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邊收割 一邊生長 一邊養殖

溫州瑞安:海水稻田“一田三種”

夏盈瑜、蔡佳佳、蔡自祥
2023年10月17日17:15 | 來源:溫度新聞
小字號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從10月15日開始,位於溫州瑞安丁山二期的海水稻東南沿海示范基地,60畝單季海水稻新品種開鐮收割。與此同時,該海水稻基地20畝稻蟹共生田裡正在捕蟹,剩下的1400多畝尚且青綠的雙季稻晚稻長勢正好,將在11月10日前后迎來收割。

  稻田青黃相間,稻蟹飄香,一邊收割、一邊生長,一邊種養。三種不同景觀的背后,是溫州將滄海變桑田,多番探索鹽鹼地改造的結果。

  10月15日,在海水稻東南沿海示范基地裡,60畝金黃色的海水稻連成一片,顆粒飽滿的稻穗壓彎了稻杆。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收割機將一茬茬稻穗“攬入”,又將廢棄的稻杆“吐出”。不一會兒,運輸車內就裝滿了稻谷。這兩天豐收的單季海水稻品種為“荃優607”,是基地新引入的品種,2023年小規模試種了60畝,畝產約400公斤。

  “我特地品嘗了新米,和瑞安天井垟大面積種植的優質品種‘泰兩優217’相比,口感相差不大。”浙江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秀煒說,“荃優607”是中國水稻所的優質品種,屬於一級米質。

  瑞安海水稻東南沿海示范基地過去是灘涂圍墾的重度鹽鹼地,根本無法耕種,經過農業科技部門的多年探索,滄海變桑田日漸成真。2019年5月,該公司取得該地塊1500畝農田承包權,並與科研團隊合作,借助“四維改良法”技術引進海水稻智能化合作種植,改良土地鹽鹼化現狀。經過4年多的努力,土地鹽鹼度從6‰降到3‰左右,實現灘涂變良田。2023年,除了小規模的單季海水稻試種,這裡的1400多畝農田首次全部種上雙季稻,其中早晚稻用上了“普通品種”。

  之所以保留60畝的單季稻,是對鹽鹼地新品種做的差異化研究。陳秀煒說,“這60畝地也是首次開展這一新品種的種植。”他們不斷尋找、更新品種,來適應鹽鹼地,是提升糧食的口感、提高種植效益的不斷探索。

  改造后的鹽鹼地不但能像普通稻田一樣種稻,還能養殖大青蟹。海水稻田“稻蟹共育”,也是科研人員培育的新項目。

  從2023年7月份開始,海水稻基地與寧波大學合作,試點“稻蟹種養一體化”新模式。稻田裡的雜草、螺是青蟹的食物,經過咀嚼后的食物,可促進水稻根系的吸收,減少化肥的使用。2023年試驗“稻蟹共育”的海水稻面積約20畝,經過前期3個多月的種植、飼養管理,青蟹陸續長大,目前可起捕上市。按青蟹市場價銷售價每公斤200元計算,預計1畝地可增收3000元。

  海水稻團隊開展的養殖探索,還不止這些。晚稻收割完后,基地計劃種植小麥、花椰菜、油菜等,來填補冬季稻田的“空白期”。他們還在瑞安南濱街道承包了200畝鹽鹼地,在不減少稻子的量質前提下,開展“稻蝦輪作”探索。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