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鄉村的共富密碼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其短板弱項在農村。浙江富,富得較為均衡。居民收入高、城鄉差距小,是浙江發展的一大亮點。
今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浙江正式被確定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截至去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6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縱觀全國,浙江具備探路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和強大底氣。
全國各省今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相關統計結果更是印証了這一點: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居全國31個省(區、市)第1位,在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2的情況下,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僅為1.85。
要解鎖浙江鄉村的共富密碼,還要走進村庄、踏上田埂,去尋找答案。
因地制宜
特色農業“百花齊放”
“今年賺上30萬元不成問題。”濤頭村村民丁正銀站在海塘邊,身旁擺滿了一筐筐剛捕撈上來的血蛤。濤頭村是浙江省三門縣一個海島漁村,去年,該村實現漁業總產值2.5億元,人均收入超10萬元。
同現在家家戶戶住別墅相比,濤頭村也曾經歷過在溫飽線求生存的時期。
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的生活,濤頭村黨總支書記林后宜直言:“日子本來就窮,1997年第11號超強台風把村裡種的農作物全淹沒了。”
海水倒灌讓土地鹽鹼度過高,幾年之內都不適合耕種。世代耕種的濤頭村村民慌了——地上長不出庄稼,怎麼活?
也許就像濤頭村村名蘊含的“弄潮兒向濤頭立”一樣,濤頭村人想改變,也敢改變。
濤頭村三面環海,當時的村委會主任王書明提出“種”改“養”,發展海水養殖業。那時,濤頭村共有373戶人家,其中325戶毅然放棄了世代傳承的農耕生活,變身水產養殖戶,養起了青蟹。
僅一年,村民人均收入就達到了3262元。“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收入不得了!”林后宜是首批簽下“種”改“養”協議的村民,也見証了濤頭村養殖產業一路發展的歷程。
依靠海水養殖,濤頭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樓房。甘曉波攝
從最初養青蟹,到現在雪蛤、青蟹、白蝦套養,濤頭村養殖技術不斷改良,還建立起了銷售網絡。目前,全村已形成完整的養殖產業鏈,去年實現漁業總產值2.5億元。
農民要想富起來,找到脫貧致富路子很關鍵。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下,浙江自然資源人均擁有量綜合指數居全國各省區末位,農村發展優勢其實並不突出。可像濤頭村這麼富裕的村庄,在浙江並不少見。
原本隻有“二分田”的浙江為了解決“農業是短板”的問題,依托鄉村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種上了產值更高的水果、中藥材等特色農作物,通過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將“短板”轉化為“長板”,實現了從“地裡刨食”向“土裡掘金”的轉變。
浙江仙居台創園原本50畝的菜地,今年種上了無花果。今年10月底來到種植基地,可以看到無花果枝頭挂滿了紅的、綠的果子。在果干制作間,無數蜜蜂因香甜而來,圍著果農飛舞。
該無花果種植基地老板徐飛平打開手機相冊,自豪地介紹:“你看,3月翻地、4月種、8月結果子,現在還在賣,一天能賣出1000多斤。”
問及一年收入能有多少,徐飛平擺擺手:“不好說,不過幾十萬元總是有的。”
果農忙著搬運無花果。人民網 章勇濤攝
近年來,浙江省涌現出一大批特色農業,優勢特色農業得到快速發展:紹興市稽東鎮有香榧近萬畝,今年總產值預計突破1億元﹔衢州市塘源口鄉獼猴桃種植面積1萬余畝,正在打造“江山源味”品牌﹔台州市大陳鎮的黃魚已成為大陳的特色優勢產業和主導富民產業……浙江各地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特色農業強鎮建設。
特色農業是農民共富路上的一把“金鑰匙”,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也推動了所在區域的產業振興。今年,浙江省統籌推進百條十億級農業全產業鏈創建、十萬農創客培育和鄉村產業“一縣一平台”建設等,進一步推動浙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目前,浙江農業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帶動就業超639萬人,省級農業產業園吸納農戶就業超70萬戶。
抱團聚力
共富路上“手牽手”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先富如何帶動后富?來看看浙江嘉興的高分“答卷”。
浙江下轄11個地市中,嘉興早在2019年底已全面實現“年經常性收入100萬元以上、年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村”兩個100%目標。
農民收入連續17年“霸榜”浙江省首位的嘉興,十多年前村集體經濟同樣呈現不均衡發展:富的富,窮的窮。
永越村是嘉興濮院鎮下轄行政村,其依托濮院羊毛衫市場,發展迅猛。2019年,永越村便成為經營性收入超千萬元的行政村。
同樣隸屬濮院鎮的油車橋村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曾是該鎮考核的“墊底村”﹔如今,油車橋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的11萬元,變成了去年的813萬元,“墊底村”成了躋身前三的“優等生”。短短幾年,發生了什麼?
