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守护者--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39)

青山守护者

赵倩

2013年06月17日09:14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护林员王时金在给树木换防虫药。
护林员王时金在给树木换防虫药。

体验职业:护林员

体验地点:梅家坞、贵人峰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白乐天这首《答客问杭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自古,杭州城外的莽莽青山便与窈窕西子齐名。时至今日,随着一条条山间游步道的建成,登山这种健身休闲运动,更是深受杭州市民和游客们喜欢。

很多喜欢登山的朋友经常在杭城山间小道遇到过这样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身着迷彩服,背着双肩包,天天都来爬山。他们的打扮像“驴友”,可他们的一些举动却很怪异:人家喜欢拿相机拍山、拍水、拍风光,他们却喜欢用相机拍树;人家背包里装的是矿泉水,他们包里装的是药瓶;人家把垃圾带上山,他们把垃圾带下山……说到这,可能大家已经猜出来了,对,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护林员。

可能你会说,护林护林,不就是保护树木嘛,没啥新奇的。其实,护林员这个职业,并不像大家想的这么简单。

不信?跟着记者去看看!

最爱下雨天

早上九点,在梅家坞十里琅珰的入口,身着迷彩、背着双肩包的护林员王时金已等候我多时。这次护林员的职业体验,就跟着王师傅开始。

王师傅一边领着我开始登山,一边向我介绍:“你看我的这个打扮,就是护林员的‘职业装’,我们这个工作说简单,也简单,每天在山里巡逻,防范于未然。说复杂,也复杂,大到防火、防盗伐,小到清洁垃圾、赶野兽,只要是发生在山里的事,我们都得管。”

王师傅登山如履平地,很是轻松,我没爬几分钟就已是气喘吁吁。看我狼狈的模样,王师傅主动放慢了脚步,继续向我聊起他的工作。

“每天都要这样在山里走几个小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防火。”

正说着,有两个人从山上下来,他们主动跟王师傅打起了招呼,王师傅也笑着回应。与他们简单道别后,转头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附近村里的,遇到火情他们会第一时间通知我。山林太大,靠我两条腿可跑不过来。”

提到防火,做了13年护林员的王师傅可谓经验丰富,为了防火,他和同事们想了不少办法。“我们这片山里有不少墓地,村民上坟时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火险,每到逢年过节上坟的日子,我们都会在墓地放很多铁桶供他们用,还倡导‘鲜花换香烛’的活动,效果还不错。”

虽然处处小心,王师傅还是遇到过两次人为的火情——一次是烟蒂引起的,还有一次是因为村民摆满月酒放鞭炮造成的。幸亏都发现及时,没有酿成灾难,但是王师傅仍心有余悸。

山林火灾的起因还有一项人力无法完全控制的——枯树叶和雷击等引发的自燃。“2003年在方西山就发生过一次。刚下班就接到电话,说是雷击起火了,我赶紧打车到现场,看到那个火势都吓瘫了,那可是下山火呀,烧起来后果无法想象!但是没办法,必须赶紧救火。大家奋不顾身抡着灭火拖把往前顶住,还用了灭火弹等工具才把火扑灭了。”

提到那次雷击着火王师傅还是心慌慌的,一路上不停的说这个工作就是“靠天吃饭”。“如果火势特别大,就可能得等雨浇灭。所以别人看着下雨发愁,我们看着下雨就开心,下大雨了我们就能休息,要是连着晴三天,火险就四级啦!一共才五级呀!我印象中最多一次连着晴了得有20天,那时候根本分不清警车和消防车的声音有啥差别。有时候睡着了听见警笛声我就会从床上蹦起来,不光是我,整个管理处的心都吊到嗓子眼儿啦。”

“老天爷还算照顾你们,近些年这里没听说发生过大火嘛。”我和王师傅打趣道。

“福兮祸所伏”,这其实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没想到,王师傅给了我这样一个回答。

王师傅说,管理处只有15名护林员,大部分人根本没有见过大火,真要遇到火情,难保不会出问题。为了提高实际灭火能力,大家每年都要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也会有一些演习。甚至每年七八月份森林消防演习中还会择时放一把火考验大家,但管理处只有一个名额,且一直以指挥员为主,所以大家普遍缺少实战经验。

好在护林员并不是救火的中坚力量,一旦遇到火灾,专业的救援队和联防队会去灭火。护林员要肩负的是上报火险地点、控制火情、维持现场秩序以及火势扑灭后留守勘察的工作。

“预防为主嘛!所以我们喜欢下雨天呀!”王师傅冲我眨眨眼,一边俯身捡起路边的垃圾,一边给树换防虫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半山腰。

