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台州临海:传统婚俗焕新生

——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府城迎亲婚俗”剪影

李明锦
2021年11月25日08:19 | 来源:台州日报
小字号

  “大红花轿八人抬,一朵芙蓉今日开。左脚踩轿生贵子,右脚踩轿财运来。起轿喽……”吆喝着毛家班花轿迎亲经典桥段,喜庆的唢呐声响彻街头巷尾,迎亲的花轿队伍又一次热热闹闹地出发了……

  一身红色唐装的新郎骑白马开道,凤冠霞帔的新娘坐轿娇羞含笑,媒婆扭着秧歌引来笑声阵阵。

  几天前,台州三门花桥的这场复古的迎嫁娶队伍吸睛无数,刷爆了朋友圈。

  花轿班已传承五代

  走在花轿旁的媒婆,穿着喜庆红褂子,嘴角右上方点着大黑痣,高高挽起发髻,扭着并不柔软的腰肢,扮演者正是毛家班花轿第五代班主毛武顺。

  近年来,新郎高头大马、新娘凤冠霞帔的中式婚礼日渐被年轻人青睐。2014年,毛武顺返回台州临海市小芝镇,将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花轿班重振旗鼓,成立18人为主的“毛家班花轿”。这支花轿班已经延续130年,传承五代。如今,平均年龄近60岁的村民,跟着这位年轻班主,重拾百年前的祖辈记忆,续写着花轿班的甜蜜事业。

  “据老辈所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花轿班最为繁荣的时期,在小芝一带名气很大,生意很好。”毛武顺说,后来由于提倡新法,婚礼简化,轿业生意逐渐清淡,“业务也少得可怜,甚至无人问津。”

  2010年,26岁的毛武顺从姑爷爷郑先春手中接过了班主重担。

  为重振花轿班,毛武顺从镇上一位老木匠那里买了一顶制作于50年前的花轿。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又陆续买了3顶花轿,还购入迎亲中所需的各种器物——大到各种旗、牌、伞、扇,小到每个人的衣服帽子鞋子。

  “热闹喜气的中式婚礼,耗费的精力其实很大。”

  毛武顺介绍,标准的迎亲队伍为22人配置:通常由4人舞狮,再由2人鸣锣开道。锣声一响,队伍出发。开道锣之后就是开道旗,一般都由2人举。紧接着的是迎亲牌和喜牌,红色长方形的牌子上写着“迎亲”和“喜”字,一般是新郎家安排人负责举牌。迎亲牌之后就是灯笼了,根据新人的要求,2人与6人组的都有,一般都是伴娘提着。紧随其后的新郎官,则坐马上。

  新郎之后是乐队,一般的唢呐乐队大约有8人,4人吹唢呐,另外的4人负责锣、鼓等传统乐器。

  “乐队之后,是花轿,由4到8名轿夫扛着,喜娘或是媒婆跟在一旁,并有2人抬着黄罗伞、黄罗扇尾随。”毛武顺说,传统的迎亲环节十分繁琐,他已经做了适当的简化,但旗、牌、伞、扇这些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场婚礼下来,一般价位在一万五千元左右,如果要全套配齐,要两万元左右。”

  为传统婚俗文化复兴出力

  在当今的婚礼市场上,西式婚礼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但依然有不少人对中式传统婚礼情有独钟。

  花轿班这么多年经营下来,毛武顺印象最深刻的,自是2015年2月18日的那场婚礼。

  没错,这场婚礼的新郎叫毛武顺,新娘叫郑晓晓。两人都是小芝人,两家相距3公里。

  “我们2014年4月5日认识,2015年2月2日领证。”毛武顺说,妻子曾提出办英式马车婚礼,年底拍婚纱照时,除了西式的婚纱也拍了中式的礼服,“晓晓觉得中式更适合,就改主意换成了中式。”

  ……

  在毛武顺眼里,2014年,电视剧《红高粱》开播,男主人公余占鳌的轿班和“颠轿”一度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引发了市民对于中式婚礼的关注。

  “也许是受电视剧的影响,我们的订单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增加了。”毛武顺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总在为接不到订单发愁,如今每天都能接到准新人的电话咨询,“轿班迎亲环节,是许多婚庆公司做不了的,遇到新人想要做中式婚礼,婚庆公司一般会直接介绍给我们。”

  “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会有十多场,最多一天4场。”毛武顺告诉记者,现在毛家班的迎亲队伍走遍台州各地,还曾走出台州,到过温州、杭州、金华,最远去了江苏南京。

  订单的增加,业务的拓展,为毛武顺的队伍增加了许多人气。目前从业人员有100多人,基本是临时雇佣的,“我一般会请村里有经验的人来加入,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毛遂自荐。”毛武顺说,能够为传统婚俗文化复兴出一份力,他深感自豪。

  眼下,作为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府城迎亲婚俗”的传承人之一,毛武顺不仅让花轿抬到了百姓身边,更是让毛家班的触角伸向了高校,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传统婚俗文化。

 

  在台州学院椒江校区,小金同学头戴凤冠、身穿霞帔,体验了一回“新娘”,越发感觉传统婚俗文化的魅力无可比拟,她说,将来自己的婚礼也要这么操办。

(责编:叶宾得、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