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太湖退捕一年后 收網上岸路更寬

方彭依夢
2021年10月01日08:38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暮色沉沉,太湖上帆影點點。潮聲徐來,遠方漁火閃爍。或是在一個冬日的清晨,湖面上飄著一層霧氣,漁人劃著船,與陽光彼此追逐……又是一年九月,太湖沿岸的老漁民們不禁再一次記起、談起這些曾經鮮活的畫面。

為保護太湖的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從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漁業管理部門收回了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在太湖水域的漁業生產者全部停止捕撈作業,太湖正式進入退捕禁捕期。

太湖沿岸江蘇、浙江兩省的蘇州、無錫、常州、湖州4市15個區(縣、市)曾有49個專業漁村(社區)、1萬多名漁民。退捕一年來,漁民如何轉產,漁村如何發展,太湖的自然環境和漁業資源又發生了哪些改變?這些天走訪中,岸邊漁民向筆者講述了他們的幸福新生活。

告別“水上漂”

安穩新生活“如魚得水”

去年12月,湖州市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的退捕漁船陸續開始拆解。“本來沒什麼感覺,真等到把船交上去的時候,心裡還是舍不得的。”從小在太湖邊長大的王漁風,親眼見証了自家的漁船駛入移交拆解場地,被吊裝拆解。

湖州市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退捕漁船拆解現場。濱湖街道供圖

從去年10月1日起,湖州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工作專班,從人員、場地、資金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工作推進。其中,作為禁捕退捕工作核心區的南太湖新區承擔了全市禁捕退捕工作四分之三以上的工作量,市農業農村局專門選派優秀年輕干部下沉街道,專職協調推進禁捕退捕工作。區裡以相關街道農業農村辦為基礎,從街道機關、新進村社兩委人員中抽調精干力量,組建了2個工作專班和11個工作小組,創建“三表兩議一承諾”的南太湖禁捕退捕模式,並在原白雀水泥廠碼頭區域,建立移交拆解場地50余畝,安裝視頻監控,24小時實時監控,確保船網工具回收處置工作有序開展。

童年的美好回憶多半與太湖有關,王漁風這個名字也承載了一家人與太湖的魚水深情。“小時候一到周末假期,最喜歡邀著小伙伴一起去太湖邊玩,太湖是‘看’著我長大的。”去年夏天,他們一家和太湖其他的漁民一樣接到了太湖退捕的通知: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在太湖水域作業的漁業生產者,應當於2020年10月1日起全部停止捕撈作業。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要退捕,一家人心裡頭都不是滋味兒,但在仔細看過退捕方案后,他們理解了退捕工作的用意,“支持國家的政策,希望太湖好好‘休息’,越來越好。”王漁風說。

與兒子的冷靜理智不同,剛聽聞要退捕的消息,王國良幾天沒睡好覺。“我在太湖捕了40年的魚,對太湖特別有感情。去年接到退捕通知那幾天我真是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好。我想著,我們漁民不捕魚了要怎麼辦呀?”回想起那時候的情景,王國良還是會產生焦慮的情緒,“雖然很著急,但當時我想著,是時候為自己安排點別的出路了。”

找工作在王國良的人生裡絕對是“計劃外”的事情。面對招聘要求的條條框框,他有些無所適從,“腦子很亂,低估了找工作的難度。”於是隻能從打零工開始。王國良先是跟著魚市師傅開夜車送貨,后來又去工地開水槽,還挖過下水道,能做的零工他都做了一遍,“基本上都是體力活,工錢也是年底才結。”

打零工不是長久之計,王國良開始了新一輪的尋覓。“政府有好的政策和補貼向我們漁民傾斜,我也要主動抓住這個機會提升一下自己。”關於再就業的選擇,王國良也是經過了一番思想斗爭,年齡擺在那兒,加上在船上的這40多年,沒有學歷、隻會捕魚,找工作確實沒有優勢。

退捕政策下來后,湖州市人力社保局發動舉辦了“秋季人力資源交流大會”“就業困難人員專場招聘會”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149場,推送適合退捕漁民就業的保潔、保安、貨運等崗位信息3000個以上,積極為退捕漁民在內的就業困難人員搭建求職交流平台,幫助其實現就業。湖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管理站相關負責人坦言,退捕上岸的漁民在轉產再就業時的確面臨一定困難,“漁民大多文化水平低,多年來隻從事捕魚工作,與很多工作崗位的招聘條件都不太匹配。還有一些漁民年齡較大,身體也不太好,再就業更是難上加難。”

