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太湖禁捕退捕兩周年︱把太湖美還給太湖水 萬頃碧波重現秀美水鄉

方彭依夢
2022年10月01日08:52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太湖三萬六千頃,渺渺茫茫浸天影。雄渾的太湖,煙波浩淼,峰巒隱現。有歌謠唱道:“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紅菱哪,啊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

后來,隨著鮮美的魚蝦不斷被端上人們的餐桌,太湖的湖鮮越來越少。無序捕撈侵害了整個太湖的生物鏈,也對水環境造成污染。

為保護太湖的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自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漁業管理部門收回了太湖漁業生產者的捕撈權,太湖水域的漁業生產者全部停止捕撈作業,太湖正式進入退捕禁捕期。

如今,兩年過去了,太湖水質是否改善?環境質量是否好轉?一度蒙塵的太湖,是否重現昔日的旖旎風光?

滌清太湖水 再還太湖美

清晨,站在太湖南岸邊,波光粼粼、帆影點點。“盡倒影、青奩裡”的動人畫面,是留存在不少太湖漁民記憶裡的美景。然而,粗放型發展模式曾一度導致太湖水質告急。

為了讓一泓清水再現太湖,太湖南岸水生態治理和修復工程,從一片蘆葦蕩開始了。

太湖邊綿延數十公裡的蘆葦蕩。湖州市南太湖新區生態環境分局供圖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在太湖邊種植了這片大面積的蘆葦蕩。”湖州市南太湖新區生態環境分局環境應急處置中心負責人史晟介紹,蘆葦的根系非常發達,不僅可以涵養水源,吸收太湖中氮、磷等沉積物,也為其他生物提供了棲息、繁殖的區域,促進形成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年底將蘆葦收割后送到加工廠碾成顆粒,還可作為燃料使用,避免了二次污染。”

為改善南太湖沿線的水生態環境,南太湖新區還實施了太湖沿線的生態修復工程。“每年三四月,我們都會對岸邊種植的蘆葦進行收割和補植。今年在補植的時候,我們對整個修復帶進行了測繪,顯示目前蘆葦蕩的總面積已達38.8萬平方米,基本覆蓋了整個太湖南岸。”史晟說。

蘆葦蕩基本覆蓋了整個太湖南岸。湖州市南太湖新區生態環境分局供圖

去年7月,位於太湖南岸漁人碼頭中心區域的南太湖新區漁人碼頭生態聯勤警務站正式啟用。據了解,這是湖州市首個濱湖生態聯勤警務站。

作為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執法的特色執法站點,漁人碼頭生態聯勤警務站屬於濱湖派出所派駐漁人碼頭(黃金湖岸)景區的警務工作站。警務站的管轄范圍包括太湖南岸及長兜港、大錢港、小梅港等340平方公裡的水域面積。

南太湖新區漁人碼頭生態聯勤警務站。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目前,該站設置了聯勤指揮室、群眾服務區、安防體驗區等功能區,湖區沿岸及主要河道布設高點監控,並接入聯勤部門高清視頻,具備環保生態實時監控、全量分析、動態感知等功能,實現了“人防”“技防”相結合、“水上”“岸上”相呼應,形成了“嚴禁嚴查、長效常態”的氛圍。

如今,在智慧化管理的推進下,整個太湖沿岸的水生態環境相關情況,在一塊數字化大屏上便可一目了然。

生態聯勤警務站內的數字化大屏。蔣仕斌攝

“我們在各個水生態修復點位設置了很多觸點,以便於實時監控,第一時間發現污染源、污染問題、污染事件。”南太湖新區治水辦專職副主任劉新成介紹,“通過與其他部門聯動,進行實時處置,更好地保護入河、入湖水質,為前期生態修復成果保駕護航。”

通過推進太湖水源地保護和治理工程、入湖口水淨化工程、藍藻應急處置工程等項目,太湖水質得以明顯改善,南太湖入湖口水質連續十四年達到Ⅲ類標准。

嚴抓禁捕退捕 為水生態造“鎧甲”

“這個時節,水裡的魚最肥,對偷捕者誘惑力很大,日常巡邏需要更仔細。”近日,湖州市農業農村局行政執法隊隊員沈學軍和同伴一起拿著望遠鏡,從南太湖漁人碼頭生態聯勤警務室出發,乘著快艇,一路巡查管轄范圍內是否存在違法捕撈行為。

“除了人工巡查,太湖河道入湖口也安裝了智能監控,實施全天候管理。”沈學軍說。

湖州市農業農村局行政執法隊隊員正在巡查。湖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據了解,自2020年太湖禁捕退捕工作啟動以來,湖州市農業農村局與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持續開展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禁捕水域非法捕撈、收購、加工、銷售、利用漁獲物等行為,取締涉漁“三無”船舶。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市累計查處太湖涉漁刑事案件11起,清理“太湖”“野生”等敏感廣告1610條,下架網絡非法交易信息6條,立案查處銷售太湖魚等案件3起。

