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当好“红绿融合”优等生 高质量发展成色足

悠悠八百里瓯江,山环水绕。游经此处,江宽水缓,驾一叶小舟,怡然自得。秀俊山水,滩石白鹭,尽收眼底。诗画江南,美不胜收。
说起浙江省丽水市,很多人便会想到那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以及青山绿水间的那抹“红”——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至今的奋斗底色。
丽水市缙云县仙都景区。许小峰摄
这里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也是浙江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拥有富集丰厚的红色资源和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据不完全统计,丽水现存革命遗址533处,其5个县入选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上均位居浙江首位。
如今,革命老区有了新的面貌——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红”与“绿”在这里融合发展,并成为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新生机、展现新图景。
赓续革命“红” 吃上旅游饭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会独自拿着一面五星红旗,缓缓走向旗杆,小心翼翼地将旗系在旗杆上,然后站直身体,把旗用力向外一抛……如此场景,每天清晨7点半,都会在位于丽水市遂昌革命纪念馆前的小广场前上演。
老人名叫朱宗鹤,今年89岁。自中共遂昌支部旧址(遂昌革命纪念馆)正式开放后,朱宗鹤当起了管理员。出于一份朴素的责任感,这样特殊的升旗仪式,他已经坚持了20年。
每天清晨,朱宗鹤都会坚持一个人的升旗仪式。遂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只读过3年书的朱宗鹤当过铁路工人、做过乡村裁缝。接管纪念馆后,有团队参观,他随叫随到,熟练的义务讲解背后是他一次次查阅、考证史料文献,学习了解党史和浙西南革命的努力。据了解,目前他整理的学习笔记已达10万余字。
虽然收了两名徒弟,有了“接班人”,跟着升旗、讲解、守护革命旧址,但老人依旧没停歇,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大山深处的革命记忆,传承着革命精神。
如今,遂昌革命纪念馆所在地泉湖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每天都有游客过来参观学习。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遂昌支部在这里诞生。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志士于此地留下的光辉足迹,在新时代焕发着更加耀眼的光芒,也为这里增添了令人澎湃的红色动能。
遂昌革命纪念馆。遂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红色资源如何带动产业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
近年来,丽水市秉持“传承弘扬本土红色精神,就是最好的思想营养剂、最强劲的前进驱动力”的理念,不断探索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机制,以“红绿融合”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融合振兴发展。挺进师师部驻地王村口镇,就是一个典型缩影。
王村口镇。遂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后,曾将师部设在遂昌县王村口镇,创立了浙西南根据地,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时,重燃浙江革命烈火。
革命先辈先烈动人的奋斗故事延续至今,更是衍生出了“重走红军路”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此外,作为省级首批5A级景区镇、省级红色旅游风情小镇,王村口镇围绕“红色+古镇”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立足“红、古、绿”三色资源优势,建设“1935文旅街区”,串联起了蔡相庙、宏济桥、天后宫等革命旧址。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出集红色体验、红色研学、度假养生于一体的“红色之旅”,完成了“红色旅游”向“红色经济”的转变,为老区群众带来了“红利”。
王村口镇“红色之旅”。遂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统计,2021年,王村口镇参观旅游总人数超20万人次,开展干部培训422个班次、接待2.5万人次,红色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总体经营收入110万元,位列全县第一、全市第五,有效带动了红绿融合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九龙口、石练镇等地50多家民宿、农家乐增收160多万元。
高度重视挖掘红色资源,在革命精神的传承中激发新时代发展新动力。近年来,丽水推动红色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发展两大行动计划,76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启动实施,100个红色村镇加快振兴。
近年来,丽水先后发布全国首个红色乡村建设和红色乡村评价地方标准,实施红色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创成示范乡镇44个、示范村135个,打造百个红色美丽村庄,推动一批红色旅游小镇加快发展,提升百条红色研学线路、十条红色之旅精品线路……曾经“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红色乡村,驶入了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守好“生态绿” 敲开“两山”之门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绿色是丽水最大的自然禀赋,生态优势是其显著标签。在创新实践“两山”理念的成功探索中,丽水找准了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
山有江浙之巅,水有六江之源,森林覆盖率达81.7%,空气、水环境质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8年位居浙江省第一,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一张张美丽的“生态答卷”背后,凸显的是丽水殷实的“生态家底”。
走进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登山沿途可赏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交替的奇观,可感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四个气候类型。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这里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100多种。其中,百山祖冷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濒危12种植物之一,成功野外繁殖4000余株,正式回归自然。近年来,百山祖园区更是陆续发现百山祖角蟾、凤阳巨基叶蜂等一批全球新物种。
百山祖冷杉。陈祖培摄
与此同时,丽水创新思路,大胆破题,按照浙江国家公园“一园两区”架构,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公园。
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过程中,丽水始终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绘就了一幅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理念的美丽画卷。目前,涉及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10个乡镇,面积505平方公里的百山祖园区规划区域,已完成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试点,发放了全国首本集体林地地役权证,工作经验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
生态优势明显,但如何把优势进一步拉长?如何全面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结合自身优势,丽水加快建设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实现GDP和GEP“两个较快增长”。
2019年,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山耕”生态有机农产品、“丽水山居”农家精品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丽水山泉”优质水产业等“山”系品牌集成发展之路,极大提升了生态产品的附加值。