巧计护山林

在半山腰,我们发现一棵已经倾斜到路上的树,王师傅快步上前,绕着树看了一圈,又蹲下来仔细看了看树根,抬头对我说:“回去要赶紧上报处理,这棵树已经快死了,哪天砸到人后果就严重了。”

除了要处理这些自然死亡的树以外,还要防止人为造成树的死亡。

杭州山区的农民多以种茶为生,这些年,茶叶的价格疯涨,但茶园都是分户的,范围早就划定好了。要扩茶园,只有伐木,可国家有规定,禁止盗砍盗伐树木,这些老百姓也都知道。可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村民就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偷偷的从树根部刨开一层土,然后用斧子把树根环切掉一块,再用土埋起来,从外观看,这树和普通的树还是一模一样,可输送营养的组织被破坏了,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树就“自然死亡”了,村民知道自然死亡的树不会补种,顺理成章的扩大了自己的茶园面积。

治理这一行为,管理处多管齐下,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给茶园周围的树木刷红漆做标记,一旦发现茶树超出标记范围,就立刻扒掉;还有些地方用界碑作为茶园和国有林地的分界线;而严重的地方甚至铺上了铁丝网,还有就是利用卫星拍照来“取证”。

这些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因与经济利益挂钩,又找不到适用的处罚性法规,所以“捉迷藏争地”的事还是时有发生。近三个月王师傅他们就扒掉了五亩茶树,但茶农一直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茶树也是树,也是一片绿色!”提到这个,王师傅说他们都觉得很无奈。

除了这些自然死亡的树木,护林员们更关心珍稀树种和古树的保护。他们会对这些树木立牌、建档、管护,日常巡逻时也特别看护。“五云山顶的千年银杏前段时间就遇上了点儿小麻烦呢。”给那棵将死之树拍照存档后我们边走边聊。

原来有护林员发现五云山那棵被管理处用护栏保护起来的银杏树周围多出了一圈蔬菜。这样的事会不时发生,一般都是附近村民趁护林员不在时种的,当护林员找到他们要求清理时,村民往往都会觉得特别委屈:“圈那么大地方多浪费呀,我们这是充分利用资源!”

为了减少后期清理的麻烦,护林员们就要勤巡逻、早发现,为此也经常和附近的村民斗智斗勇。

“你看旁边这种竹子,冬天的时候我还要负责扫雪,不然很容易就压弯啦。等到长竹笋的时候,还得留意有人破坏呢。”王师傅指着旁边一处竹林告诉记者。

“会有人偷砍吗?”

“林区的树已经没有人偷砍了,就是村民仍有偷砍房前屋后毛竹晾衣服的习惯,世世代代都这样,他们认为砍几根毛竹晾衣服再自然不过了。完全是跟我们打游击,砍根毛竹才几分钟呀,管理起来太难了。”

所以,要看好这些树,得费不少口舌,动不少脑筋呢。

一边说着,我们已走到了山顶的瞭望台,一抬头就看到王师傅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已被虫子叮红了几个包。“是吗?没感觉呀,哈哈,你脸上也有。”我们两对视着笑了起来。

下山时王师傅拎着塞满烟蒂等垃圾的垃圾袋带我走了一条叫小坞岗的野路,我们到山脚下时已经下午一点多了。

山中活地图

第二天记者跟瞭望岗的祖顺伟大叔体验,在贵人峰山脚下我远远就见到了胸前挂着望远镜的他。见面后,他告诉记者,要有心理准备,今天要带记者走的是条野路。

这条路果然不好走,一路都是枯枝落叶,脚踩上去都有些发软,有些地方都站不住两只脚。记者本来有点恐高,尤其走在一段既陡又窄的路上还挺害怕的。但想到祖大叔都53岁了还能健步如飞,还是硬着头皮追赶上去了。

由于一路都在喘着粗气,祖大叔也就没和我多说话。直到我们爬上了瞭望台。

这个瞭望台,其实就是个亭子,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贵人阁。亭子里已经坐着一对爬山的恋人,显然他们已经歇了好一会儿了,看到祖大叔的装束,马上走了过来,原来,他们也是找的野路上来的,到山顶体力也消耗很大,想找一条下山的近路。祖大叔耐心的指着方位,叮嘱他们顺着游步道走下山。

祖大叔送走他们,过来和我聊了起来:近些年,来山里爬山旅游的“驴友”越来越多,都是好奇,想探险,不走寻常路。因此,常常会有迷路,出事故的情况,所以,现在护林员还新增了一个工作,就是劝阻、寻找、帮助这些探险的游客。真要有不听劝的,我们也没太多法子,只有报告指挥中心,请他们密切注意,再一个就是把应急联系方法告诉这些游客,以防万一。

“那您的活动范围有多大,没事能在附近逛逛吗?”

