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鐫刻在雪域高原的紅船魂江南情

徐寧
2022年07月13日17:36 | 來源:嘉興日報
小字號

都蘭,在蒙古語裡的意思為“溫暖”,素有柴達木“綠寶石”之稱,有著4.5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平均海拔3100米。這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然風光奇特,資源豐富多樣,文化厚重而多元。

然而,這裡的工作條件卻並不“溫暖”,缺氧、氣候干燥、天氣多變、冬季嚴寒……這些自然環境成了制約這裡發展的瓶頸之一。

“除了要做好對口援青工作,還得克服自然條件、生活習慣、文化差異上的困難。”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組長、嘉興第四批援青干部,都蘭縣委常委、副縣長陳雲飛坦言,三年前來到都蘭時的壓力確實不小,一舉一動不僅事關對口支援大業,也關乎紅船起航地干部的形象,“前面三批援青干部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如何打造對口援青升級版成了當時我必須思考的問題,來都蘭的第一天,我就下定決心,三年時間必須干好、干成一些事情,不留遺憾。”

一念既定,萬山無阻。三年來,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圓滿完成了第四批對口援青各項任務,交出了一份亮麗成績單:實施援青規劃項目29個,累計投入援青資金7614萬元﹔招商引資實到資金5.2億元﹔選派3名人才、10余名醫生到都蘭進行短期對口援助﹔開展互訪交流36批次、300多人次﹔共落實計劃外援青資金(物資)1600多萬元……2020年,都蘭工作組榮獲海西州唯一的浙江省東西部扶貧協作組織工作獎﹔2020、2021年連續兩年都蘭縣在全州援青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被海西州委、州政府評為考核優秀地區。

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嘉興都蘭攜手同向、且歌且行,江南水鄉和雪域高原之間的情誼越來越濃。

千裡援建,民生為先

這是一場跨越千裡的救治。2020年12月底,家住都蘭縣的藏族同胞尤啟順父子來到2600多公裡外的嘉興就診。

促成此事的起因,是嘉興援青干部的一次走訪慰問。在貧困邊緣戶藏族同胞尤啟順家中,陳雲飛通過攀談了解到,尤啟順的兒子在2016年得了骨瘤,手術后醫生在他的左腿放了鋼板,小尤也因此再沒有外出工作過。眼看快要拆鋼板,但當年的手術已花了近20萬元,是這個家的全部積蓄,如再動手術已無能為力,而病情又拖不起。陳雲飛當即聯系上嘉興市第一醫院,醫院在得知有關情況后,不僅為孩子成功實施了手術,還承擔了全部醫療費用。

千裡援建,民生為先。這些年來,都蘭縣的援青項目始終保証80%以上資金用在民生保障方面,主要涉及教育、醫療、水利、民政、扶貧、農牧區建設等民生領域。“援建援什麼?民生是頭等大事,這可以說是我們援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瞄准民生下力氣,援建方向就不會跑偏。”談起三年的援建工作感受,陳雲飛如是說。

在都蘭縣城,有一座大型文體中心,是該縣地標性全民健身場所,時值暑假,每天來這裡打球、鍛煉的當地群眾絡繹不絕。

誰能想到,眼前熱鬧的文體中心曾一度被擱置。原來,在2015年,都蘭縣文體中心竣工建成,裡面有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式體育場地,但因為沒有內部裝修和運行經費,一直未能開門迎客。

“既然建了,就應該用起來,讓老百姓享受實實在在的福利。”了解情況后,陳雲飛和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立即召開協調會,加緊落實170萬元援青資金進行內部裝修,提出低成本收費、社會化服務的思路,解決運行經費難題……在他的推動下,很快文體中心開放了。

有人好動,有人好靜。在文體中心旁,有一個佔地120平方米、藏書約7000冊的“智慧書房”,2021年,這個由嘉興援建、計劃外籌資95萬元的青藏高原首個“智慧書房”正式啟用,開啟了都蘭人民自助閱讀的“新時尚”。

“我知道嘉興的圖書館很厲害,這裡就是按照嘉興的標准建設的,圖書資源都是同步的。”21歲的藏族小伙德青尼瑪上午剛考完駕照,下午就來到“智慧書房”學習,他告訴記者,他很喜歡這裡的環境,每周過來兩三次。

