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拥抱城市?阿来、格非、麦家他们这么说

一座城市与它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朱自清在浙江临海写下的《匆匆》,不仅描写了江南小城的独特风貌,也找到了属于他的艺术之路、哲学思想之路,他的“刹那主义”就是在临海提出的;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描绘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了他对人性善良和美好的向往……
作家们热议“城市与文化”。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可以说,城市文学就像一种标记,映射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和与众不同的“温度”。时值“朱自清文学周”,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也对“城市与文学”展开了讨论。
“城市的特色文学其实就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在作家阿来看来,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城市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他们所能记录的只能是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的,“所以说,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学事实上就是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
作家格非则就现代城市跟古代城市的区别作了分析。他说,在古代的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是互相交通的,品味、品级上并没有所谓的孰高孰低,相反,它的基本伦理全是由乡村伦理来统一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
位于浙江临海紫阳街的朱自清纪念馆。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今天我来到临海,看到了它的江南长城,这里山与河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既有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有军事、商业上的考虑,甚至有防洪上的考虑。”在格非看来,临海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且人与城市的关系也很亲切,这也就酿出了城市的“左手人文气息,右手烟火味道”的文化“味道”。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但也滋生出了一些对于外来者的排他性。
格非认为,大家在享受日新月异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抽出一点时间来重新思考,怎么能让人们心中对于中国传统城市的理念回归本源。
对作家麦家来说,当代大城市引力过度的问题已经显现。所有人都向往着大城市,都想在大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前途。“甚至如我们这些有些小名气的作家,也没有离开大城市的勇气。”麦家说,这其实是大家内心对现代性的一种偏狭隘的理解。
夜幕下的台州府城。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供图
“这种勇气的丧失,其实体现了我们内心缺乏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可能属于人的品质,也可能属于知识文化的品质。”麦家说,获取离开大城市的勇气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挣扎”的过程会留下来或是需要遗弃很多温暖的东西。
麦家认为,创作者至少需要在一个时段尝试获得这种勇气。如临海这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有很多,在这里生活会增加人的艺术创造力,也会给予创作者一定的从容和勇气去写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揭晓
- 人民网台州4月10日电 (记者郭扬)一年前,在朱自清先生来浙江临海任教100周年之际,临海市设立了以朱自清命名的综合性文学奖项——朱自清文学奖。 一年后,13位作家的作品从3789篇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既有业界大拿,也有千禧一辈的新苗。…
- 以文为媒 首届“朱自清文学周”在浙江启幕
- 人民网台州4月10日电 (记者郭扬)为纪念朱自清先生,首届“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暨“朱自清文学周”系列活动今天上午在浙江临海启幕。来自各地的文学大咖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沿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回溯他在临海留下的点点滴滴,同时围绕“朱自清先生文风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临海城市气质与朱自清文人气质的契合之处”等话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助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台州中学志山教学楼墙面上,赫然刻着文章《匆匆》的语句,这正是朱自清在该校(前身为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时留下的名篇。…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