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以“綠”為媒 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樂章

“明珠”西湖是杭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樣本。近年來,杭州西湖景區堅持生態優先,立足研究、治理、保護、宣教“四篇文章”,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為城市發展和治理注入綠色能量。
扎根科學研究,探索生態奧秘
“首次魚類多樣性本底調查可以幫助我們更精准地掌握西湖裡的魚類結構狀況。根據調查結果,后期我們將更多地投放黃顙魚、鱸魚、翹嘴鲌等肉食性魚苗,以進一步優化西湖生態群落。”西湖科研工作者楊俊興奮地介紹。
近年來,西湖景區大力推進生態基礎性研究,積極開展“近二十年西湖水環境變化分析及綜合治理效果評估”等,全年不間斷開展全流域35個觀測點位、25個項目的跟蹤監測,通過對水文、水質、形態、生物、社會服務、河湖管理等維度指標的綜合評估。
三潭印月石塔與鸕鹚。江志清攝
與此同時,“西湖魚類群落結構特征及對西湖水生態系統的影響分析研究”“西湖微型浮游生物群落時空異質性及其影響因素”“西湖不同湖區營養鹽特征及富營養化現狀研究”“西湖沉水植物恢復的生態效應”等專項研究也正在不斷為科學保護西湖提供新的助力。
開展生態修復,打造“水下森林”
苦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和菹草等繁茂成片、欣榮搖曳,其間螺蚌寄生、魚蝦穿游……這片西湖“水下森林”面積達到31.7萬平方米,它們是西湖管理人員辛苦栽種出來的“治水利器”。
“運用工程化手段,將各種動、植物和微生物優化組合,通過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它們在大自然的規律下演化,恢復健康天然的生態系統,這就是西湖生態修復的‘秘訣’。”在西湖種植水草十多年的孫堅解釋道。為減少生態影響,西湖景區還專門摸索出了一套不進行干塘、不降低水位、不設置圍欄的水草種植工藝。
西湖水底生態。西湖景區供圖
“水下森林”不僅能固化西湖底部的淤泥,還可以吸收水中的營養元素,提高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目前,西湖水域平均透明度達到85厘米,部分水域甚至能達到200厘米,各種表征水質優良的軟體動物數量也明顯增加。
加強保護發展,呵護生態家園
春來魚啄桃花,夏至蟬鳴楊柳,秋起鴛鴦戲水,冬歸候鳥群飛。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鳥類飛抵西湖,白鷺、夜鷺、黑水雞、小䴙䴘、斑嘴鴨等在其間自由嬉戲。
捕食中的西湖水鳥。王曉波攝
“隻要有空,我基本每天都會來巡察西湖。這幾年,湖濱公園和孤山水域的鴛鴦多了好多,柳浪聞鶯內塘裡也有,都是來西湖越冬后就不願意離開。去年,‘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第一次在西湖出現,最近我又發現了骨頂雞帶著雛鳥覓食的場景。好消息真是一個接一個!”日前,長期擔任西湖“民間湖長”的鄭凌高興地說。
如今,借助智慧化巡湖手段,以西湖湖長制為主體、社會督導員作為補充,西湖景區“全方位、全鏈條”長效管理模式正在不斷地完善。
聚焦宣傳教育,傳播生態文化
依托豐富、生動的生態資源,西湖景區開展了寓教於樂的沉浸式自然教育,推出了“解鎖西湖水密碼”“顯微鏡下的西湖水世界”“探秘魔法水工廠”“認識西湖鳥類”等生態研學課程。
同時,西湖“水滴課堂”走進校園,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輻射更廣,成為浙江生態環境宣傳的優秀品牌。
“顯微鏡下的西湖水世界”科普課堂走入社區。西湖景區供圖
以《冬天第一隻冬候鳥——鸕鹚》為代表的“靈動西湖”系列宣傳、將生態與慈善結合的西湖愛心蓮蓬、以西湖龍井為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呈現“大美杭州”獨特魅力的西湖“水下森林”視頻……杭州西湖景區將久久為功,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繪就“萬物和合”的美麗畫卷。(西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