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紹興柯橋:為一句臨終囑托,他堅持義診30年

林佳萍
2022年08月11日13:12 | 來源:紹興日報
小字號

紹興市柯橋區柯岩街道魯鎮社區鑒水人家小區門口的老年活動室,是85歲的陳月輝最新的“診室”——兩張小桌子拼成了就診台,桌上擺放著聽診器、血壓儀、病歷本等。

別看“診室”簡陋,但前來就診的病人卻絡繹不絕。說起陳醫生,附近幾個社區的居民都不陌生。

陳月輝1991年從醫院退休后,仍有不少病人從全國各地慕名來找他看病。於是,他把家裡的客廳當診室,還定下規矩:來者不拒,分文不取。30余年來,他接連在客廳、社區健康小屋、老年活動室設立“診室”,義務為居民坐診看病,雷打不動,成了鄰裡的免費“家庭醫生”。

近日,陳月輝被評為2022年度第二季度浙江好人、紹興好人。

陳月輝(右)正在義診。林佳萍攝

他在哪裡哪裡就是診室

為老人沈水芝測完血壓后,陳月輝又翻了翻病歷記錄本,說:“上兩周血壓都正常,但今天有些偏高啊,跟我說說,還有哪裡不舒服?”

陳月輝每周的周二、周四、周六都會在鑒水人家小區老年活動室裡,為社區的老年人義務看病。8月6日記者見到他時,他的周圍簇擁著一圈從附近社區趕來問診的居民。透過人群的縫隙,見到人群中央的白色大褂裡有一個瘦弱且有些佝僂的身影,一頭白發,鼻梁上架著一副厚厚的眼鏡。老人手中的病歷記錄本有幾百頁,裡面記錄著每一位病患的就診情況,字跡工整、描述仔細。

在此之前,社區的健康小屋、家裡的客廳,都曾是他義診的地方。他在哪裡,哪裡就是診室。

2014年9月,退休后的陳月輝住在柯岩街道高爾夫社區。當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要開一個健康小屋,希望能有一位退休醫生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陳月輝主動報名,從此每周三、周四上午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坐診。

“很多藥店都看中陳醫生的醫術,爭相請他去坐診,但他卻選擇到社區為居民義診。”當時高爾夫社區的負責人林玲對陳月輝敬佩有加。

每當坐診的日子到來,陳月輝總是早早地從所在的星月灣小區出發,坐上805路公交車,提前半小時趕到那個15平方米大的健康小屋。有時家裡有事,陳月輝也會早早安排好,每周兩次的義診這些年來他從來沒遲到過。有一次,幾個朋友表示要來看望陳月輝,剛好遇上他去社區義診的時間,他馬上和朋友說這個時間他沒空﹔兒子女兒要帶他去掃墓、看親戚,他都會主動調整這些事項的時間,堅持按照預約的義診時間去坐診。“社區健康小屋上面時間都寫清楚的,很多居民都知道,我不去就是說話不算數,我不是這樣的人。”陳月輝說。

2020年,陳月輝的住所搬到了鑒水人家小區,於是,小區門口的老年活動室成了他的第二個健康小屋。

父親臨終前的一句囑托

陳月輝出生於中醫世家,父親、爺爺都是醫生。他退休前先后在柯橋人民醫院和當時的管墅鄉衛生院工作,並擔任過管墅鄉衛生院院長,陳家的醫術在當地頗有名氣。

今年81歲的王桂枝是陳月輝的老鄰居,17歲便與陳家相識。在她的記憶中,總有各地趕來求診的病人,漸漸地,陳家的客廳變成了臨時診室。

陳月輝的父親臨終前曾囑咐他:“做好事、善事就是你最好的安身之本。”正是因為這句囑托,從鄉衛生院退休后,他決定在家裡辦個家庭門診,並不收取分文。

他將客廳騰了出來,擺上桌椅,裝上帘子,進門處還放了消毒液、口罩,以及為求診者准備的拖鞋。他有個習慣,每看完一個病人都會在本子上對病人病情進行詳細記錄,並在每一本記錄冊封面上編上序號。眼下,這些厚厚的記錄本已經放滿了客廳的櫃子。

雖然有幾十年的治病經驗,陳月輝平時卻十分謹慎,自信但不自負,如果他三次接診下來,病人仍然沒有明顯好轉,他會堅決要求病人轉診。

從最初居住的小平房,到如今居住的小區,陳月輝都將客廳變成了自己的診室,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病患。他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著,方便病患隨時聯系他。“黨員哪兒有退休的時候。”擁有60多年黨齡的陳月輝說。

幾年前,附近小區一位剛生完孩子的蘇女士因為面癱找到陳月輝。“一般要治療的話得用大量激素。”蘇女士很著急,“可我現在要喂奶,用激素對小寶寶不好。”為此,陳月輝基本一夜沒睡,拿出各種藥方,調配了好多回,終於開出了適合蘇女士的中藥方子。

為了方便與病患交流,年過八旬的陳月輝硬是學會了使用微信、QQ。“有些居民住得比較遠,過來不方便,我就讓他們把圖片發過來,然后我把藥方發給他們。”陳月輝說。

小區居民們的愛心接力

由於年歲的原因,最近幾年,陳月輝的聽力大不如前,很多時候得湊到耳邊才能聽得清。於是,同住鑒水人家小區的81歲但身體健朗的王桂枝、69歲的汪藕彩、66歲的王堯燦主動當起了助手。陳月輝坐診的時候,他們就輪流陪在邊上。

兩年前,陳月輝扭傷了腰,躺在床上起不來,這可急壞了鄰居們。大伙兒輪流給他送飯,希望他能一直健健康康的。

老年活動室是小區居民自發籌資建設的,老黨員王堯燦是發起人。“小區有600余戶居民,其中七成以上常住人口都是老年人。籌建老年活動室,是希望老人們能有個聊天、聚會的去處。”王堯燦說,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陳醫生年紀大了,外出坐診不方便,但若是一直在家中給大伙兒看病,一是不安全,二是確實影響了陳醫生的休息。“有了這個老年活動室,陳醫生就可以在家門口定期坐診,一舉多得。”他說。

小區居民們紛紛出錢出力,經過街道、社區審批后,最終,小區門口的4間閑置房布置成了老年活動室,陳醫生也有了新的“診室”。

在陳月輝的感召下,鑒水小區的退休老人們還組建起了一支志願者隊伍,發揮余熱,為社區建設出力,如義務水電工俞明祥,志願者王堯燦、王雪娟、王桂枝、唐維新等。

“我們要接過陳醫生的愛心接力棒!”王堯燦說。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