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在上海,“爱”在无声中流淌

葛俊俊
2022年11月21日09:50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好样的”“身残志坚,为祖国荣誉拼搏的样子真美”“致敬逆境中坚强绽放的每一个人”“每次成功的背后,都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2021年8月,上海轮椅击剑运动员李豪在东京残奥会一举夺得中国代表团首金的消息瞬间引爆全网。

  一条条祝贺评论如潮而至,一个个带着温度的点赞,让人热泪盈眶,这也折射出全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健儿和残疾人事业发自内心的关爱与牵挂。

  随着上海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社会的包容、理解与尊重,正日益成为上海60万残疾人最温暖的力量和最坚强的后盾。

  无声的温暖,传递阳光爱心

  “蒋姐,我以前的同事也想来您的店工作,他很勤快,只是……他是个聋哑人。”“啊?聋哑人找工作可不容易!那要不……让他试试?”

  餐饮店店主蒋春艳没想到,2020年她在上海金山万达海汇街开出的一家餐厅会迎来一个又一个聋哑人。当聋哑员工人数达到了店员总数的四分之三时,她给餐厅起了个一目了然的新名字——无声餐厅。

无声餐厅。上海市残联供图

  为了走进聋哑员工的世界,蒋春艳要求自己和普通员工都要学会手语。学会手语后,蒋春艳发现,她和他们的心更加靠近了,“有时候我想,他们都是聪明、善良、可爱的人,只是人生偏就缺失了这么一点点。上天关闭了他们的一扇门,他们却用尽全力,用双手编织了梦想。从这点上来说,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对我的人生也是激励。”

  同样“静悄悄”的,还有2020年底治愈全网的“熊爪咖啡”。当上海永康路一家没有门的咖啡店悄然走红网络后,不少人才知道,墙洞之后的咖啡师是聋哑人,这是一家为了帮助残疾人而开的咖啡店。

  熊爪、咖啡、残疾人的跨界组合,传递着无声的温暖与热情,也触动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弦。网友们直呼“这样的咖啡店太暖了”,甚至有网友专程从外地坐高铁来打卡,为公益助残出力。

熊爪咖啡“种子店”开业。上海市残联供图

  在多方的支持下,今年7月16日,全国首个熊爪咖啡“种子店”在上海浦东开业。同日,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就业帮助等帮扶的“超凡咖啡师实践基地”启动。该基地的揭牌,不仅集结了政府力量,更有上海国际咖啡认证中心等社会力量的支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论是无声餐厅、熊爪咖啡,还是由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老师家长们共同创办的梦工坊咖啡吧,都是探索残障群体更多职业可能性的重要尝试,是上海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

  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截至2021年底,上海就业年龄段内持证残疾人约14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诉求的持证残疾人实现了较充分就业。更有优秀创业代表全国自强模范柯水昌以技能“重启”人生,并帮助残疾人朋友实现自我就业,在岗位上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求学之路,勇敢逐梦

  “欢迎你来到上海海事大学,愿你秉承‘忠信笃敬’的校训,在海大放飞梦想,不负韶华。”2021年9月,上海海事大学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新同学赵淳愉。

赵淳愉入学。上海海事大学供图

  2021级本科新生赵淳愉为肢体一级残疾。针对他的特殊情况,上海海事大学提前与赵淳愉及其家长做好对接,为他专门安排了有独立卫浴的研究生寝室一楼,在楼梯、床边等容易磕碰处贴了防撞条,还为他送上写满祝福的明信片。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很担心开学以后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是辅导员和老师们来家访后,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赵淳愉母亲感激地说。开学后,信息工程学院还为赵淳愉安排志愿者小队,陪同他上课、吃饭等各项活动,从各方面提供帮助,助力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十年来,上海这座城市用暖暖的爱意,让残疾学生的梦想,在此生根、发芽、绽放……赵淳愉的故事,是上海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维护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上海各大高校纷纷向残疾人敞开了大门,如2021年,同济大学改造了个性化宿舍迎接无臂少年彭超;2022年,复旦大学迎来了首位盲人研究生朱苓君……

  十年来,上海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覆盖从学前到高中各学段的残疾人学生;研究开发残疾人学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全市建成18个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上海残疾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上海1500多名残疾人学生、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考入全国50多所全日制大学。

  扶残助残,氛围浓厚

  上海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历来有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活跃着众多自发的助残队伍和志愿者,如星星之火,愈发燎原。

  2020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当天,上海市助残服务平台“云助残”小程序上线。这个小程序可不一般,它就像残疾人随身携带的“生活百事通”,可以“无障碍”使用助盲出行、手语翻译等服务。

  当残疾人需求发出,小程序可以一键联系志愿者。这一平台吸引动员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助残服务,让上海全市残疾人在平等参与的氛围中共享小康发展成果。

  2021年12月3日,“云助残”入驻“随申办”平台,应用场景更为广阔。截至2022年9月,“云助残”小程序后台累计注册助残志愿者2292名,残疾人注册1885名,上线两年来,助盲出行和手语协助服务需求累计完成333件。

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启动手语课堂活动。上海宝山供图

  截至2021年底,上海持证听障残疾人有8万多名。为了让每一个社会群体不掉队,2020年,上海黄浦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试点增设了手语服务;2021年5月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开设了手语微课堂项目,至今已举办了100期,培训市民2000多名;2022年2月,上海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启动了手语课堂活动,为全体一年级学生上了第一次手语课。这节课顺利开启的背后,是来自上海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的助力。

问诊现场。上海市残联供图

  今年9月22日,是上海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运行十周年。十年来,医院共提供助聋服务429次,10921人次的聋人受益,2600人次助聋志愿者参与服务,志愿服务时长10400小时。让人动容的是,“助聋门诊”已形成燎原之势,在多家医院门诊复制推广,不仅传递了人文关爱,推动了文明实践,也为更多的听障人士带来了就医便利。

  如今,包括特教教师、手语翻译、手语志愿者,银行、医院、法院、公共交通等窗口服务单位在内,共有5000多名员工学习手语,竭力让手语在更多社会服务领域得到运用。

  今年5月,在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上海3个助残先进典型上榜,包括“全国最美志愿者”——上海规划院规划师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王森;全国最佳志愿者服务组织——上海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蒲公英志愿服务基地;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上海市“做你的眼睛”志愿服务项目。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立法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市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部牵一发动全身的法规。未来,在法治引领下,将进一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协同配合,促进高质量无障碍环境建设。

  如今,在上海,了解残疾人,尊重、爱护、帮助残疾人,已蔚然成风。在上海,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消除障碍,全社会都在广泛参与帮扶,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就业创业、平等参与社会,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相信,在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下,上海这座城市也会随着残疾人的真情融入而悄然升温。

(责编:叶宾得、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