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守护 精准干预
杭州临平筑起青少年阳光成长“护城河”

几个月前,杭州市临平区12355青少年服务台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来电者小丽在电话中表示,自己性格木讷,在学校也没有朋友,和人沟通容易脸红出汗,心理上的焦虑还导致她长期失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根据接线员提供的信息,我大致判断小丽患有社交恐惧症及焦虑症,后续针对她的情况制定了一对一的线下服务,通过定期上门走访,采用个体箱庭的形式对她进行每周一次50分钟的系列箱庭治疗。”负责小丽治疗的心理咨询师介绍。
每次治疗结束后,专家还布置“作业”鼓励小丽尝试小范围社交,并且提醒小丽的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的状况,主动带她多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帮助孩子打开心扉。
“最近感觉情绪一直很不错,晚上不那么容易失眠了,在学校也能和老师同学正常交流了。”在最近一次的电话回访中,小丽激动地向专家“报喜”,语气也重拾了几分活力与自信。
分类施策,精准干预,帮助像小丽这样面临心理危机的青少年渡过难关,正是临平区积极打造青少年阳光成长“护城河”的一大缩影。
近年来,临平率先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系列探索,坚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方协同工作,并推出了品牌家庭、星级家长、特色议程、精品课程、全员社团、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关键阻断、咨询热线、专职力量、社区伙伴、运动达人、数字守护等13项精准举措。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临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按照青少年“校外需求有人应,服务保障有人为”的要求,临平区为青少年打造了专门的心理热线平台,整合了“12355青少年服务台”在内的多个热线功能,并提供24小时专业咨询、转介、处置服务。
同时,临平还积极发动“五老”、青年企业家、青年志愿者、热心家长等各领域人士参与服务青少年,目前已成立村社少工委56家,吸纳各类专兼职青少年事务工作者168名,培育青少年服务类社会组织21家,孵化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30个。8月份以来,该区共开展入户宣传、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500余次。
如果说以热线平台为代表的精准施策,是直面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一场“及时雨”,那么未雨绸缪,从源头护航青少年成长则可以说是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打了一剂强有力的“预防针”。
“预防针”该怎么打?临平给出的答案是强化“数字守护”,以数字赋能的形式,为青少年织一张心理健康的“守护网”。
为开展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临平区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一批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幸福体验、生命教育、逆境教育、抗挫折教育为核心内容,开展“浸润式”“体验式”心理辅导。目前,已遴选推广出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微课10期,开展同伴互助、情景体验、校园巡游等心理辅导活动150场。
9月28日,临平区“阳光青少年成长守护”省级试点应用场景在“浙里办”APP率先上线。该应用由十余个模块组成,通过整合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学校、医院、家庭、社会、政府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在这里得到实践。
“阳光青少年成长守护”应用。临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家孩子上六年级后好像变了个性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身为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我们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问题处理没有经验,到底该怎样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最近,苦恼中的80后妈妈王女士通过应用的“家长求助”模块联系上了专研亲子关系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如。在专家细心的指导下,王女士长久以来的许多疑惑豁然开朗。
“原来和孩子交流还有这么多门道。”谈话间,王女士的语气由愧疚转而带上了几分庆幸,“多亏了刘老师的及时帮助,现在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缓和多了。”
除此之外,“阳光青少年成长守护”应用场景还提供活动趣玩、网游账号管理、基层保障、法律援助等一系列服务,并能根据实时跟踪监测实现引导帮扶。据了解,上线至今,平台的活跃用户已达3.5万人。
“护城河”要牢固,除了树立起从预防到帮扶的层层防线,还不能忘了身心健康“两不误”。
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提升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抗挫折能力,是临平倡导健康新风尚的另外一大抓手。为此,临平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每年选树出30名“运动达人”,还在杭州市首个试点聘用了退役军人担任体育课助教,通过“训练式”体育课程,锤炼青少年的坚毅品质。
多彩运动场地。临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亚运氛围日渐浓厚的当下,临平区还将不断完善亚运场馆、嵌入式体育场、校园运动场馆等多层次的运动场地保障体系。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适合青少年运动的各种球类运动场地812处、1133片(个),2022年还将新增嵌入式体育设施76处。其中,九乔绿道、望梅高架等多处单体面积超5000平方米,并设有儿童友好型专用场地。
后续,临平将持续聚焦突出问题,强化疏导干预,立足长远源头防范,致力长效长治,着力打造临平青少年成长友好型城区建设标志性成果。(周纪璇、厉硕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