“在推進太湖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時,我們還發現,通太河道尚有一定數量的摩托艇,存在入湖違法捕撈的隱患。”沈學軍說。對此,湖州市開展了大錢港、長兜港、小梅港等通太河道快艇清理和岸線整治工作,按照退捕漁船拆解標准和程序,安排專項資金,回收拆解摩托艇129艘。

濱湖街道大錢港整治前后對比。湖州市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小梅村漁船曾經的聚集地,長兜港的各類船隻和漁具也都進行了集中處理,成效顯著。

“以前船停在這,船檔裡發臭、發黃,環境很差。現在經過整治,水質變好了很多,湖水十分清澈。現在散步經過這裡,有時還能看到躍出水面的魚兒。放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看到的畫面。”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小梅村原黨支部書記沈伯冬說。

小梅村共有漁民1218人。2007年12月,為改變原太湖度假區漁民水上居住的狀況,提高漁民的生活質量,湖州市啟動了“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小梅村共安置漁民158戶693人,安置面積達29750平方米。

濱湖街道漁民上岸安置小區。湖州市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供圖

除了打擊違法行為外,湖州市還高度重視退捕漁民的生活、工作問題,對退捕漁民進行資金補償,將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全部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

近日,在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梅東花園B區入口處,電梯安裝工作正在緊張進行。“這3台電梯裝完之后,也標志著整個梅東花園B區加裝電梯工作全部完成,我們的居民將享受到乘電梯的便利。”小梅村黨支部書記姚志華說。

梅東花園B區是濱湖街道漁民上岸安置小區,安置人員絕大多數為原小梅村漁民,小區共有700多戶居民,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有300余人。因當初小區建造為多層樓宇,未規劃安裝電梯,一級級台階也成為老人們日常出行的難題。

梅東花園B區加裝電梯工作全部完成。湖州市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供圖

“安置在這裡的漁民多數年齡較大,退捕后再找工作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因此在鼓勵他們就業之前,先要讓他們的養老有所保障。”小梅村黨支部書記姚志華表示,2020年12月全村已實現轉產轉業,退出太湖捕撈。其中,拆解漁船224艘,船隻補償3398萬元。

“嚴格落實禁捕退捕工作,目的是恢復太湖流域的漁業資源,讓南太湖之濱的水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改善。”湖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管理站站長錢仕強說,自禁捕退捕工作開展以來,湖州市多次進行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已累計增殖放流鰱鳙魚、黃尾蜜鲴等各類魚苗2500余萬尾,持續加強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同時,湖州還聚合各方力量,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工作,進一步掌握重要水域漁業資源的種群結構、資源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湖州南太湖新區管理委員會社會發展局供圖

“我們還啟動了對翹嘴鲌等產粘性卵魚類產卵生境的修復工程,旨在促進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恢復。”錢仕強表示,多措並舉下,太湖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成效初顯。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調查顯示,目前,西苕溪等通太河道的水生態相比之前已有了明顯好轉,太湖流域食物鏈頂層的肉食性魚類種群如翹嘴鲌、蒙古鲌、鱖魚、鳡魚等正逐步恢復。

漁民上岸 從“打漁工”變“護水員”

保護太湖水環境,曾經的漁民也出了份力。

張新海的家在湖州市長興縣太湖街道新塘村,距離縣城10公裡,是太湖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2020年10月1日,張新海和其他太湖漁民一起退捕上岸。

出生在漁船上,大半輩子都在水上度過。離了船,上了岸,靠啥吃飯?

為了豐富漁民轉產的方式,太湖街道推出了“太湖藍藻打撈工”的公益性職位,該職位因更貼近漁民技能特長而廣受歡迎。目前太湖街道就有19位退捕漁民從事這一職業,張新海就是其中一位。

“在家門口上班,還是和水打交道,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固定工資收入。”對於這份新工作,張新海很滿意。

“太湖護水隊”每天對太湖湖面的水葫蘆、藍藻等進行清理。湖州市長興縣太湖街道供圖

李金方曾是湖州市長興縣太湖街道新塘莫鴨港自然村的漁民。自太湖實行全面禁捕退捕以來,他和大多數漁民一樣交船上了岸。當別人考慮著去哪兒打工時,他毅然加入了新塘村護水隊,完成了從“捕魚”到“護水”的蛻變。

在李金方的記憶裡,家裡祖祖輩輩都以捕魚為生,但是近幾年,太湖水質越來越差,捕撈的大魚越來越少了,有些魚還帶著泥腥味,漁市交易的收入也明顯不如以前。

“禁捕退捕兩年來,每天傍晚,我都會在濱湖大道上跑步,有時也會請朋友來湖邊休閑農家樂,這兩年最大的感受是,水質變好了,魚蝦種類又多了起來!”李金方說,前幾天他在開船下水打撈水草時,發現湖裡的魚個頭比過去大了,好久沒見到的鰻魚、黃顙魚等也偶爾出現。

