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安徽:瞄准强农靶心 深耕科创沃土

张磊、韩震震
2023年03月17日09:1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系统自动汇总分析土壤湿度和气象信息,有些干燥,提示要在3月20日左右进行灌溉。另外,虫情病情监测系统发现了红蜘蛛等虫害,虽然数量不多,但也要着手准备病虫害防治。”3月10日,安徽亳州种粮大户焦魁轻点鼠标,电脑显示屏不断切换麦田画面,各种数据及时显现。通过智慧管理平台,这个“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的无人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种植面积如今已扩大到1000亩。

田地里,看得见的是摄像头、遥感器、监测系统、农用无人机械,看不见的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是安徽科技强农的生动缩影。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安徽是农业大省,2022年粮食总产达到820.0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第4位。同时,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科技创新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1年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安徽,农业与科技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时节,人民网记者走进春耕一线,带您一探安徽现代农业建设新图景。

拥抱数字时代,“互联网+”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给农田安上“智慧大脑”,种田从“靠经验”到“靠数据”,随着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投入应用,安徽的现代农业生产正在持续升级。

在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智慧温室内,大学生“新农人”检查作物生长状况。人民网  苗子健摄

在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智慧温室内,大学生“新农人”检查作物生长状况。人民网 苗子健摄

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推广应用,出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加快“数字皖农”建设若干措施》等重要政策文件,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依托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滁州天长市不断完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农村、农民等涉农数据资源,搭建大数据中心和涉农电子资源“一张图”,实现对基地内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源、种植资源、农机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信息的管理数据化。

在芜湖,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农艺、农机、农场经营等深度融合,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实现智慧农业赋能的水稻全程标准化种植。目前,这种模式与“芜湖大米”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已完成逾20万亩的技术服务覆盖。数字化技术赋能的“芜湖大米”,销售价格从3元/斤提高至6元/斤,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

有了规模经营,农业科技才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近年来,安徽不断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接近60%,同时还建成高标准农田超6000万亩,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种业振兴,农业“芯片”育出新希望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今年更是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足见其战略意义。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打造种业强省目标,全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以“组合拳”促进种业振兴。

3月2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位于安徽合肥的丰乐种业有6个主导品种成功入选。“目录将推广品种划分为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和特专型,引导推动品种更新换代,我们的‘两优5078’水稻品种就属于苗头型,在长江中下游种植,正常管理亩产可达700公斤,高产田都在800公斤以上。”丰乐种业水稻研究院副院长吴晓亮说。

丰乐种业科研人员正在田里检查水稻实验品种的生长情况。 丰乐种业供图

丰乐种业科研人员正在田里检查水稻试验品种的生长情况。丰乐种业供图

目前是水稻种子的销售旺季,在芜湖市南陵县,“南陵早2号”的供不应求,让育种专家程太平很振奋。

南陵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水稻持续稳产、高产研究,2021年,新稻种“南陵早2号”一经安徽省审定推广,便迅速引起省内及周边省份的关注。

每年7月中旬,短短十几天时间,长江流域双季稻种植区的农民都要冒着高温抢收、抢种,非常辛苦,新稻种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为特早熟品种,早稻收割、晚稻种植都可以提前或推迟10天左右,‘双抢’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而且还有中熟稻的产量。”程太平说,2022年,除了在安徽省内种植,“南陵早2号”还在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进行试种,效果很好,有的地方原本只能种植一季稻,如今也打算开展双季稻种植,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据统计,截至2022年,安徽共有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1家,居全国第二;全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前10强总数居全国第一;13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阵型,总数居全国第六。不但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还连续4年成为全国水稻种子出口第一大省。

万余科技特派员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气温回升,眼下是皖北小麦起身拔节的关键期,3月1日,科技特派员乔玉强来到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查看小麦长势,指导村民开展春季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拔节肥追施,夯实夏粮丰产丰收基础。

乔玉强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在他看来,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产量增加、成本降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机械,每亩粮食收益可以比周边农户高出30%,大家一看就心动。”2022年,在张槐村的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乔玉强推广种植作物所研发的新品种“皖垦麦22”获得大丰收,亩产超过800公斤,引起了很多种粮大户的关注。今年,该品种在沿淮地区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科技特派员乔玉强(右)在张槐村与种粮大户交流。受访者供图

科技特派员乔玉强(右)在张槐村与种粮大户交流。受访者供图

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像乔玉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目前安徽有一万多名。

近年来,安徽不断巩固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目前全省已选认17229名科技特派员,实现所有行政村“一对一”服务,培育市级标杆点16个、县级样板点104个、长期帮扶点1205个,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团143个、工作站115个、示范基地227个。

在“帮村扶户”的基础上,科技特派员们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与服务对象建立利益共同体,领办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实施乡村振兴科技项目81项,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农民家。

“以后的农业,应该是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坐在屋里就能把地种好。”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描述了他心中的未来种粮场景。已经70岁的他,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深切感知着安徽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全省粮食总产达820.0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徐淙祥心中的场景,正在逐渐化为现实。

(责编:孙鹏、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