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立起追求創新和致力貢獻的導向(新語)

嚴純華
2020年12月21日08: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高校要依據學校定位和學科發展規劃,精准引進人才,不將“帽子”作為評價人才的唯一標准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后,從國家到地方,乃至高校,都以不同形式設立了各類人才計劃,對表現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授予人才稱號、給予研究項目資助支持。一系列人才計劃的實施,彌補了長期困擾高校發展的人才匱乏狀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前我國總體人才隊伍依然處於緊缺狀態,人才的區域性分布存在一定程度失衡現象。人才需求與人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造成了搶挖“帽子人才”,將“帽子人才”的多寡視為辦學水平高低的標志等諸多弊病。

“帽子”本身沒有錯,錯在於“唯帽子”。因此,在人才工作中,我們准確把握破“五唯”的精神實質,在於要破除“唯”的不良傾向,立起追求創新和致力貢獻的導向。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必須集聚更多高層次人才。為此,就更加需要改進和優化人才評價體系,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真正激發人才潛心育人、樂於鑽研的內生動力。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從國家統籌、高校自主、個人自律三個層面共同推進。

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中,要堅持價值引領,強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導向。高校要依據學校定位和學科發展規劃,精准引進人才,不將“帽子”作為評價人才的唯一標准。要改變不結合本單位實際,貪大、貪多、貪洋,以“帽”取人、盲目跟風比拼待遇的狀況。高校的人才稱號入選者要將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自己的天然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立德樹人中進一步提升自己。如此,方能從根本上扭轉人才評價中存在的短視化、功利化傾向,不斷構建和形成以創新和貢獻為導向的良好人才工作生態。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記者趙婀娜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1日 12 版)

(責編:郭揚、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