西湖以“绿”为媒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乐章

2023年06月05日09:08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明珠”西湖是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样本。近年来,杭州西湖景区坚持生态优先,立足研究、治理、保护、宣教“四篇文章”,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为城市发展和治理注入绿色能量。

扎根科学研究,探索生态奥秘

“首次鱼类多样性本底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掌握西湖里的鱼类结构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后期我们将更多地投放黄颡鱼、鲈鱼、翘嘴鲌等肉食性鱼苗,以进一步优化西湖生态群落。”西湖科研工作者杨俊兴奋地介绍。

近年来,西湖景区大力推进生态基础性研究,积极开展“近二十年西湖水环境变化分析及综合治理效果评估”等,全年不间断开展全流域35个观测点位、25个项目的跟踪监测,通过对水文、水质、形态、生物、社会服务、河湖管理等维度指标的综合评估。

三潭印月石塔与鸬鹚。江志清摄

与此同时,“西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对西湖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研究”“西湖微型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西湖不同湖区营养盐特征及富营养化现状研究”“西湖沉水植物恢复的生态效应”等专项研究也正在不断为科学保护西湖提供新的助力。

开展生态修复,打造“水下森林”

苦草、狐尾藻、黑藻、金鱼藻和菹草等繁茂成片、欣荣摇曳,其间螺蚌寄生、鱼虾穿游……这片西湖“水下森林”面积达到31.7万平方米,它们是西湖管理人员辛苦栽种出来的“治水利器”。

“运用工程化手段,将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优化组合,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它们在大自然的规律下演化,恢复健康天然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西湖生态修复的‘秘诀’。”在西湖种植水草十多年的孙坚解释道。为减少生态影响,西湖景区还专门摸索出了一套不进行干塘、不降低水位、不设置围栏的水草种植工艺。

西湖水底生态。西湖景区供图

“水下森林”不仅能固化西湖底部的淤泥,还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目前,西湖水域平均透明度达到85厘米,部分水域甚至能达到200厘米,各种表征水质优良的软体动物数量也明显增加。

加强保护发展,呵护生态家园

春来鱼啄桃花,夏至蝉鸣杨柳,秋起鸳鸯戏水,冬归候鸟群飞。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鸟类飞抵西湖,白鹭、夜鹭、黑水鸡、小䴙䴘、斑嘴鸭等在其间自由嬉戏。

捕食中的西湖水鸟。王晓波摄

“只要有空,我基本每天都会来巡察西湖。这几年,湖滨公园和孤山水域的鸳鸯多了好多,柳浪闻莺内塘里也有,都是来西湖越冬后就不愿意离开。去年,‘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第一次在西湖出现,最近我又发现了骨顶鸡带着雏鸟觅食的场景。好消息真是一个接一个!”日前,长期担任西湖“民间湖长”的郑凌高兴地说。

如今,借助智慧化巡湖手段,以西湖湖长制为主体、社会督导员作为补充,西湖景区“全方位、全链条”长效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地完善。

聚焦宣传教育,传播生态文化

依托丰富、生动的生态资源,西湖景区开展了寓教于乐的沉浸式自然教育,推出了“解锁西湖水密码”“显微镜下的西湖水世界”“探秘魔法水工厂”“认识西湖鸟类”等生态研学课程。

同时,西湖“水滴课堂”走进校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辐射更广,成为浙江生态环境宣传的优秀品牌。

“显微镜下的西湖水世界”科普课堂走入社区。西湖景区供图

以《冬天第一只冬候鸟——鸬鹚》为代表的“灵动西湖”系列宣传、将生态与慈善结合的西湖爱心莲蓬、以西湖龙井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呈现“大美杭州”独特魅力的西湖“水下森林”视频……杭州西湖景区将久久为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绘就“万物和合”的美丽画卷。(西景)

(责编:艾宇韬、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