“飛地抱團”是油車橋村“發家致富”的重要手段。該村黨總支書記鐘華是位“80后”,在其帶領下,2014年,通過提高經營性用房租金和土地資源,該村籌得了100多萬元資金。
“有錢的村,他們在投資什麼,我們跟著學,讓‘錢生錢’。”2016年,鐘華拿著這筆啟動資金,找到了強村“永越村”負責人,參與了第一個“飛地抱團”項目,每年可獲得投入資金10%的收益。
“飛地抱團”是一種“縣域統籌、跨村發展、股份經營、保底分紅”的強村發展模式。從2016年開始,油車橋村先后參與了嘉興桐鄉市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工程32村抱團項目、百村抱團項目和新越毛衫整燙抱團項目,這些項目每年給油車橋村帶來超百萬元的收益。
村集體收入增加后,村裡建了文化禮堂,村民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朱學紅攝
最近,鐘華心情很是“美麗”。村民王士林在土地流轉同意書上簽字,村裡400畝精品果蔬大棚項目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這是我們村獨自投資的第一個項目,預計投入1500萬元。”鐘華感慨,村集體壯大后,修建文化禮堂、為老人購買醫療保險等舉措,讓村干部樹立起了威信,這也是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原因。他期待產業園建成后,能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嘉興累計建成“飛地抱團”項目110個,涉及1342村次,其中薄弱村552村次,項目總投資109.7億元,收益率普遍達到8%至12%,實現了縣域抱團項目全覆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打包、“消薄”任務全兜底。
紹興嵊州市谷來鎮地處山區,村級集體經濟普遍薄弱。想要發展集體經濟需要本錢,該鎮小水電資源豐富,但推進小水電綜合提升改造工程需要300余萬元投資。對單獨一個行政村來說,難度很大。
經過一番商議,谷來鎮下轄12個行政村決定以“片區組團”的形式,每村投入30萬元入股小水電綜合提升改造工程。項目投產后,很快帶來了效益。截至去年底,該項目4年已累計分紅435萬元。
嘗到了甜頭,谷來鎮開啟了復制模式。今年,該鎮新增5個行政村參與電站綜合提升改造工程。預計今年17個行政村可實現分紅140萬元。
“飛地抱團”“片區組團”“村企共建”“山海協作”……浙江省各地探索了一批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從“單打獨斗”變為“抱團聚力”,讓資源有限、通過自身難以實現集體經濟發展的村有效增強了村集體造血功能,進一步完善了地區間先富幫后富的幫扶新機制,通過“共富路上‘手牽手’”,實現了“一村富”向“村村富”轉變。
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省3513個省定相對集體經濟薄弱村中,64.1%的村總收入已達到2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綠水青山成“聚寶盆”
美了生態富了民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十余年來,浙江積極培育鄉村旅游業態,一個個“網紅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進一步激活共同富裕新動能。
如今,在寧波市象山縣白岩下村,村民“躺著”也能把錢賺。
“3年前,我們通過厘清家底,發現村裡有一條半成品的游步道、一座能看到海灘的山很值得開發。”白岩下村黨支部書記胡凱提議,在現有資源基礎上,修建玻璃棧道,發展鄉村旅游業。
對於這一致富項目,白岩下村採用眾籌的方式,讓村民入股投資、分享紅利。最終,村裡250戶家庭以8000元一股參與了玻璃棧道項目眾籌。
走上玻璃棧道,腳下是萬丈深淵,左右兩側分別是廣闊的大海和懸崖絕壁,獨特的景觀讓玻璃棧道一開業便迅速走紅。開業6個月,該村僅門票收入便達到了460萬元。
作為第一批參股的村民,陳光法拿到了1.4萬元現金分紅。“當初決定入股入對了,不到一年本金回來還有得賺,更別提以后每年都能拿分紅。”陳光法說。
今年國慶期間,白岩下村游人如織。劉建江攝
2020年,白岩下村又修了一條玻璃滑道。截至去年底,兩處特色景點共接待游客逾45萬人次,門票收入就達到了600多萬元。今年年初,300多萬元盈收以現金方式發放到了村民的手上。
“這都是村裡綠水青山帶來的收益。”胡凱介紹,白岩下村以前是“養豬村”,最多的時候,全村三分之二的家庭都養豬,老遠便能聞到養豬場臭味,“那會兒修建再好的景觀也白搭,游客怕是還沒進村就被熏走了。”
近年來,在浙江,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態飯”。這一切,都離不開提前打好的“地基”。
2003年,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倡導和主持下,浙江省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設大行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
道路硬化、衛生改廁、河溝清淤、污染整治、農房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自2003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面啟動以來,浙江農村駛入了高質量發展道路,“村民吃上‘生態飯’”成為了可能。
除此之外,浙江還大力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工作,對已破壞的環境進行整治,讓綠水青山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讓“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浙江未曾停下腳步。
今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6部門印發《浙江省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動計劃》。該《計劃》提出,加快文旅金名片培育打造,培育一批手藝村、美術村、藝術村、音樂村,美麗城鎮力爭建成景區鎮,樣板城鎮建成3A級以上景區鎮。
今年,浙江通過微改造進一步扮靚鄉村。人民網 張麗瑋攝
在浙江,“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帶動更多百姓實現共同致富。
早些年,杭州市桐廬縣蘆茨村因位置偏僻,村民“靠山吃山”,通過砍樹賣木材或燒木炭維持溫飽。隨著村庄環境提升,蘆茨村依托富春江也發展起了旅游業。
同樣是“靠山吃山”,換了方式的蘆茨村從“落后村”搖身一變成了浙江“省級慢生活休閑旅游示范村”。
“2020年,全村旅游收入超過1.3億元,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了180萬元。”蘆茨村黨委書記方祖春介紹,現在蘆茨有240多家民宿,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到了村裡,選擇在家門口就業。
方雲超便是蘆茨村返鄉開民宿的代表之一。說起返鄉后的生活,方雲超滿臉笑容:“以前,我和老婆都是在外地打工,一年下來,存不了幾個錢。現在,在家開民宿不僅賺錢多,老人和孩子也都顧得到,幸福感滿滿。”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浙江的光榮使命。
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表示,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就是要在浙江大地率先展現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基本圖景,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以浙江的先行探索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探路。
在時光中前進,在奮進中圖強。11月3日,在浙江省“建設示范區 邁向新征程”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領域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亮出新的成績單: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74元,同比增長11.6%﹔城鄉居民收入比1.85,比上年同期縮小0.01。
這組數據是浙江久久為功、造就萬千美麗鄉村結出的碩果,也是邁向下一步的起點。
時代考卷常新。新趕考路上,浙江勇毅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