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水利工程到城市名片 舟山定海走出“水利+”共富路

2022年09月22日22:11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9月21日至9月22日,浙江省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暨“水利+”現場會在舟山市定海區舉行。作為浙江省水利工程建設的經典案例,定海區“五山水利工程”呈現了定海的“共富”新思路。

“水利+”現場會。陳澤攝

創設:找准核心突破口,立體打造“防洪排澇體系”

定海區是一座海洋歷史文化名城,城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環繞定海中心城區的東山、長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佔據了70%的城區面積,這也導致了強降雨期間山體來水量大流急,上游水庫滯蓄能力和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足,容易引發城區內澇。

2019年台風“米娜”所導致的城市內澇讓定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破壞。於是,定海開始轉變治水思路,下大決心破解這一“沉疴頑疾”,於2019年底制定出台了《定海城區防洪排澇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實施五山水利工程,創新“上攔——西調——中提升——內循環”方案,以蓄泄並重的系統思維,系統解決定海城區上游山體攔蓄、中游河道蓄水、下游出海口行洪、城區地下管網排水等方面問題,構建立體式防洪排澇體系,著力構建一個江南丘陵地區防洪排澇的樣本。

所謂“上攔”,就是圍繞五座山新建13.2公裡的截洪渠,以實現攔蓄70%的山丘匯水。攔截的水一部分直排入海,一部分進入城區上游水庫,隻有一小部分是進入城區河道,大大減小了雨水驟降時城區的防洪壓力。

尤其是長崗山段建設有一條總長3.8公裡、最大口徑5×4米的大型箱涵,可以蓄水3萬立方米,將洪水“儲蓄”起來,堪比一座小型的“流動水庫”,既化水“患”為水“利”,又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原有平衡,屬全國首創。

合理利用水資源。陳澤攝

“西調”概念緣於定海城區上游的城北和紅衛兩個水庫,其庫容都很小但集雨面積卻都很大,遭遇強降雨時,本身的降水加上周邊山體流入的匯水,讓兩個水庫的儲水能力捉襟見肘,很容易溢洪。而與城北水庫一山之隔的虹橋水庫有著1015萬方的庫容,將近於“城北”水庫的10倍。於是,定海開創性提出“西調”工程,在山體間挖掘一條總長2.6公裡的分洪隧洞,將紅衛、城北、虹橋三座水庫進行庫庫連通,科學地調配水資源。

“西調”工程建成后,在台風來臨前,定海可提前將城北水庫和紅衛水庫的水調入虹橋水庫,甚至可以調入黃金灣、大沙兩個調蓄水庫,實現城北和紅衛水庫庫容的戰略清空的同時,又保留下寶貴的淡水資源,無需像以往那般隻能直排入海。

定海區乃至整個舟山市都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根據設計,“西調”工程年平均調水量可以達到530萬方,可供應定海區自來水廠兩個多月時間。

“中提升”則解決了城區(平原)集雨問題。定海原本在主城區各條河道排海處建有4座碶門,部分碶門配有強排泵站,但由於城市開發等原因,一方面無法在泵站前設置大的匯水池,另一方面城區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這就導致了出海口處水位雖然降低,但是上游河道依然高水位運行。

由此,定海選取城區三條主要河道,把強排泵站前移到河道的中上游,並配套建設地下壓力排水涵管直通外海。新建的3個泵站將強排能力提升了80%,一旦開啟,能迅速降低城區河道水位,成為解決海濱城市內澇痛點的一個示范案例。

除此之外,作為打通城區地下管網“毛細血管”的“內循環”,定海依托城市主要道路,重新鋪設總長30公裡大斷面箱涵與管道相結合的主干排水網絡,配套推進老舊小區地下管網改造擴容,促進雨水收集、輸送、排放高效銜接。

先攔蓄,后分洪,再加上強排,讓定海城區的排澇能力得到了大提升,可應對20年一遇的強水澇情況。

9月14日,台風“梅花”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舟山的最強台風,對定海的風雨影響綜合評估為最高級——特重等級,最大3小時降雨量超9月常年降水量六成。由於新建設的五山水利工程發揮了應急作用,原本預計定海城區可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區域會出現內澇,但實際城區出現內澇區域隻有30處,而且積水消退時間大大加快,城市生活迅速恢復正常。

創新:致力“水利+”文章,打造東海雲廊生態帶

定海五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文化遺存。為全面落實浙江省穩住經濟38條政策措施和水利11條政策,深入踐行系統治理(水利+)理念,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奮力推進新階段水利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定海區以五山水利工程為突破口,跳出老城局限,拉開城市框架,利用建設期間挖掘截洪溝的施工便道,同步建設25公裡長的集水利、健身、休閑、觀景、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東海雲廊生態帶,打造全國一流的城市運動休閑綠道。

東海雲廊生態帶。史顏瑋攝

2021年10月和2022年5月,東海雲廊東山段和竹山段相繼對外開放,將“城市、山體、海岸、海灣、海島”五大界面有機串聯,沿路植入具有定海海洋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特征的人文設施,呈現出一幅詩意磅礡的山海畫卷。

東海雲廊東山段、竹山段自開通以來,接待市內外游客已超150萬人次,開展了各類健身、婚慶、研學等多元活動,吸引不少文化、旅游、商業項目參與其中,已成為市內外游客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如今,山海兼勝的東海雲廊不僅是一條生態路、景觀路、健身路、文化路、旅游路、共富路,更是定海城區防洪排澇提升工程中重要的一環,是造福民眾的“民心路”。

東海雲廊成為造福民眾的“民心路”。史顏瑋攝

目前,定海正加速在東海雲廊周邊打造一批有較強旅游吸附力的景點,努力形成以東海雲廊為核心、輻射周邊多個地區的良好態勢,努力走出一條海島城市“水利+”共富新路子,與定海灣、定海古城共同形成全域美麗的城市景觀體系,全力打造展示定海形象的重要窗口。(顧家穎、康明軍)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