為解難題,湖州市農業農村局主動入位、創新思路,全力保障退捕漁民轉產安置。據了解,湖州市農業農村局對全市太湖退捕漁民的捕撈許可証、身份証號碼、家庭人口、住所、社會保障等情況進行了全面准確排摸核查,規范登記造冊,做到“一戶一檔”,確保漁船漁民底數全面精准,並在精准識別的基礎上,合理框定漁民范圍,切實鎖定補償安置對象。同時,政府積極搭建“就業幫扶橋”,以發展產業、務工就業及公益崗位安置等方式,加強漁民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介紹服務,組織舉辦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電商平台等帶動退捕漁民轉產就業。

職業技能培訓課堂。受訪者供圖

今年年初,王國良參加了湖州市白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舉辦的職業技能培訓。“之前在漁船上,對電路還是比較熟悉的。”王國良表示,自己年輕時候讀過書,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因此對學習新技能是有信心的。

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和技能考核,王國良拿到了職業資格証書。“技術學會了,工作好找多了!”今年6月,通過政府的牽線搭橋,他順利入職浙江鑫達醫院,從事維修工作。有了証書加持,干起工作來更有底氣了。“政府幫我們聯系招工單位和培訓機構,把我們上岸轉產的后顧之憂解決了。半年時間的課程培訓,我現在兩個証都考出來了,還有一個電工証已經在路上了!”據了解,王國良所在的后勤維修隊共有30多人,其中和他一樣通過技能培訓實現再就業的有十幾位。

通過技能考核,王國良拿到了証書。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告別了起早貪黑、風吹日晒的捕魚歲月,王國良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之前在太湖裡捕魚,凌晨兩三點鐘就要出門,風裡來雨裡去,風險也很大。現在早上8點到下午5點,一天工作8小時。工作環境好了,單位離家也近,上班隻有十分鐘路程。每個月也有穩定的收入,年底還有十三薪的獎金,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了。”在就業政策的幫扶下,王國良的愛人也順利轉產,目前在鑫達醫院餐飲部工作。告別了“夫妻船”的顛簸,現在兩人每個月收入加起來有一萬多元。

2018年,王漁風通過自主創業開辦了湖州船上人水產店,“之前捕魚時都是自產自銷,后來積累了不少客源,生意越做越大,干脆開了個店。”王漁風表示,早上自己出門進貨,父親在上班前會到店裡幫忙。目前,店鋪的年收益在30萬元左右。

針對創業創新,湖州市人力社保局也做了相關宣傳,鼓勵引導有創業意願的退捕漁民積極投入創業創新大潮。據了解,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個人創業最高可申請5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合伙經營的,最高可申請80萬元),並按規定給予貸款貼息。

空閑時間,王國良會去水產店裡幫忙。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說起上岸后的角色轉變,王國良感慨萬分:“三百六十行,沒有哪一行是不辛苦的。要想有幸福生活,不能光等,要靠自己去爭取。”

風光流轉等閑過

仍是船上掌舵人

朱玉林,原太湖漁民,家中世世代代都在太湖捕魚。去年10月1日,湖州市正式啟動太湖禁捕退捕工作,隨著漁船和捕魚工具的陸續上交,老朱結束了45年的捕魚生涯。

太湖漁火,延續祖輩,行至此處,正式劃上句點。

與其他上岸轉產的漁民不同,早在13年前,老朱就已“另謀出路”,入職南太湖游船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名景區游船駕駛員。“捕魚看似簡單,好像隻需要撒撒網,其實需要豐富的經驗。這也是個苦活兒,現在的年輕人多數干不了。”老朱嘆了口氣,“我年紀大了,想過得輕鬆一些。”

朱玉林在駕駛游船。受訪者供圖

嘴上說著沒有精力捕魚了,實則在真正退捕前,每年到了開捕季,老朱還是會放下手頭的工作,抽時間去湖上進行捕撈。“當然會擔心收成,而且每年都有壓力,畢竟這麼多年過去,捕魚早已成為一種習慣。”朱玉林表示,太湖退捕倒是給了他徹底放鬆下來的理由。