心系群眾獻真情,為民解憂辦實事,嘉興援建之路越走越寬。經過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的努力,都蘭縣察蘇鎮3萬多百姓喝上了第一口淨化水﹔都蘭第一小學的住宿生有了干淨、寬敞的大食堂﹔30余名嘉興醫療專家前來支醫,許多手術開創了都蘭縣醫療系統首例﹔近三年來共改造城鄉自來水管網23.2公裡,新建停車場3300平方米,亮化路燈180盞,建設綠化林200畝……從南湖之畔到柴達木盆地,來自嘉興的溫暖猶如一縷縷和煦的春風吹進雪域高原。

如今,縣民族中學風雨操場、人民醫院急診大樓、人畜飲水工程、盤山渠維修、高原美麗鄉村等一批標志性援青項目在都蘭隨處可見。“這些年來,援建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學校、搞培訓、開展‘紅船關愛’助學等一系列活動,不僅擴充了都蘭的師資力量、提高了教學水平,更讓都蘭的孩子學有所教、書香致遠﹔建醫院、派醫生,‘浙江援青’體檢車來到村民家門口,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遠、看病難的問題……這些民生項目的建成,見証了紅船起航地的政治擔當和嘉興對都蘭的深厚情誼,使都蘭縣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都蘭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周勇說。

長遠之計,增強“造血”

有著“千葉玉玲瓏”美名的杭白菊,在雪域高原安了家。這是真的!自2020年杭白菊首次引種都蘭后,2022年,杭白菊種植規模擴大至450畝、245萬株……這些在高原綻放的“江南花”,為都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開一扇大門。

“把杭白菊引種至都蘭”,這一奇妙的想法源自2020年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的一次調研,都蘭縣除發展枸杞、藜麥等特色產業外,常年種植青稞、小麥等傳統作物,不僅產值低,而且收益少。

杭白菊耐寒耐干喜光照,適合在高海拔地區種植。在充分考慮都蘭氣候、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實際的情況下,嘉興援青干部商議嘗試將杭白菊首次引種到都蘭。

“按桐鄉的市場價來算,每畝杭白菊的產值近萬元,是當地老百姓種植青稞等糧油作物收入的十倍多,將有力幫助當地老百姓增收。”陳雲飛告訴記者,都蘭有完整的枸杞產業鏈,而杭白菊的生產加工與枸杞非常相似,借用枸杞產業鏈即可進行深加工,這又為都蘭種植杭白菊增加了砝碼。

都蘭所需,援青所能。陳雲飛原是嘉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來都蘭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后,推進都蘭的文旅融合,一直是他的目標之一。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陳雲飛的牽頭下,嘉興援青干部積極推進熱水墓群國家級考古研究基地建設,籌備舉辦“絲綢之路青海道”主題展,2018“血渭一號”大墓——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已成為新熱點。

此外,他還和同事們一起開發旅游精品路線,充分利用青海湖、茶卡鹽湖的“溢出效應”,引流游客。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制作宣傳片、宣傳牌、宣傳畫冊和宣傳歌曲,提升都蘭知名度、美譽度。

2021年,文化旅游推介會暨百家旅行社都蘭行活動在西寧舉行啟動儀式,在嘉興、上海舉辦長三角文化旅游推介會,發布旅游精品路線和《都蘭縣旅游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簽訂旅游對口支援合作協議,加快都蘭文旅資源在長三角地區生態旅游及青海本土環線旅游中的有效供給和產業發展。

對口支援的長遠之計,在於增強“造血”功能。近年來,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保持特色,利用人才、資金和技術等優勢,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方式,“輸血”不忘“造血”,為都蘭高原經濟的騰飛植入了創新發展的“嘉興基因”。

都蘭是農牧業大縣,被譽為“柴達木綠洲”和“瀚海糧倉”,盛產枸杞、藜麥、青稞、牛羊肉,都是難得的高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量高、無污染、品質好。

好酒也怕巷子深。以都蘭的枸杞為例,雖然有著“都蘭紅”和“枸杞王”的美譽,但是,都蘭枸杞(柴達木枸杞)卻遠不及寧夏枸杞聞名,銷售局面一直難以打開。

針對這一問題,陳雲飛反復奔走、積極協調,尋求解決之道。“銷售渠道單一、收益低、品牌影響力差,這不單是枸杞面臨的問題,而是都蘭特產的共性問題。”陳雲飛說。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嘉興援青干部首創打造以政府主導的“都蘭優品”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推進標准化生產、品牌化建設、產業化經營,就此打響高原生態牌。

