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宋韵新风款款来

让宋韵文化走近身边、走进生活、映照现实

季方
2021年12月10日08:19 |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小字号

  10月29日晚,杭州钱江新城城市阳台上灯光璀璨,美丽醉人的“宋韵”歌舞、琳琅满目的非遗集市、活力四射的街头快闪共同拉开了2021宋韵文化节的大幕。

  浙江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上有着“启明星”的特殊地位,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助力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已连续举办五届的南宋文化节从2021年起升格为宋韵文化节,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市政府、绍兴市委市政府主办。首届宋韵文化节围绕“挖掘、传承、演绎、体验”,推出宋代琴棋书画、焚香茶道、篆刻博雅等文化体验,开启一段古典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相映衬的“宋韵奇妙游”,让宋韵文化走近身边、走进生活、映照现实。

  宋韵最杭州

  开幕式当晚,以“宋韵最杭州”为主题的晚会吸引了不少市民群众。歌舞《钱塘自古繁华》、越剧《陆游与唐婉》选段、朗诵《水调歌头》等节目,将国风表演与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相结合,在宋词和中国古琴曲的串联下,呈现出一场视觉的盛宴。不少市民感叹:“这场晚会将宋代开放自由的贸易、繁华兴隆的市井、百家争鸣的文坛、风雅极致的艺术、爱国主义的豪情都展现了出来,让我们感觉到盛世钱塘的繁荣昌盛和美好未来。”

  当晚,“宋风物语”非遗(文创)大观园、“宋之韵”主题灯光秀、“遇见南宋”沉浸式街头快闪等活动,上演了一场古今交融、国风浓郁的文化盛典。其中,“宋风物语”非遗(文创)大观园邀请了杭州和绍兴的诸多非遗传承人参与,包括6个国家级、省级非遗展位,30家杭州非遗展位,20家文创展位,6个非遗手作以及18家绍兴展位,共80个展位。

  在杭扇五柳文人扇的展位前,非遗传承人游晓婷向游客介绍她新设计的宋画团扇:“团扇在宋代生活中非常流行,我们将这些宋画手工绘制在扇面上,或以宋画风格创作潮涌钱塘等现代化主题扇面,再用宋锦包边,经过几十道工序制成,以表现杭州人自古以来的开拓进取精神。”非遗集市中,油纸伞制作技艺、古法艾灸、蛋雕技艺、火柴制作技艺等展位都吸引了众多游人。活动期间,每天都上演两场非遗演艺类项目表演,让宋韵文化可观、可感、可参与、可分享。

  开幕式上,“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正式揭牌。本届宋韵文化节以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钱江新城、绍兴市越城区陆游故里等地为主要展示空间,开展全方位、多视角、多样化的宋韵文化主题活动。开幕式后,首届“悦读宋韵节”、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全国巡展(浙大站、绍兴站)、宋韵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陆游诗歌会、宋韵杭式生活季、两宋研讨会、“宋韵最杭州”系列活动和绍兴古城“宋韵寻踪”系列活动等相继开展,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宋韵文化的无穷魅力。

  发布全国首张宋韵书单

  阅读是了解宋韵的重要方式之一。10月30日举办的“悦读宋韵节”发布了全国首张宋韵书单,首批入选的15本图书“包罗万象”:如果你想对宋代进行系统的了解,可以从《宋朝简史》《两宋王朝史》开始;如果你想一睹中国书画所抵达的高峰,可去图书馆翻一翻《宋画全集》;如果你想了解今日杭州百姓日常生活气质的来处,可以开读《东京梦华录》与《南宋皇城记忆》……这张书单由全国各大出版社、书店人、专业和大众阅读者共同推荐,由读者线上投票,资深宋史研究学者审定后得出,既有宋学研究的专业根基,又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两宋社会图景。这些图书还将在新华书店专柜集结,方便读者购买和阅读。

  公布六类研究新成果

  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离不开学术理论的支撑。11月4日,宋韵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发布了浙江学者在宋韵文化研究上取得的六类新成果。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利根介绍,宋韵文化的研究将从宋韵文化形态系列研究、宋韵文化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和宋韵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三方面展开,计划到2025年,基本完成宋韵文化研究工程系列研究布局;到2035年,出版宋韵文化系列研究丛书100部以上,完成宋代主要文献整理,形成较为完整的宋韵文化研究成果体系;产生一批宋韵文化研究名师大家、研究骨干,建成富有研究成效的宋韵文化学科梯队、人才梯队、研究平台梯队、传播平台梯队,形成研究和传播矩阵,争取确立在国内外宋韵文化研究和传播中的中心地位。

  作为联动不同地市、辐射全省的大型文化活动,宋韵文化节将逐步成为讲好浙江故事、展现浙江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解读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作出积极贡献。

  宋韵文化以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表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自信自强的创造力。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按照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让千年宋韵在当今“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更要借此形成展示“重要窗口”独特韵味、文化浙江建设成果的鲜明标识。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