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小草莓助农走上致富路

马焘焘
2021年12月06日08:53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老董!年前的苗,要不要多屯点啊?”

  “屯吧!形势好。我们种不下,也能给你联系卖出去!”

  天气渐冷,位于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境内的盐都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村民们仍在忙碌着。

  村民口中的老董叫董兆付,是新民村的党支部书记,作为新民村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董兆付和当地党员干部带领村民,依靠种植草莓发家致富,从一个经济薄弱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草莓村”。2020年,盐都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该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3800元。

  党员带头 村民吃上“定心丸”

  时间回到2007年,新民村响应当地号召,将260亩土地出租给江苏省农科院,建成了避雨联动葡萄棚。当时的董兆付是隔壁祁庵村的书记,一直对农业抱有情怀的他养过鸡、鸭、鸽子、黄鳝,有丰富的养殖、种植经验。2001年,东陈、祁庵、徐韦、李梅四个自然村合并成立马沟镇新民村,董兆付被选聘到新民村担任会计。

  “当时组织上说我副业做得多,要我想办法带领大家增收致富。”董兆付告诉记者,他在网上搜集信息,发现连云港的黄川镇通过种植草莓收获颇丰。董兆付与时任的村书记陈正海一合计,立马组织了两辆大巴车,带着50多个党员干部和村里的种植能手去了连云港。“我们看到他们有几千亩的草莓,效益也好,当场就心动不已!”

  想要发展草莓产业,首先得解决土地问题。彼时,村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种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观念上,对土地流转没有概念。“什么办法都不如我们自己带头有效果!”从白天商量到黑夜,董兆付和党员干部们一致决定,并探索制定了“保留承包权、流转经营权、优先用工权、保障收益权”的土地流转方案。

  方案一出,党员干部随即向村民承诺:村民流转土地拿不到租金,党员全额垫付!“村民吃上‘定心丸’,我们也要用实际效益证明我们的眼光。”董兆付说起土地流转工作充满了自豪,从2007年至今,全村6100多亩土地流转,从未拖欠农户一分钱!

  迈出第一步,还有困难。草莓,光是品种就有几十个,给新民村用什么品种好呢?老百姓把土地交给了村委,就等着在自家田地上打工挣钱年底拿流转租金,但是没有见到草莓品种的成效,谁也不敢先动手。

  “党员干部继续吃螃蟹!”董兆付说,老百姓是很现实的,他看得见的东西就很容易接受,只要我们能试种出成效,就能带动村民。董兆付和盛国新、李万选等党员带头建大棚、买苗种植,上市后竟然供不应求!不但收回全部成本,还有不少盈余,群众们纷纷效仿。

  党员服务 致富路上有保障

  2009年冬天,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席卷江苏长江北部,这是草莓种植最怕遇到的极端天气。不少农户看到天气预报都十分担心,“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弄,但是都晓得,如果不采取措施,草莓的收成就没了。”农户孙金花说,当时草莓大棚不像如今这样先进,而是采用两层塑料膜覆盖,抵御天气变化的能力很差,每个人都在寒风中手足无措。为此,新民村党员李万选和商建华、陈仁太等种植户与东台三仓的农资商联系,订购一大批三层保护膜,又向南去兴化安丰,重新购买用于搭三棚的竹片。

  “李万选先垫的钱。”孙金花记忆犹新,“他先垫资买了材料,又连夜带车去运回村里,没吃上饭就挨家挨户带领我们搭建安装新的膜和大棚,最后终于是有惊无险度过了严寒。”此后,每当有这样恶劣天气时,李中安、盛国新、李万选、陈爱东等党员都会下去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农户抗灾。

  雨雪天气考验草莓种植,也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赤子之心。

  2018年春节期间的一个夜晚,董兆付正在草莓大棚巡查。当他走到刘春兰家的大棚时,看到里面灯亮着,叫了两声没人回应。“大型节日期间,尤其在冬天要格外小心,因为有人喝了酒之后,在户外是勉强清醒的,但是进了暖和的大棚就有可能睡过去,可是大棚里长期呆着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董兆付扒开一个大棚,没见到人,又扒开一个,还是没人,直到第四个大棚掀开后,董兆付找到了昏昏欲睡的刘春兰。随后董兆付把刘春兰拖出大棚,叫了救护车送到盐城市三院抢救,避免了一起悲剧的发生。

  草莓种植路上,来自党员干部的关怀数不胜数。三户农户大棚建在35KV高压线下,2015年的一场冻雨天气,气温在零下13℃左右,雨水在高压电缆上结上了冰,高压线采取融冰措施后,冰块都掉落在棚膜上砸坏农膜,危及草莓。董兆付一面向供电部门汇报情况,同时布置农户防灾,并调集村里人员帮助外加农膜覆盖,抵御寒潮,减少了农户的损失。

  一路走来,“草莓村”收入逐年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如今,新民村6100亩多土地100%流转,208户种植草莓、葡萄等作物,2200多名本村村民、周边村民、外来务工者在村内从事水果种植工作。张爱华是六组的村民,他家承包了15亩的草莓种植园,一年下来育苗和卖果的综合收入高达20万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村里的农场、果园主基本都是“自己人”,不少都承包了10亩以上的土地,“这是真正的藏富于民!”张爱华告诉记者。

  2018年,“盐都草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第二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公布,“盐都草莓”品牌价值达7.1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四;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释放“一中心两基地”活力(省农科院葡萄产学研基地种苗、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扬州大学草莓育苗及高架无土栽培基地);“宁玉”(省农科院自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等品种,更是连续多届获评中国草莓文化旅游节暨全国精品草莓擂台赛金奖。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