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金華市婺城區“鄉創”打造共同富裕新引擎

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孫武斌、月映紅
2021年08月16日08:55 | 來源:金華日報
小字號

  廣袤的鄉村,承載著都市人的鄉愁。美麗鄉村、非遺文化、山水意境、運動休閑等多維度傳統元素,如何通過創新改造,豐富鄉村經濟新業態?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總戰略,聚焦“花滿婺城”這一重要抓手,金華市婺城區啟動“十鄉百村”鄉創婺城行動,通過探索“政府、國投、村集體、村民、企業、鄉賢、協會+X”的“7+X”模式,破解美麗鄉村的經營課題,形成黨委統攬、政府主導、村集體(村民)主體、企業參與、社會協同、共創共享、共同富裕的鄉村發展新模式,為繪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塊婺城新圖景貢獻力量。

  去年,婺城區實現村集體總收入2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12萬元以上行政村全覆蓋,其中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行政村98個,較2019年增長68.97%,省定相對薄弱村全部消除,非相對薄弱村全部達標。今年1—6月,全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561萬元,同比增長59.48%。

  從北山到南山麓,從白沙溪畔至婺江之濱,一幅“花滿婺城”的鄉村振興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農旅融合新樣板 南山旅游新格局

  連綿起伏的丘陵,綠意盎然的茶園,蒼翠養眼的竹林,趣味十足的萌豬造型,格調雅致的庄園式主體建筑……走在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就像步入婺城版“迪士尼樂園”,讓人流連忘返。

  8月1日,歷時五年傾心打造的婺城“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開園,這個書寫了鄉村振興新篇章、擘畫了共同富裕新藍圖、描繪了全域旅游新畫卷的牧場,將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后又一座文旅新地標。牧場開園后,也將開啟金華南山旅游片區新格局,成為婺城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新藍圖新畫卷中的地標性項目。

  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佔地1200畝,總投資3.5億元,一期投資1.8億元,以國家4A級景區標准設計建造。集金華兩頭烏智慧養殖觀光、科普教育、研學團建、休閑游樂、美食體驗、親子趣玩、網紅打卡於一體,依托婺文化、南山漫道、白沙溪三十六堰等元素,打造可參觀旅游的5G智慧養殖牧場,是全球首家以世界級珍稀豬種金華兩頭烏為IP形象的復合型親情互動樂園。“我們將推進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開發以兩頭烏為品牌IP的系列文創、食品及大健康產品,精心打造具有婺城辨識度的高品位農旅項目。”創始人沈建軍說,牧場將積極吸納白龍橋、琅琊、長山三鄉鎮的剩余勞動力就業,努力成為帶動區域共同富裕的示范項目,預計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百萬人次。

  “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是婺城聚焦聚力‘十鄉百村’鄉創婺城行動,不斷激發各創業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推進共同富裕,實現農旅融合的新樣板。”婺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郭梓軍介紹,以增強造血功能為著力點,以做大做強產業項目為主攻點,除了加快農旅融合項目發展,婺城區還通過實施聯建抱團項目、單建項目,有效破解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收難題,推進鄉村振興各個環節融合,成為打造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婺城還通過建立鄉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推動鎮村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目前已有13個鄉鎮成立農村集體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實施抱團聯建項目20余個,累計收益300多萬元。

  盤活資源善經營 山水經濟興鄉村

  在婺城區白龍橋鎮西5公裡處的溪面上原有一座木橋,名叫“新昌橋”。橋頭古村以橋為名,叫作新昌橋村。這裡流淌著潺潺而下的白沙溪水,千年不絕,白沙溪三十六堰中就有三處古堰出自這個古村。前不久,新昌橋村被列入金華市第五批非遺旅游景區村。

  去年,婺城區“南山漫道”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啟動。項目由婺城區城投集團承建,范圍涉及新昌橋村、盧家村、長山二村、石道畈村及望山新村,新昌橋村主入口成為重要打造節點,“南山漫道”文旅經濟運營隨之啟動。由村集體與婺城區城投集團合資成立婺城區新昌橋文旅發展有限公司主導新昌橋文旅經濟運營,接納村民入股分紅。

  理念一轉,格局大變。新昌橋村黨支部書記柯建康指著白沙溪說,村裡正在規劃以“白沙隱宿文化村”為主題的業態經濟,前期主要文化主題及業態有白沙古堰、太醫養生文化館、婺州窯遺址館、金華古酒文化館、鄉村民謠酒吧等,引入親水項目,發展夜經濟。

