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過棉、種過田、捕過魚……
溫州永嘉能人返鄉創業帶動村民一起富

溫州永嘉縣沙頭鎮石柱村,位於楠溪江畔,周邊群山環繞,農田眾多,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然而在十年前,這些田地大多無人問津。
要問這幾年石柱村的農業發展為何如此迅速,就不得不提村民王文善了。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從靠江吃江的漁民轉型成為如今靠天吃飯的農民,嘗試種植過桑葚、紫山藥、糯米山藥、黃桃、獼猴桃等經濟作物。從最初試種的幾畝田到如今的二十來畝田地,他勇於嘗試創新,不怕失敗,也為石柱村打開了一條農業發展之路。
現如今村裡人都稱他為“引路人”“帶頭人”。對王文善來說,放下了操持十幾年的漁網,后又將近十年的時間投入在土地上,不過是為了做好自己熱愛的每一件事,不留遺憾。在未來的漫漫歲月裡,他仍將義無反顧地投身農業這件事,做大做強做出特色。
養魚:一路波折
王文善出生於1970年,11歲由於生計原因就外出打工賺錢,曾在麗水、山西、北京、東北等地呆過,做過彈棉花、油漆工等。然而近18年的他鄉奔走,讓王文善越發地想念家鄉,於是在1999年那年,29歲的他背起行囊,毅然決定回鄉發展創業,希望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回鄉后的第一年,王文善並不著急創業,而是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探索上。那一年他將石柱村附近逛了個遍,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最終選擇了當時的新興產業——稻田養魚。
“我不喜歡拐彎抹角,想做就做,不做后悔一輩子。”這一想法成為王文善創業以來持久的動力。
為了快速掌握技術,王文善四處奔走學習稻田養魚相關技術,並與縣內各漁業專家保持密切聯系。“本來養得很好的,沒想到驗收的前天夜裡發了洪水,我養的魚全被沖走了。”在后來的兩年時間裡,他仍堅持做稻田養魚,但每年都逃不過天災,所付出的努力總是一夜間盡毀。
於是,王文善果斷作出決定,轉身投入漁業捕撈領域。“能養得好魚,就能撈得到好魚。”本著這樣的想法,王文善除了跟著楠溪江資深捕撈人學習以外,自己也每天都在琢磨怎麼捕大魚。從1999年開始,楠溪江漁業經營權被全流域承包,后又改為“九段”分包。2002年,王文善與村裡幾個人一起成功競得石柱段流域的捕撈權,他的漁船還辦理了漁業捕撈許可証,王文善一心扑在這段江和那塊漁網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那時候王文善的撈魚技術在我們整個永嘉都是出了名的,他捕的魚都是又大又好的。每次隻要他一出船捕魚,岸上就會站著好幾個人等著。”在一旁的村民王大爺說道。
隨著加強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的呼聲日益強烈,“養江”的理念在楠溪江畔悄然興起,楠溪江漁業逐漸從捕撈為主轉變為以增殖涵養為主,包括王文善在內的一眾包江人開始積極轉型。
種果:勇於嘗試
王文善從漁業轉型農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發展漁業捕撈的同時,王文善將更多的空余時間花在四處奔走上,觀察各地農業發展以及農作物種類,以此開闊自己的眼界。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溫州市各地區開辦的農業技術培訓,深入學習農業種植、澆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2014年,王文善徹底告別了漁民生活,“上岸”全身心投入農業領域。
“去海寧調研時,我看到那邊田裡一片的桑葚,各個顆粒飽滿碩大、油亮黝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心裡想著回來一定要把桑葚種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王文善說道。他后來種的桑葚收成好,完全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
“其實兩個地方的氣候、土地條件等都有所不同,當時我並沒有考慮太多,一心想著種桑葚。於是在海寧買了苗租了兩畝地就種下去了。沒想到第一年種下去第二年收成就很好,長出的桑葚一顆顆碩大黝黑而且甜度高。”這一次的桑葚試種讓王文善看到了桑葚在永嘉縣市場上的前景,於是第二年他又擴大至十幾畝地,全用來種桑葚。
“桑葚在我們這片地裡產量高且味道香甜。”王文善說道,他在桑葚領域的成功也帶動了石柱村村民們投身農業,種植桑葚。在種植期間,村民們遇到什麼問題總會第一時間找他。現在幾乎每家每戶的田裡都有桑葚的影子。
“當每個人都種同一樣作物時,我就開始思考村裡還能否種些別的農作物。”於是,王文善又開始四處調研,引進紫山藥、桃以及棗等經濟作物,但由於諸多原因,或是“胎死腹中”,或是不好售賣,大多都以失敗告終。
“失敗於我來說,不算什麼事。”終於,王文善找到了與石柱村這片土地相適宜的經濟作物——獼猴桃。為此,王文善傾注所有的心血,每天早上5點以及晚上6、7點都是他與這些農作物“相約見面”的時間,從未缺席。
此外,王文善追求綠色生態,獼猴桃不施農藥,施有機肥,這樣種出的獼猴桃雖個頭小一些但更香甜,今年畝產預計可達1800—2000斤,主要通過游客採摘及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銷售,深受顧客們的喜愛。
未來:農旅融合
如今的王文善,擁有著20多畝的農田用來種植農作物,取名為心言農場。隨著現代通訊逐漸發達,王文善在子女的幫助下開始網上銷售,不斷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現在基本上全國各地都有他家的顧客,其中不少是他的回頭客。
此外,在兩三年前他也與朋友王永富合伙開了一家農家樂,名為楠溪棲珺,作為其農場的衍生產業。
“雖然現在整個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未來我不會止步於此,產業化是我的最終目標。”王文善告訴記者,未來他將繼續秉持創新思維,不斷增加農產品種類,擴大銷售渠道,做好電商,並發展農家樂、民宿等。“這些都需要時間,要一步一步地去實現。”王文善笑著說道,眼神越發堅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