之前因為常年捕魚,家庭很難照顧到,如今不用再去湖上,和家人見面也就容易了許多。去開游船之前,老朱還開過飯館,當時他通過生態養殖的螃蟹更是風靡一時,成為顧客必點。如今,老朱把養殖的技術教給了兒子。水產店的生意日益紅火,望著接踵而至的客戶訂單和家人忙碌的身影,老朱欣慰一笑,轉身拿起玩具,招呼著孫子過來玩。

朱玉林和愛人幫著兒子照看水產店生意。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作為早期成功上岸的代表,朱玉林的轉產經歷也為新上岸漁民提供了再就業的思路。“漁民是非常熟悉水上工作的,即使不捕魚了,開船總沒問題。”朱玉林說,“之前每年捕魚就那一兩個月,也是看天吃飯。現在除了固定工資,還有了五險一金,生活又多了保障。最重要的是,船舵仍舊在我手中,心裡踏實。”

和朱玉林一樣踏實的,還有小梅村的老漁民們。2007年12月,為改變原太湖度假區漁民長年水上居住的狀況,提高漁民的生活質量,湖州市啟動了“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小梅村共安置漁民158戶693人,安置面積達29750平方米。“安置在這裡的漁民多數年齡較大,退捕后再找工作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因此在鼓勵他們就業之前先要讓他們的養老有所保障。”小梅村黨委書記姚志華表示,去年12月全村已實現轉產轉業,退出太湖捕撈。其中,拆解漁船224艘,船隻補償3398萬元,並於今年1月全部補償到位。據了解,小梅村全村漁民共1218人,其中16周歲以上的1080人已納入湖州市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小梅村漁民安置房。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今年,我們啟動了‘美麗小區’建設,通過改善居住環境、完成村級事務中心及老年活動項目的推進工作,不斷提升漁民們上岸后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姚志華說。

做人不做浮漂草

要做水上“捕魚人”

去年退捕上岸后,居小根通過招聘來到了湖州益眾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道路衛生巡查員。雖然已經告別了捕魚生活,但捕魚人踏實勤勞的品質卻一直影響著他。

提起居小根,公司領導許才寶笑著說:“小根是個實誠人,有次在巡查時碰見從工地開出的渣土車,他二話不說,騎著電瓶車直接橫擋在渣土車面前,讓司機下車清理車身后再走,不要弄臟了路面。”認真負責、嚴謹心細,是全公司人對居小根的評價。

居小根每天騎著電瓶車進行道路衛生巡查。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剛退捕時,居小根曾做過一個星期的機械噴漆工。“在湖上自由自在慣了,做一份新工作真的不適應。”年紀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時轉產多少有些疲憊與無奈。

“去年退捕后,街道給了我們一個任務,就是在用人方面盡量照顧有轉產需求的漁民。”據許才寶介紹,居小根就是借此機會進入公司的。“我們會推出就業門檻相對較低的崗位,為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提供就業機會。”湖州市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據了解,截至目前,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已全部實現了就業。

“不怕吃飯揀大碗,就怕干活愛偷懶,撒網要撒迎風網,開船要開頂風船。”湖上的日子總是過得快而簡單,每每收網后,居小根總掂量著收成,絕不多索取一分。捕魚教會了他要知足、懂感恩。“我之前是在內河捕魚,結婚之后來到太湖。”27年來,一直和魚打交道的他見証了太湖上的漁船越變越多,見証了太湖漁民因錢袋子漸漸鼓起來而展露的幸福笑容,也見証了一批批同行們拆船離湖,在上岸后駛入了不同的人生“航道”。

下午5點,居小根下班走出單位。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船沒有了,但政府分配了房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想踏實把日子過好。”能夠順利再就業,現在的生活已經是居小根想象中最好的歸宿了。退捕,有不舍,畢竟捕魚曾是他養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方式。當然,也有迷茫——慣於在水中“行走”的人,是否真的能在上岸后扎穩腳跟?