  “水文章”呼之欲出,“吃住游”已在新昌橋初現雛形。村裡裝修了6棟閑置農房,整理出60張床位方便游客過夜。溪邊騰出空地以集裝箱簡住房發展“小吃經濟”。這樣的鄉創模式直接給村民帶來利好。半年前,村民陳愛娥在村裡張羅起一家餃子店。“夏天來游泳、戲水,秋冬季來徒步、釣魚,來村裡玩的人越來越多,餃子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100多碗。”陳愛娥說,村裡發展旅游產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如果說,新昌橋村做足了“水文章”,那麼,羅店鎮新朝線美麗風景線的打造,則做足了“山水”的文章。

  羅店鎮新朝線是條上山道,全長近12公裡,經由山下曹、大嶺、新朝、鹿田4個村,與羅電線會合,恰好形成金華山景區的旅游環線。如何依托景區資源,激活沉睡資源?去年,羅店用“雲想尖峰、花享羅店”為主題破冰鄉創。

  從文旅視角看沿線鄉村,僅聽招牌與口號,就足以令人心生向往:山下曹水庫新名“芙蓉湖”,搖身一變成了特色水上樂園﹔有“江南布達拉宮”之稱的大嶺村,村望城,萬家燈火,城望村,天上人間,閑置農房蝶變特色民宿﹔新朝的梯田花海,堪稱春天裡最美風景﹔鹿田水庫也改頭換面,現今的鹿女湖整體開發后,立馬躋身“網紅打卡地”。

  而在婺城區文旅體局局長周文虎看來,鄉創行動的意義就是激發動能,找到新的增長極,首先是抓住特色資源做文章。他介紹,未來一段時間,全區將以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引領,全面構建旅游產業有效政策支持體系,形成農旅文旅商旅體旅鄉村旅游多元協同,具有多元國際化的“重要窗口”辨識度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力爭到2025年,全區A級景區村庄率達60%以上,游客達5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50億元。

  以強帶弱共富裕 土地流轉稻花香

  婺城區羅店鎮西吳聯村位於金蘭北線南側,毗鄰杭金衢高速公路及市區二環路,盤溪穿村而過。憑借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清新怡人的生態環境,西吳聯村以打造“花滿婺城”全域美麗鄉村為目標,以發展“花海經濟”為總抓手,發展生態旅游、花卉苗木產業,助力羅店板塊構建形成優勢互補的經濟布局,推動區域共同富裕。

  2012年,村裡修建了現今佔地面積170余畝的西吳聯花卉展示展銷中心,設有配套服務區、苗木栽培基地等七大功能區,可容納70余戶花卉種植專業戶進駐經營,日出種苗兩萬株以上,年產值達5億元,淨利潤超5000萬元,是浙南地區單體量最大的花卉市場。

  一村富不是富,共同富才是富。西吳聯村打造花卉銷售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與其相鄰的后溪河、建新兩個行政村,卻一直面臨村集體經濟入不敷出的困境。在區、鎮兩級統籌謀劃下,西吳聯村與后溪河村、建新村共同成為西吳花卉苗木展示展銷有限公司的股東,各方以貨幣方式入股,投資建造綜合物業大樓。通過“強村帶弱村”共富模式聯建項目,幫助后溪河村、建新村走上共富之路。

  “從去年3月開工建設,到今年建好運營轉租,一年左右就產生經濟收益。”西吳聯村黨支部書記吳根升介紹,聯建的綜合大樓緊鄰花卉苗木展示展銷中心,“一樓是古玩和餐飲,二樓有花卉文化展示,還有10間以租帶售的單身公寓,三樓是婚宴場地。目前已完成商鋪招租,預計年收益70萬元。通過聯建項目,不僅增加了西吳聯村集體收入,也帶動兩個薄弱村增收致富。

  與西吳聯村花香滿庭院不同,眼下,走進蔣堂鎮前源村糧食功能區,一派秋收稻谷香的豐收景象。

  前源村是蔣堂鎮糧食功能區核心區。該村整村流轉土地1460畝,與金華市農耕文化園合作,利用蔣堂鎮富硒資源優勢,打造集大米生產加工、休閑旅游和田園社區等產業於一體的“硒游記”稻田農業綜合體,開啟城鄉互動的都市農業新模式。

  “去年初,四村合並,集體收入總共才1萬元出頭。土地整村流轉后,一方面保護了地力,穩住了糧食生產﹔另一方面增加了集體收入,我們村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前源村黨支部書記鄭根洪說,借助“農業標准地”改革,實現整村流轉,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村集體收入有了保障,同時,村庄走上農旅融合之路后,村民增收有了新途徑。

  “農業標准地”改革不僅改變了前源村,也解決了“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轉型升級,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明顯。在“農業標准地”改革的全面帶動下,婺城區品牌創建、村集體經濟消薄、創業創富等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打造了44個鄉創推介項目,到位資金3億多元,全力打響“鄉創婺城”品牌。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