他們在廣州宣傳推介、簽下訂單,在西寧機場開設“都蘭優品·綠色有機館”,在嘉興設立天天農展會、江南超市等5個直銷點,並發展電子商務,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線下的銷售渠道打開了,緊接著,陳雲飛又用“互聯網+服務”的方式打造電商銷售平台,探索線上線下融合、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路徑和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22年6月22日,浙江援青創業幫扶暨電商孵化基地在都蘭正式揭牌。基地以服務“三農”、創業創新為目標,通過聘請專業短視頻老師、開展電商免費培訓、開設直播間電商帶貨等方式,建設成集品牌、生態、特色於一體的地方知名平台,帶動都蘭縣電子商務的整體發展。

數據顯示,2022年1至5月,都蘭縣社會快遞出港量25.02萬件,較2021年同期增長333.62%。據都蘭縣郵政公司及縣內8家快遞物流企業統計,出港快遞量60%以上來自枸杞線上銷售,按照48元/件客單價計算,為農牧民帶來720.5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智力幫扶,授人以漁

“塔三!”(蒙古語:你好)看著有客人來,在“智慧書房”值班的羅杰慧熱情地用蒙古語打著招呼。

她告訴記者,2022年1至6月,大約有1800人次來這裡借閱學習,“這個智慧書房功能很先進,它實際上是24小時無人管理的書房,不需要有人值班,但是我們這裡的很多人不知道、不會用,所以我被安排到這裡給大家講解怎樣使用。”

羅杰慧告訴記者:“浙江援青以來,都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硬件設施相繼建起來了,都很不錯,但是一些軟件方面還需要提升。”

智力幫扶,授人以漁。羅杰慧所期望的正是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一直在做的,近年來,他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深化智力幫扶。最近三年,為加強干部人才培養,共舉辦全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農村致富帶頭人、企業代表、教師骨干、醫技人員、政法隊伍等專題培訓班13期,518人次分期分批赴浙培訓。此外,還推動嘉興的教育、醫療人才“送教上門”“送醫上門”,“組團式”來都蘭傳幫帶,提升當地教育醫療水平。

急診大樓、P2核酸實驗室、大型體檢車……談起近年來醫院的浙江援青項目,都蘭縣人民醫院辦公室主任黨麗莉如數家珍,“醫療條件真沒得說,以前做核酸,取得樣品還要送到幾百公裡之外等結果,現在,有了P2核酸實驗室,6個小時就能有結果了。”

“嘉興人是真的好!技術方面,有援建組在,我們也不擔心。”黨麗莉告訴記者,她印象較深的是,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專家徐挺為他們新購置的16排螺旋CT提供指導安裝,並開展骨骼三維重建、臟器增強、血管造影等多項工作,“在工作結束回嘉興后,他擔心我們還是不會操作,第二年又主動報名來我們醫院,對我們帶教指導,直到我們完全掌握這項技術為止。”

這不是個例,近三年來,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精准選派10余名醫療專家赴都蘭開展每年3至4個月的“組團式”短期醫療援助,涉及大內科、胃鏡、重症監護、放射科、婦產科、兒科、骨科等各個領域,成功進行多例高難度手術,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治療、CT三維重建、無痛胃鏡等多項技術填補了都蘭縣醫療系統的空白。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嘉興市第二醫院與都蘭縣人民醫院結對幫扶,通過實施醫療業務骨干培訓工程、“師帶徒”等方式加強人才培養,帶動學科建設,積累臨床經驗,提升醫療水平。

“智力幫扶,就是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浙江援青都蘭工作組相關負責人說。

三度春秋,援青干部遠離家鄉與親人,克服高寒與缺氧,用心謀事﹔三歷寒暑,援青干部懷揣理想情懷,展現精神境界,用情干事﹔三載星霜,援青干部建項目、引資金,扶產業、獻愛心,用力成事。

扎根“溫暖”都蘭,援青干部視都蘭為第二故鄉,一棒接著一棒干,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助推都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促進共同富裕貢獻著嘉興力量,將紅船初心之魂、深厚江南情誼鐫刻在雪域高原。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展望未來,再赴征程,我們必將初心不改,奮楫篤行,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嘉興奮進‘兩個率先’的新征程中,不負韶華,再立新功!”陳雲飛說。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