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盲人党员朱丽华:“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

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来自红船起航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朱丽华就是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之一。
时隔7年,这是朱丽华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2014年5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朱丽华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表彰。
从“全国自强模范”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作为红船旁的一名盲人党员,朱丽华感觉“自己真的太幸运了”!
幸运的背后,是朱丽华的初心坚守。
687人次,506万多元,这是嘉兴市丽华中医诊所所长朱丽华30多年来不断刷新的“爱心榜单”。这位有着27年党龄的普通党员、嘉兴首位“感动中国”人物深情地说:“是党给了我一切,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
“我要换个活法”
今年6月5日,嘉兴市行政中心六号楼会议室,“资助百名学子庆祝建党百年”朱丽华结对助学仪式在这里举行。
朱丽华特地穿上3年前买的最贵的一件格子衬衫,缓步走到台前,胸前的党员徽章格外闪亮。
握手、问候、交谈……朱丽华笑靥如花。这次她一口气结对助学了100名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学子,捐献爱心款达52.22万元。
“往年的结对照常,不打折扣,这次助学是我在建党百年额外计划的。”朱丽华把结对助学当成自己的人生事业,而这背后是她对党的特殊情感。
朱丽华出生在中医世家,自幼就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立志要当一名中医。18岁那年,朱丽华因为意外事故导致双目失明,她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1985年初春,嘉兴市民政局帮她报名参加浙江省首届中医推拿培训班,并鼓励她“眼睛看不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战胜自己”。
“我真的能行吗?”
“有啥不行,相信自己!”
组织的关爱,激发了她对生活的热望,“我要换个活法”。
在杭州参加培训的日子里,朱丽华潜心学习掌握中医技术,即使双手拉伤导致打石膏也没有一句怨言,左手拉伤了,就用右手练;右手又拉伤,等左手伤好了再练;两只手都拉伤了,忍着疼痛继续练……
努力不被辜负。一年后,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进入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上班第一天,她喜不自禁:“我以后不再是一个废人了!”
朱丽华没日没夜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有一天,朱丽华正给一名脑瘫患儿治疗,孩子突然抽筋,她赶紧将孩子抱住,小孩子没掉下去,她却累得趴下了,导致腰椎间盘突出,那一年的春节她只能在医院里躺着度过……
她一边给患者治疗,一边学习中医知识,并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1998年,朱丽华由中医士晋升为中医师,成了嘉兴首位盲人中医师。
2008年,在市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朱丽华创办了丽华中医诊所,开启了新的人生。她动情地说,“在我人生最漆黑的日子里,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关爱与温暖,我要用一生来回报社会!”
“没啥比党的恩情更重要”
6月12日,又一个周六。早晨8时许,丽华中医诊所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朱丽华穿上破旧的白大褂,走在诊所的长廊里,不时用手摸摸胸前的党员徽章。
一条走廊,一边是窗,一边是7个房间,分别是治疗室、员工宿舍和自己的卧室。
突然传来一阵咳嗽声,她赶紧走上前,急切地问:“永明,你咋了?身体哪里不舒服?”
朱丽华口中的“永明”就是陈永明,10多年相处下来,她连他的呼吸声都能分辨得出。
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09年病情恶化,陈永明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把陈永明接到了诊所,每天一有空就给他治疗,“有时身体累得像散了架”。
一个月,半年,两年,五年……慢慢地,陈永明弯成虾米状的身体舒展开了,一直蜷着的右腿能伸直了,拄着拐杖能走路了……到医院复诊的时候,医生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朱丽华让他留在诊所工作,负责诊所收费等后勤工作,从最开始的月薪几百元到如今年薪超10万元,陈永明觉得“自己的世界亮了,生活更有奔头了”。
“让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也是为党和政府分忧。”丽华中医诊所里有13名残疾人员工,从家里的“包袱”都变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同时,她招收残疾人免费传授技术,带领100多名残疾人相继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
多年来,朱丽华对党一直怀有感恩之心。
1990年6月的一天,朱丽华从收音机里听到嘉兴正在开展“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自发为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捐款。
当天,她拿出58元钱塞进信封,邮寄到了广播站,为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捐款。这是她整整一个月的工资。
次月,她把刚领到的工资又全部捐给了南湖革命纪念馆。
2006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筹建,已有12年党龄的她再次捐款。
1毛、2毛、1元、2元、10元、20元……新旧不一的纸币、硬币,在桌上堆成了小山,朱丽华再把全身的口袋都找了一遍,把剩下的零钱全部放到一起,最后正好凑足了1万元。
当工作人员得知她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收入的时候,劝她“你可以少捐一点啊”。朱丽华淡然一笑,“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没啥比党的恩情更重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消息从广播里传来,朱丽华顿时潸然泪下。
那一夜,她彻夜难眠。第二天,她赶到银行向捐款账户汇了1000元钱。
2008年6月16日下午3时许,朱丽华去银行取了10万元现金,以“特殊党费”的形式交到了市民政局。
这是当年嘉兴个人捐出额最高的“特殊党费”。
“今后要把所有的都捐掉”
“妈妈,我今天又捐出了300元!”
36岁的邓晨,蜷缩在市福利院一张单人床上,吃力地用双脚打开手机,花了3分钟给朱丽华发去了一条微信语音。
转过身,邓晨累得气喘吁吁,两只弯曲的手在胸前挥舞着。
这是今年六一前夕邓晨捐出的最大一笔“巨款”。
到昨天,他已累计捐出3000多元。这3000多元是邓晨自19岁开口说话后一年一年积攒下来的,也是他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抠”出来的,至今已坚持了17年,“这几年基本坚持每天捐,一般每次捐1元。”
“你咋不存点钱?”有人这样问。邓晨回答得很干脆:“我不需要钱,只要有点钱,我要像妈妈一样,奉献给社会。”
在邓晨眼里,朱丽华就是他的“妈妈”,他能活到今天,多亏生命中遇见了她。
朱丽华还清楚记得,1987年她在市福利院被门外的啼哭声惊醒,“当时邓晨手脚僵硬、生命垂危。”
为了和死神赛跑,她整天抱着他无微不至地照顾治疗,把邓晨“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其实,在许多全国各地孩子眼里,虽然朱丽华至今未婚,但她就是他们的“妈妈”。
1991年,她在广播里听到“希望工程”这个词时,怦然心动,虽然月工资仅58元,却毫不犹豫拿出140元,资助云南省的2名贫困孩子;
2011年,她回到母校——油车港中学,一口气结对了10名贫困学生;
2017年,她第一次踏上丽水爱心帮扶之路,先后帮16名高考优秀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2020年,她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四川省阿坝州民族高级中学,为67名藏族贫困学生送去了15.41万元的助学金和67床鸭绒被;
……
30多年来,每一年朱丽华都会结对助学,如今她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
“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多带来一份希望。”对自己,朱丽华却很吝啬,至今没有买过一套商品住房,多年一直住在诊所里;平时脚上穿的布鞋才18元一双,一穿就是好几年;一件白大褂穿了11年,薄得已经透光,最终被同事“丢掉”了……
2018年4月,在母亲去世25天后,朱丽华把自己“捐了”——签下器官捐献协议。
其实,朱丽华很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但害怕父母伤心,只好等到父母都去世才办理了捐献登记。
“我把自己也捐了,今后要把所有的都捐掉。”朱丽华说这句话时十分平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