在日常道路衛生巡查工作中,居小根負責的區域一圈跑下來約40公裡,他每天都要跑上幾圈。問起現在的工作累不累,居小根搖頭:“比捕魚的時候輕鬆多了,沒有那麼辛苦。”

改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對待工作和人生的態度。“不論是捕魚還是巡查,都要用心做好。”居小根說。

欲識人間最幽處

太湖水,十載夢

一年來,為確保“一泓清水入太湖”,湖州市農業農村局加強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執法,先后設立湖州市太湖禁捕聯合執法值勤點、太湖水域生態聯勤警務站等特色執法站點,完善浙蘇聯席會商合作機制,開展水陸聯查,形成捕撈、流通等全鏈條監管機制,實現“人防”“技防”相結合、“水上”“岸上”相呼應,形成“嚴禁嚴查、長效常態”的良好氛圍。

太湖水域生態聯勤警務站等特色執法站。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敲響了警鐘,也按下了快進鍵。此后,通過在太湖沿岸1公裡、各條河道入湖口及中心城區河道布設攔截防線,配備各類機械打撈船,新建控藻平台等舉措,逐漸讓太湖恢復美麗“容顏”。

2020年,湖州市治水辦(藍藻辦)編制了《2020年太湖藍藻應急防控暨水環境質量保障方案》,明確月亮灣、環城河為重點區域,採取“預警、攔截、打撈、治理、嚴控、限排、美化、限航、放流、清淤”等10項應急保障措施,在長三角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會議上,湖州市與無錫市簽署了《關於建立太湖藍藻防控協作機制合作協議》,促進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優勢集成,共同提升藍藻防控水平。

經過一年退捕工作的推進,今年再次站在南太湖新區的漁人碼頭,湖風清爽怡人,空氣清新濕潤。“往年天一熱,整個岸邊都是臭的,有時候甚至要緊閉門窗。今年明顯好了很多。”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工作人員說。

早年,漁人碼頭是太湖漁民的聚集地,長期停泊著百余條漁船,久而久之形成碼頭。1997年,南太湖一期開發建設之后,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和就餐,這裡的漁民有了新的生計,打造了24條餐飲船,形成了一條湖鮮街。但由於餐飲船一定程度污染了水質,且台風季節形成了安全隱患,於是在2007年,湖州市政府決定改造湖鮮街,整體拆除餐飲船,新建了如今的漁人碼頭。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地標建筑——月亮酒店,周邊就是當年漁船停泊、聚集的地方。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之前的無序捕撈已經侵害了整個太湖的生物鏈。如今想要實現生態的平衡,退捕勢在必行。”南太湖新區治水辦副主任蔣仕斌表示,太湖退捕不僅能修復生物鏈,對太湖水質的改善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蔣仕斌介紹,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太湖邊種植了30公裡的蘆葦蕩,“蘆葦的根系非常發達,可以吸收湖水中的污染物,也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繁殖的區域。年底將蘆葦收割后送到加工廠碾成顆粒,可作為燃料使用,避免了二次污染。”

太湖邊綿延30公裡的蘆葦蕩。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保護太湖水環境,曾經的漁民也出了份力。“這一年,我們不斷吸收部分退捕漁民加入護漁員、水面保潔員、漁政協查員的隊伍,巡查監督和生態保護工作,拓展就業空間。”湖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李金方曾是湖州市長興縣太湖街道新塘莫鴨港自然村的漁民。自太湖實行全面禁捕退捕以來,他和大多數漁民一樣交船上岸。當別人考慮著去哪兒打工時,他毅然加入了長興縣太湖街道新塘村護水隊,完成了從“捕魚”到“護水”的蛻變。

長興縣太湖街道新塘村護水隊隊員正在清理湖面漂浮物,修復太湖水環境。長興縣委宣傳部供圖

長興縣太湖街道工作人員王澹表示,湖州不少沿湖的鄉鎮,還針對退捕漁民推出了“太湖藍藻打撈工”的公益性職位。此崗位因更貼近漁民技能特長而廣受歡迎。目前,在長興縣太湖街道,就有19位退湖漁民從事這一職業。

周末得空時,王國良會去太湖邊走走,偶爾駐足,似是在追憶曾經迎風斗浪的那方天地。經過一年的退捕工作,如今的太湖真如詞中所寫:“看垂虹千丈,斜陽萬頃,盡倒影、青奩裡。”

太湖水質越來越好,其中的變化,王國良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他不太會表達,但心裡明白,退捕是為了造福子孫后代做出的正確抉擇。

(責編:王麗瑋、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