漁民上岸,完成了從“捕魚”到“護水”的蛻變。湖州市長興縣太湖街道供圖

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全面退捕禁捕。自那時起,長興縣太湖街道農業農村辦就聯合生態文明辦啟動漁民轉產安置工作,出台了退捕補償、養老保險應保盡保、公益性崗位安置等一系列幫扶政策。

上世紀八十年代,擁有各類蔬菜大棚的新塘村就是浙北蔬菜基地。隨著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了“水上漂”的生活,種植基地慢慢荒蕪。太湖退捕之后,蔬菜大棚又回到村民的視野中。原本浩浩蕩蕩的晒魚場又改造成為蔬菜基地,根據漁民的需求,政府還提供了蔬菜種植、河蝦大閘蟹養殖等方面的培訓。

過去兩年,長興縣共有1658名漁民和相關從業人員“棄船上岸”,告別了多年捕魚販魚生活。現在的新塘村,很多漁民還加入了種養殖隊伍裡。村裡的1000多畝大棚蔬菜,超過一半都是轉產漁民在種植,採收季節,每天能為長三角地區供應12000多斤優質蔬菜。

轉產漁民正在種植蔬菜。湖州市長興縣太湖街道供圖

據統計,太湖街道從事太湖捕魚產業相關的1000余名漁民中,超過80%已實現再就業或創業。還有一些漁民,看到村裡的大棚蔬菜發展起來了,便做起了蔬菜販賣,有的還開起了農家樂。

村民莫偉昌的農家樂,在當地已小有名氣。“現在差不多每天七八桌,晚上營業到9點鐘左右。這樣一個月下來大概15至20萬,一年大概有一兩百萬毛收入。”莫偉昌說。

此外,為了治理入湖水質,太湖街道還聯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企業入手,搬離、關閉沿岸企業,並要求沿太湖所有企業污水進行納管規范處理。針對周邊農業種植,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嚴格控制農藥、化肥尤其是氮肥以及農膜的超量使用。

這兩年,太湖水質明顯好了很多,村民們喜歡在湖邊散步。夏天空氣中不再有臭味,消失很久的甲魚、鰻魚等開始回歸,很多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水鳥也飛到太湖邊繁衍棲息。

外地游客的感受則更為直觀。“我是從杭州過來的,到這邊看看風景,感覺很不錯。之前來過這邊,這幾年的變化真的很大。”來自杭州的游客王女士說,以前夏秋季節,根本不能到太湖邊來,湖風吹來的全是怪味,“現在怪味沒了,沿湖景觀設施也都建起來了,還有沿湖綠道供人們步行。”

這條環太湖黃金湖岸線上,還建成了太湖博物館、太湖龍之夢、太湖風情街、太湖古木館等高端旅游休閑項目,這裡成為太湖湖畔的新風景。

湖州市長興縣太湖邊水清岸綠美若畫卷。譚雲俸攝

“過去‘秋季大捕’,一個月內,至少有1.5萬人來到村裡,有做水產批發的,也有品嘗湖鮮的,車輛從村口排到村外,能排500多米。”新塘村黨委書記湯勇軍說,退捕后,漁市無魚可賣,村子如何轉型發展成為新課題。

太湖街道農業農村辦主任周幼春表示,接下來將與太湖漁業管理部門積極對接,通過對鰱鳙等濾食性魚類的放流和對一年生魚類的捕撈,有效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更好地恢復水域生態環境。

“我們將繼續組織再就業培訓,依托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轄區企業多的優勢,發動企業優先雇佣退捕漁民,讓退捕漁民由‘打漁’變‘打工’,共享太湖漁業資源保護成果。”太湖街道黨工委委員沈振興表示,他們還將與有關科室聯合,沿太湖沉瀆港、彭城、新塘3個漁村,發展與漁業相關的文化教育、旅游觀光項目,促進傳統漁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重塑富裕、和諧、穩定的優美鄉村水域生態環境,助力漁村振興。

如今,擁有10公裡太湖岸線的南太湖新區,正在打造水清岸美、藍綠空間錯落有致的現代濱湖城市。走進經過整治改造的長田漾濕地公園,綠意盎然,風光秀麗。湖面上,荷葉飄飄,白鷺翩躚﹔水面下,綠草悠悠,魚翔淺底。

經過整治改造的長田漾濕地公園綠意盎然。蔣仕斌攝

天氣晴朗的時候,不少市民會去湖邊散步、寫生。“過去,這裡是漁港,停了上千條船……”他們一邊回憶,一邊跟孩子們講述著太湖的變遷。“我們的生活與太湖息息相關。隻有太湖美,我們的日子才會更美。”

(責編:方彭依夢、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