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火腿师傅--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37)

“转型”中的火腿师傅

记者 姜辛

2013年06月09日14:15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体验职业:火腿制作师

体验地点:浙江金华市中国火腿博览馆

作为著名的美食,“金华火腿”可能比产地金华还要出名。

炮制一条成熟的金华火腿需要12到18个月,如何趋利避害,是对制作师极大的考验。2008年,金华火腿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品尝的已不是单纯的肉味,而是时间的味道。

如今,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新的发展——现代化工厂突破了气候的局限,先进的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变了火腿的制作工艺。

据金华市火腿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火腿企业88家,金华火腿年销售量约300万条,其中出口40万条。如果发挥全部产能,一年能生产700多万条火腿。“火腿高汤”、“即食火腿”、“火腿菜”等新产品被陆续开发出来,整个市场一派热火朝天。

产量大增后,摆在火腿制作师面前的问题并没有减少——销路如何打开;新产品该往什么方向研发;传统工艺该怎样传承……许多制作师的理智已经在为成功欢呼,但身体还在本能地怀念过去。

传承充满“惊喜”的传统工艺

43岁的陈顺通是金华“金字火腿”的首席制作师。用他的话说,在这个员工超过150人,年产火腿超过100万条的企业,像他一样了解金华火腿全部“秘密”的人,“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一条传统的金华火腿是怎样“炼”成的呢?据陈顺通介绍,一年当中,只有立冬到立春之间两个月能够加工火腿。一些老派的制作师会在开工前上香祭拜,祈求老天的关照。这两个月,制作师需要完成选料、修胚、上盐、清洗、风干、修形五个步骤。

虽然,金华火腿必须经过烹饪方可食用,但在制作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卖相”,甚至有“脚爪与腿身必须成90度”的规定,对“竹叶形”火腿的追求更是贯穿始终。腿形与味道无涉,究其缘由,大概是老师傅们与时间抢夺“贡献度”的一种手段。

上盐,是火腿制作中最讲究的一环。传统火腿,一般要反复上6道盐,用盐的间隔、位置、手法都是老师傅的“不传之密”,记者无法探究。我们只知道,完成这五步骤之后,火腿依然“肉松皮白”,要达至“红中透紫、肉实香溢”,剩下的工作只能交给时间。

“从前,也有外地人想仿制金华火腿,但他们学得了技术,却学不到气候和细菌。”陈顺通不无得意地说,即使是实现机械化生产的今天,金华火腿的风味依然难以复制。

这种困难,不仅仅针对模仿者,即使正统传人也必须极其小心——长时间发酵,可变因素太多。那些发生在微观世界的美味反应,在各种失败的例子中间,更像是一种难以琢磨的“惊喜”。陈顺通说,用古法制成一条顶级火腿,不但要求制作师手艺过硬,更要感谢上天给予的“好运气”。

对已经成熟的火腿,制作师会用一根特制的竹签从火腿某一部位插入,拔出后迅速闻其气味,并按香气的浓郁程度划分等级;如果闻到异味,则直接划入等外次品,不予出售。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纯手工制作的金华火腿为整个行业赢得了口碑,但在工业化时代,这门心口相传的手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破解“密码”后的欣喜与担忧

一条普通的金华火腿售价大约三四百元,用“两头乌”制作的火腿价格更要翻上三番,每一件次品都是对制作师巨大的拷问。

“十多年前,我们就听说意大利和西班牙做火腿的技术世界一流,成品率高,半年就能发酵成熟,而且可以直接食用,大家都想过去看看。”陈顺通说。

机会很快就来了。季节性劳作限制了生产规模,金华火腿在享受“物依稀为贵”的同时,也逐渐难以满足胃口健旺的沪杭餐桌。为了迎合食客的需求,陈顺通和他的团队迫不及待地远赴西班牙,学习可以改变金华火腿命运的“高科技”。

“从前做(火)腿,靠的是经验和手感,现在则是靠实验和数据。”这是学成归来的陈顺通最大的感触。通过实验,陈顺通了解到,自己一直挂在嘴边的“细菌”,原来是一种可以催化猪肉酸碱作用的酶。

随着这种特殊酶的发现,形成金华火腿独特风味的密码也随之破解。制作火腿,忽然变得“容易”了,而“酶”也成了火腿行业新的“不传之密”。

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从德国进口的设备能做到绝对控温控湿,除修形之外,几乎所有工序都能由机械代劳。工业化生产的标志之一便是分工。每一个工种负责一个环节,修胚、上盐、晾晒、发酵、闻香都由不同的工人负责,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火腿不再只有两个月的加工期,几乎可以全年不间断地供应全国消费市场。