祖大叔举着手里的一个对讲机向记者摇了摇,说:“有它呢,管理处靠它随时对我的行动定位,我的活动范围只有贵人阁一圈。要时刻监控,一旦发现有情况,就要赶紧判断方位上报。现在火情、险情都要靠人工发现,必须随时提高警惕。”祖大叔一边跟记者解释一边习惯性的拿出望远镜四处观察。

如今西湖文化遗产地的每位护林员都配备能覆盖景区90%以上面积的GPS定位系统对讲机,大家对盲点也基本清楚。“对讲机在山林的信号比手机好,平时用来签到、联络,要是万一下班后还有谁一直呆在某个地方并且联系不上的话,我们就要按对讲机显示的位置来找他啦。”祖大叔颇为得意的向记者展示这个高科技装备。

聊着聊着,记者突然想起了昨天听王师傅说他当年在天竺山偶遇野猪的事。王师傅告诉记者,那次他正在巡山,老远就听到有野猪在叫,听声音大概有个七八只,但是当时附近没有任何人,他都有点儿吓懵了。还好很快冷静下来,等到野猪走远后才敢继续往前走,不然,惊扰了野猪群后果不堪设想。

祖大叔听我讲到这件事儿时,本来轻松的表情就显得有些严肃起来,他对我说:“山上近几年凶猛野生动物比较罕见,但偶尔还会遇到野猪夹。我们有时候难免要到深一点的地方,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喜欢探险的游客,如果被野猪夹夹到后果会很严重。”

护林员还要应对处理很多意外的情况,比如,游客突发疾病。

今年3月份有位老太太和朋友爬山时就突发了心脏病,他们拨打110求助,但警察无法确定他们的位置,最后还要靠护林员帮忙才找到老太太。多亏当时接到任务的护林员熟悉地形,有经验,能从他们模糊的描述中准确的判断了位置,及时找到了这位老太太,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钱江管理处处理了不少这样的事情,游客在迷路或者遇险时可能会拨打110或者120。但不管往哪里打,都会转到我们这里,要求我们确定位置,引导上山救援的。山上情况太复杂了,只有分片儿的护林员才能知道他们说的是哪。我们不光负责引路,有时候还得负责抬担架之类的呢。”讲到帮助游客脱离危险的事,祖大叔顿时精神奕奕。

“当护林员,经验也相当重要,要熟悉地形,没个几年在山里行走的时间,根本熟悉不了。咱们这个活儿,又比较枯燥,年轻人很难沉得下心来干下去。我从小就在这里生活,喜欢山,可是说实话,我们的工作也不是很方便,就拿吃饭来说,我们都是拎着饭盒早上就带上山,蹲在瞭望亭吃,水也只能带上去。天要冷了,瞭望亭上的风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今年都五十多了,再干个几年就要退休咯。不过,就算退了休,这山里的事,我还是会管,有感情哪!”祖大叔两手叉腰,望着莽莽群山,动情地说。

记者手记:科技护林有看头

这两天的体验,记者对护林员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现在的护林工作流程看,依然是以人防为主,也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管理处的领导也向记者坦言,护林工作仍然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老的护林员一旦退休,年轻人的经验和他们相比,差了一大截。而且,靠人力发现、处理问题的效率也有限。

所以,近些年,杭州不少山林也纷纷开始增添了很多科技装备来补足人力的缺陷。比如,有些山林就安装了红外监控设施,预先设定一定温度,当某个区域达到设定的警戒温度,就会自动报警。这种设备,比人工更精确,还能全天候工作。

如果祖大叔他们这里也能装上这种设备,粗略算算,只需2个人就能做到全天候监控全部巡逻区域。这种设备代替了固定巡逻点,省下的3、4个瞭望岗护林员,就可以多去山里熟悉熟悉地形,机动处理突发事件,工作效能也将会大大提高。

为了子孙,保护好这山、这树,花点钱增添设备,值!

林区有很多地方都堆满了枯树叶,深的地方可达4、50厘米,非常易燃,大大增加了防火难度。
林区有很多地方都堆满了枯树叶,深的地方可达4、50厘米,非常易燃,大大增加了防火难度。
查看林区是否有地方冒烟儿是祖顺伟每天的工作。
查看林区是否有地方冒烟儿是祖顺伟每天的工作。
(责编:冯益华、戴谦)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