龙泉市青坑底矿泉水厂的“丽水山泉”矿泉水全自动生产线。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丽水,在开辟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上蹚出了新路。
“现在村里的茶叶卖火了,我们的腰包鼓了,致富路上底气也更足了!”看着成片的茶田,缙云县大源镇龙坑村郑国强喜上眉梢,“眼前的好日子,是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与仙居交界的大源镇龙坑村,位于缙云东南面的偏僻山区,离县城70多公里,是全县要经外县地界若干公里才能到达的最远山村。曾经的龙坑村曾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度信息闭塞,经济十分落后。
龙坑村共有293户763位村民,种菜、养蚕、养长毛兔,这些大家都干过,但因为规模小、村子偏,钱还是没进口袋,穷日子还得照过。许多村民在村里挣不着钱,陆续外出打工,村里越来越冷清。
而如今,出去谋生计的人又回来了,村里也没人说穷了,为啥?突出本地生态资源亮点,破解了发展的难点,龙坑村通过“两山”转化等有效途径,依靠奋斗走上了共富之路。
龙坑村茶田。缙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
从早几年开始,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龙坑村已有部分村民种起了茶叶,收入逐渐增多。致富新突破得益于龙坑村优质的生态环境。据了解,该村山高土厚,且土质是偏微酸的砂壤土,十分有利于黄茶种植。
近年来,龙坑村紧抓绿色发展机遇,按照“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发展壮大黄茶产业,并持续推动黄茶产业做精做特。目前,龙坑村家家户户种黄茶,总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值2.1万元,该村成为全县和全市第一个“千亩黄茶第一村”,春茶销售额已经突破了600万元。其中,10多亩集体茶园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数万元。
此外,在大源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坑村将黄茶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以举办“黄茶节”为契机吸引各地游客参与农事体验,展现龙坑生态茶园的风光和黄茶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打造黄茶文化品牌,新建村文化礼堂、茶文化广场,并不断突出乡愁文化的底蕴特色,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据了解,2021年举办的首届黄茶节,便吸引了游客1000余人次。
龙坑村依靠黄茶产业走上致富路。缙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依靠“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仅用几年时间,龙坑就实现了从全县“最远最穷空心村”到“千亩黄茶第一村”的华丽蜕变。
今年5月31日,龙坑村茶园更是迎来了“高光时刻”——经过多轮竞价,约9亩黄茶园从起拍价2万元,最终以首年7万元并逐年递增1%的租金顺利成交。此次竞价的标的物是村集体茶园,亩均年租金近8000元,不仅创下了大源镇茶园承包单价的最高纪录,而且也是缙云县罕见的高价。
老区迎新貌 加速奔富之路
“以前村里破破烂烂的,没人愿意来。现在环境好了,民宿、农家乐都开起来了,游客也慢慢变多了,许多年轻人都回乡创业了。”随着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玲燕的介绍,一个建在悬崖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映入眼帘。
陈家铺村原来是一个空心村。近年来,该村将闲置资源、生态资源进行盘活利用,不断改变乡村风貌,引进新业态,乡村活力不断迸发。此外,陈家铺村坚持以“双招双引”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推动招引的各类业态项目加快落地,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新的就业岗位。
据统计,2021年,在疫情冲击下,陈家铺村乡村旅游活力依旧不断,共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各业态综合营业收入1700多万元。通过旅游业态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80余人,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山区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与此同时,村集体以老屋修缮项目投入资金作价,按照“保底+分红”模式入股项目经营,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
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通过把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并通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朝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当地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十足。短短几年间,陈家铺村就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蜕变成为“网红村”,实现了从下山脱贫到上山致富的“蝶变”。
老区新貌,不仅体现在乡村。
2021年初,丽水推出“双招双引”行动,并将其确立为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先导工程和“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一号工程”。全年新引进大项目186个,同比增长31%,其中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29个。秀山丽水也成为了招才引智“磁力场”,一年全市共引进高校毕业生4.4万人,其中博士650人。
在该市生态工业的“主战场”——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浙西南科创中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走在前沿的特色半导体产业链发展路径正在探索破题。总投资100亿元的芯片产业园,将引领丽水半导体产业走向世界前沿。在全国经开区年度综合考评排名中,丽水经开区从2014年的173名跃升到2020年的第93名。
位于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园。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供图
行走于浙西南革命老区,绿水青山依旧,而老区老百姓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推出“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推动教育提质行动计划,“浙丽保”正式上线,建成“5分钟社会应急救护圈”,完成“适老化”改造,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一个个民生工程稳步高效推进,一项项民生实事工程开工、建设、投用,为丽水百姓送来了丰硕的共富果实。
这些年,丽水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创新运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实践,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不断走深走实。
2022年2月,丽水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为未来5年丽水发展擘画了蓝图:全面系统落实“八个必须坚持”,永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向前的新时代“挺进师”,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基本建成“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成为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
丽水风光。丽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日之丽水,以新姿态,跑出“加速度”。
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激励鼓舞下,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方略构建、路径明晰、行动加速、逐一破题。勇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老区新貌的美丽故事也将继续书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