老师傅最为重视的盐度,也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做出调整,从上6道盐简化为2道,公司还特意申请了“低盐火腿”的专利。在营销人员看来,这样的火腿“更健康”,也更容易被市场消化。作为“低盐火腿”的技术带头人,陈顺通理智地选择了支持。部分老辈制作师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对传统的背离。

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许多古老的经验开始显得“多余”。陈顺通的手,也不再油腻。他说,现在进出生产车间都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时间进入五六月份,每周接触火腿也就一两天,就连身上也都快闻不出火腿的味道了。

飞速发展的产业,让陈顺通在收获荣誉和优越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丝担忧,就像庄稼人离开了惯用的锄犁。他坦言,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尽管企业已实现工业化多年,对报告上冰冷的数字和化学分子式依然力不从心。

每当需要分析报告时,陈顺通必须依仗他的拍档,小他8岁的吴开法。他是国内著名农业大学的高材生,也是陈顺通未来的“接班人”,但他们从不以“师徒”相称。陈顺通说,自己已经不再带徒弟,现在都是以“团队”形式带新人。新人也不再讲究作品和“出师”,因为所有的工作都由大家合作完成。

金牌制作师的“导游”生活

“金华火腿,通常被分为5个部分,上方是肉质最好的部位。江浙传统名菜‘蜜汁火方’中的火方指的就是金华火腿的上方。中方通常可以切丝,与蹄筋、海参搭配,成为传统宴席中的高档菜。滴油、火锺、火爪可以用来炖汤……”《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这段表述,就出自陈顺通之口。

如今,陈顺通除了总领企业的生产、研发之外,还在企业名下的中国火腿博览馆当义务“导游”。博览馆的位置就在企业厂房的正前方。

传统工艺被搬进这里,制成一尊尊塑像,供当地的青少年和外来的游客学习观摩。博览馆有自己的讲解员,但有些重要的客人希望对火腿制作有更深了解,这时候就需要陈顺通出马。

这里面包括政府官员、业界同行,还有慕名而来的媒体记者。除了个别人有机会到生产车间参观,大部分讲解工作都必须在博览馆内完成。“因为火腿在发酵时,对温度和湿度都很敏感,让很多人近距离参观会破坏整个生产流程,所以只能请大家见谅了。”金字火腿品牌事业部经理赵华欣说。

对着这些石质的假人和木制的道具火腿,陈顺通一遍一遍地讲述着他从师傅那里传承下来的古老工艺,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扮演自己”的演员。彼时,制作师的工作贯穿一条火腿从选料到成熟的整个过程。一条成功火腿的诞生,往往伴有勋章般的成就感。现在,这份荣誉属于企业以及所有员工。

对于陈顺通来说,荣誉已成过去,未来属于更专业、更富创造力的年轻人。鬓角已斑的他,开始把精力转回家庭。下班回家,系上围裙,做个三菜一汤犒劳家人是常有的事。因为厨艺有限,害怕浪费材料的他,同许多当地人一样,很少用火腿做菜。

现在,他12岁的女儿也吃不惯火腿菜。人小鬼大的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家自己的餐馆。陈顺通曾经开玩笑地说:“爸爸跟你商量商量,你那个餐馆专门做火腿菜,怎么样?”结果遭到女儿“严辞”拒绝。

对此,陈顺通没有一点不高兴。“毕竟,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陈顺通说,它能改变很多东西,但并不意味着全家人都必须为之服务。作为父亲,只会微笑着支持女儿的选择。

记者手记:工业化能保护“非遗”吗?

本网记者“体验360行”系列报道,一直十分关注“非遗”传承和老手艺人的生存现状,其中有不少面临“失传”的窘境。相比之下,金华火腿无疑是幸运的。

那么,非遗传承与工业化生产的平衡点究竟在哪?从金华火腿的发展现状来看,旺盛的需求是保持活力的根源,但对效率的追求也在加速“非遗”文化内核的流失——工业化虽然保留了加工的各个环节,却把食物(“非遗”载体)与制作者分割开来,掌握工艺者不再从事一线生产,而生产者对工作的其他环节又一无所知。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金华88家火腿企业几乎都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想要一睹古法制作的金华火腿,除了去博览馆参观模型之外,也许只能去山野乡间碰运气。

就像人们更信任“土鸡蛋”和“有机蔬菜”一样,仍有许多消费者希望买到传统的金华火腿。“是不是可以开辟一个专门以传统工艺制做火腿的部门?平时参与企业生产,闲暇时则在博览馆讲解……”对于记者的建议,企业方面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一味固守传统,必将被时间淘汰,但一路狂飙突进,也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在与时俱进时,适当放慢一点速度,也许能走得更加从容。

(责编:冯益华、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