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仙居县步路乡为民间剪纸老艺人搭建传承平台
一刀一纸 剪出大千世界
周杏女在传授剪纸技艺。蒋虎雄摄
一张红色的手工纸,对角折叠几次,然后剪上几刀,片刻工夫,一朵拥有12个花瓣的莲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2月19日上午,台州市仙居县步路乡剪纸艺坊,78岁的陈妙金在信手一剪中,展示了自己娴熟的剪纸技艺。她是仙居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仙居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钟情剪纸艺术已有五六十年。
在步路乡,像陈妙金这样的民间剪纸老艺人还有不少。一把剪刀一张纸,在他们的巧手下,就能变幻出精巧的大千世界。
未婚姑娘的“必修课”
仙居剪纸历史悠久。在广大农村尤其山区,剪纸和绣花,曾是未婚姑娘的“必修课”。
步路乡西炉村的剪纸老艺人周杏女告诉记者,她的娘家在仙居上张乡,剪纸是出嫁前跟村里的大人们学的。那时候剪纸,大多是为刺绣做底样。
“比如婴儿帽的额花,一般都绣花鸟图案。”她介绍,“我们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到帽额上,再用彩色丝线一针一针绣上去,很好看。”
还有鞋花。79岁的周杏女回忆,自己22岁嫁到西炉时,就穿着绣花的婚鞋,村里人都开玩笑说她“山头人穿花(鞋)”。
除了做刺绣底样,或张贴在门、窗上点缀生活,剪纸的另一主要用途是融合于各种民俗活动。
比如元宵节做花灯。周杏女说,父亲用竹子做出灯的框架,糊上纱或纸后,她再剪出五角星、十二生肖等图案粘上去,一盏漂亮喜气的花灯就成型了。
也有用于祭祀的,剪出龙、凤、花、树等有一定象征和寓意的图案,烧给先人,用于祈福。
心灵手巧是前提
学剪纸艺术,需要一定天赋,不能只会模仿,还得会创作,有自己出色的作品。
在步路乃至仙居的民间剪纸界,西炉村年逾九旬的马金娥颇有名气。别人剪纸,是构思、画图、刀剪三个步骤,她是一气呵成。
“她的构想全在脑子里,凤凰牡丹、鲤鱼跳龙门等,根本不用先画出图案。”同为剪纸老艺人,西炉村老人协会会长陈仙女发自内心地佩服,“我们做不到,也学不会。”
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学好剪纸。心灵手巧,才能触类旁通。
陈妙金嫁到步路村后,到邻近的一个村子学过绣花,因为本来就有剪纸基础,所以上手很快。大儿子去温州读大学时,带去的枕头上,她专门绣上了“月月红”图案和儿子姓名的拼音。
“学校里人多,怕别人拿错了。”她笑着说,“那时候我靠做绣花活,赚了不少家用钱。”
周杏女、陈妙金等人都说,时代在变,但她们对剪纸艺术的爱好却一直没变。手工纸要到县城买,而且店不多,附近也没有公交车站,往往要走点路。
“喜欢这东西了,多走几步也不觉得累。”周杏女说。
“希望能传承下去”
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步路乡党委宣传委员陈锋介绍,也就是在那时候,乡里对散落各村的剪纸艺人进行了排摸,并且办过班,邀请老艺人给全乡有兴趣的人传授剪纸技术。
2019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时,在乡政府所在地步路村的一处废弃仓库旧址上,乡里建起了剪纸艺坊,剪纸艺人们有了一个交流技艺、展示作品的平台。
在各级各类剪纸比赛中,步路剪纸老艺人频频获奖。这些作品,大多以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
比如步路是杨梅之乡,陈妙金创作的《杨梅熟了》,在2017年“美丽台州醉美乡村”台州市非遗传承剪纸大赛中夺得金奖。
在陈妙金等人看来,剪纸带来的乐趣,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无论心情多么烦躁,只要开始剪纸,好像所有不开心的事就没了。”陈妙金说。
近年来,乡里也有意识地组织当地小学生等群体过来学习剪纸。陈妙金觉得,这是比作品拿奖更让自己开心的事,“我们都老了,剪纸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掉,要珍惜、传承下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