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金鑰匙”,打開阿拉致富門
寧波余姚四明山老區以多種模式推動紅綠資源轉化

在寧波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區蜿蜒的村道上,不時可見“發展紅色旅游,利用綠色資源,壯大特色農業”的標語。作為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當地推動紅綠資源有效轉化,帶領12萬鄉親同奔致富路。
近日,四明山鎮仰天湖一帶鳥鳴聲聲,花香陣陣,溪流潺潺。“悠然居”農家樂經營者肖柳丹端盤子、上菜,忙裡忙外。“周末,客人常常爆滿,最多的一天,一個中午‘翻’了12桌。”肖柳丹樂呵呵地說。
四明山鎮平均海拔700米,長年平均氣溫13℃,被稱為避暑勝地。該鎮借力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等紅色旅游資源的客流輻射,盤活老舊房屋、老廠房、老茶場等閑置資源,打造了40多家民宿、客棧。2021年,民宿戶均收入超20萬元。
“紅配綠”這把“金鑰匙”,如何打開致富門?
近年來,余姚制定出台《四明山紅色旅游實施規劃》《加快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區新時代共同富裕樣板區行動方案》等,做好頂層設計,錯位發展、抱團發展,以多種模式著力提升紅綠資源的轉化效率,如今,四明山區域所涉的8個鄉鎮(街道)正迅速行動、因地制宜,共奔致富路。
沿著滸溪線在余姚梁弄鎮橫坎頭村漫步,可以看到一帘瀑布掩映在青山之間,山間公路蜿蜒卻寬闊。在這裡,剛剛投用的“初心農庄”負責人柳雙林樂滋滋地說:“游客在這裡吃紅果,聽紅色故事,阿拉沉浸體驗項目火了。今年‘五一’客流同比增長了60%。”
“初心農庄”是梁弄鎮2021年引建的高端田園綜合體項目之一,發展紅色教育、拓展培訓、親子體驗等產業,拓展老區“紅綠”產業鏈。投運1年來,僅承接培訓、會議人員就達5萬多人次,淨收入超100萬元,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產業延長靠外引,也靠“內聯”。穿梁弄鎮而過的滸溪線上,橫坎頭村、汪巷村、甘宣村等散落在四明山腹地的“珍珠”串聯起一條“唐詩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線。“游玩的地方多了,留下來的游客也多了。”橫坎頭村相關負責人介紹,精品線路一推出就受到歡迎,現在連講解員都忙不過來了。
游客多了,農副產品在家門口就打開了銷路。“隨著游客增多,生意越來越好,年銷售額超過300萬元。”拾味坊大糕店店主黃薇告訴記者。如今在梁弄鎮,像他們這樣的大糕店有70余家,產業規模超過6000萬元。
“十四五”時期,四明山區域將力爭實現群眾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年增長10%左右,實現更高水平、更高標准、更高質量、更優體制機制的共同富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