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賡續千年府城的歷史榮光

台州臨海:“文化先行”擦亮歷史名城底色

盧靖愉
2022年10月08日09:02 | 來源:台州日報
小字號

千載州府神韻,台學文脈流徽。回望千年,一部臨海史幾近台州史,特別是在宋代,臨海作為王畿輔郡,一躍發展成為社會安定的“浙左股肱”、教育發達的“富教名區”、學術崛起的“東南鄒魯”。

賡續千年府城的歷史榮光,成了百萬臨海人的時代使命和美好願景。

2022年7月,台州臨海首次以市委的名義召開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文化先行戰略,著力打造府城宋韻文化高地、桃渚古城抗倭文化高地和戶外運動文化高地,將臨海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標杆、文化潤富先行市、文明實踐示范窗口、文化融合創新城市。

以文塑韻,傳承府城記憶

“現在的紫陽街區,就是宋代台州的CBD,宋仁宗時期打破了坊市限制,實現了居民區和交易區融合,現在紫陽街上仍保留著這種前鋪后宅的特色。”日前,一場題為《宋時有月照台州》的宋韻文化歷史講座在城牆邊的再望書店開講,主講人何薇薇娓娓講述宋代文化浸潤下的台州模樣。

提起宋韻,台州府城是浙江省內保存完好,能體現宋代州城肌理、文化脈絡和生活氣息的古城,即使在當代臨海人的生活中,也能感受一二,這裡不僅留存了宋風宋韻的城牆、街巷、園林,就連方言也是從南宋時期演變而來的。

臨海提出建設“歷史名城、制造強市、共富高地”,高度重視文化工作,不僅系統謀劃建設府城記憶工程、道宗溯源工程等歷史名城十大標志性成果,還將重點打造府城宋韻文化、桃渚古城抗倭文化、戶外運動文化三大標識。

前不久,當地舉辦了一場台州府城宋韻文化藝術特展,為重現宋韻生活美學寫下了生動注腳。通過展陳宋人文房的書畫文物、雅草盆景、日常器物,再現宋時雅致寧靜的文化、藝術和生活。

“宋韻指宋代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氣質,其外延又拓展為從宋代傳承至今的文學、思想、藝術、禮俗、民情等貼近民眾生活、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臨海市文廣旅體局局長王榮杰說,臨海將圍繞“宋韻臨海”這一主線,打造最具辨識度的府城宋韻文化。

以文興城,推進產業融合

從跨年晚會實力“出圈”,到舉辦首屆“朱自清文學獎”吸引全球華文作家關注,再到第28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雲集眾多攝影大家,2022年,臨海頻頻走進全國公眾的視野,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升。

作為文化大市,“文化”二字深深鐫刻在臨海人的基因圖譜裡。如何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產業硬實力?臨海積極在文旅和文創產業中尋找解題“密鑰”。

文旅產業是最能集聚人氣、帶動消費的“流量池”。2021年,該市累計接待游客473.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7.84億元。出爐的“2022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臨海位居第13位。

臨海著力打響“古城下生活”品牌,計劃通過3至5年,實現有效游客數翻番、旅游收入翻番。同時,圍繞“戚家軍”元素,推進建設抗倭文博館、抗倭文化旅游演藝館、戚繼光紀念館等,讓古城成為抗倭文化集中展示地﹔在山海資源中植入運動元素,繼續辦優柴古唐斯越野賽、滑翔傘國際邀請賽等精品賽事,加快建設括蒼雲徑、東磯列島海島運動公園等品牌項目,構建“海水陸空”四位一體的戶外運動發展格局。

文創產業方面,臨海的休閑用品、古建產業等特色優勢明顯,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文化相關企業有1557家。該市將通過強化文化創意支撐,促進文化產品服務增值和文娛消費體驗升級,還將探索成立文化產業基金,引導優質文化項目落地臨海。

以文惠民,實現文化潤富

“到社區圖書室不到5分鐘,到體育館和博物館隻要10分鐘。”家住臨海湖景國際小區的胡女士算起了平時參加文體活動的“時間賬”。

隨著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在臨海遍地開花,優質文化服務直通市民家門口。各鄉鎮因地制宜,打造“小鎮文化樣板”。臨海尤溪鎮在原新華書店舊址建起了老街三尋圖書館,與鄉村博物館連點成線,打造成了留住鄉村記憶的“文化紐帶”﹔臨海匯溪鎮先后建成古建文化廣場、古建博物館,開發了“溪小匠”研學課程,將古建文化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2022年5月,臨海文化中心的設計方案公布,意味著該市的文化地標將再添新成員。截至目前,該市已建有國家一級圖書館1家,自助圖書分館14家,各類博物館19家,非遺主題展示館25家,且全市行政村(社區)均已建成農家書屋或圖書室。

此外,臨海還注重打破群眾文化活動與年輕人之間的次元壁壘,大力培育扶持概念書店、文創中心等新業態,積極策劃舉辦話劇、音樂節、藝術展、脫口秀等活動。6月,臨海“年輕態”群眾文化活動入選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台州唯一。

在數字文化建設上,成果也日漸顯現。“台州府城數字化文旅融合場景體驗”已入選省級數字化改革試點項目,台州府城宋韻詩路文化體驗館於上月底正式開館,“浙裡有戲”改革項目也已上架運行。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