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千家万户的事
蒋晨杰:在“城市绿肾”中看家园“蝶变”
即便到了今天,走到西溪湿地深潭口景区附近,蒋晨杰还是会下意识想起这里早些年污草横生、污水横流的样貌。直到看到一旁绿林葱茏、溪水清秀,他这才不好意思地笑了:“真是被当时的‘臭水沟’吓怕了!”
38岁的蒋晨杰出生在西溪湿地核心区块——蒋村乡深潭口村,见过最原生态的西溪湿地,也见过她的衰败和重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傍水而居的村民们以桥为路、以船为车、以水为田。
小时候,小溪流是蒋晨杰和街坊玩伴们撒欢的“天堂”,村民们则大多做起了鱼塘养殖的营生。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让西溪湿地一度遭遇无序开发,村民们为了赚快钱纷纷“圈地养殖”,产生的污水却直排河道。短短几年光景,曾经清澈的溪水就变成了污水横流的“臭水沟”。
“同学们问我住哪儿,一听是蒋村乡,都捏起了鼻子。”看着伴随自己长大的清溪成了“臭水沟”,蒋晨杰满是无奈。
工作中的蒋晨杰(左)。人民网 郭扬摄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也浮出水面。
“当时大家都不反对搬迁,除了安置条件比较合理,日益恶劣的环境也是主要原因。”蒋晨杰回忆说,那时候大家一股脑儿地搬离了这片养育他们的湿地。
2005年,经过2年的综合整治,湿地的“血脉”又重新涌动了起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也随之正式开园。
已经毕业的蒋晨杰,第一次以游客身份走进了曾经的家园。在深潭口,他看见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们三五成群、互相追逐;漫步在游步道上,两岸植被茂盛,远处的溪水若隐若现……这一切,既熟悉,又陌生。
“后来,公园呼吁我们‘原住民’能够回到曾经的家园工作,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蒋晨杰说,不为别的,就为了水乡人的一份执念。在这里,他成为一名车船长,向往来游客讲述着西溪湿地的“前世”和“今生”。
工作中的蒋晨杰。人民网 郭扬摄
“短短两年,水质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我们心里比谁都高兴。”蒋晨杰说,作为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近几年西溪湿地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态也越来越好。
为实现湿地生态保护管理常态化,2021年2月,西溪湿地全面推行了“湿地长制”,由西湖西溪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一级“湿地长”;杭州还先后启动了珊瑚沙引水清水入城和西溪湿地水环境治理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从源头上改善西溪湿地水环境,也进一步丰富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据统计,近两年,西溪湿地整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现在部分核心区域可达Ⅱ类。自2020年以来,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了73种,现为784种;鸟类增加了10种,现为196种;昆虫增加了6种,现为898种;鱼类稳定保持56种。
蒋晨杰和当年街坊邻居们如今的家,与西溪湿地仅一路之隔。曾经的家园如今成了“城市绿肾”,也成了他们的“后花园”。
带妻儿来绿堤听听鸟鸣、赏赏芦苇,已成为蒋晨杰家晚饭过后的“固定动作”。
游客乘坐皮划艇在杭州西溪湿地游玩。人民网 章勇涛摄
“能让老百姓不用买票就能游玩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咯!”蒋晨杰说,现在,西溪湿地免票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
从家里沿着环西溪修建的景观道到公园,这段上班路,蒋晨杰已经走了17年。在他心中,单位和家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