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数量跃居国内城市第二位
“三世遗”串珠成链 杭州保护经验全国推广
“从综合保护到申遗成功,这过程足够漫长,却让我深入其中、深谙其韵……”三十多年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从未离开过钟爱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回忆起先后参与三大遗产申遗过程的点滴,他十分感慨。
2011年,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2014年、2019年,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先后申遗成功。杭州世界遗产数量在国内城市中跃升至第二位。
多年来,杭州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打造免费开放的“西湖模式”、大型活态遗产保护利用的“运河样板”,探索大遗址保护融入经济社会的“良渚方案”,联动演绎推动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倾力打造世界遗产群落。
立法定规 严控遗产保护红线底线
要说最了解西湖水的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的杨俊算一个。2010年开始,她和同事负责监测西湖水质和生态环境。
“我们像西湖的专属医生,每周都去西湖水域12个监测点采集样本回来分析。”跟随杨俊来到西湖边,记者看到清澈的湖水下是一片生机绿意。“西湖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通过工程优化措施,将大量的沉水植物成功栽种在西里湖、小南湖、北里湖等区域,目前西湖沉水植物总面积已达31.7万平方米。”
如今,西湖水质可达地表Ⅲ类以上,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标准。2022年6月西湖规模化高效降氮示范工程建设完工,一池碧水更透亮了。
“西湖、大运河是要素复杂的大型活态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是大遗址,都属于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杭州探索出因地制宜建立遗产管理机构和高标准保护立法先行的特色举措。”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以西湖为例,2002年杭州成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对西湖实施统一管理,申遗成功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等迅速落地,为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为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杭州其他申遗项目提供了借鉴。”卓军说。
深挖内涵 着力让世界遗产活起来
运河蜿蜒,风光旖旎。
今年国庆节,运河边再添新地标——刻着杭州工业年轮记忆的“小河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意味着杭州主城区30.4公里的“运道”实现全线贯通;同时,武林门码头10月1日起恢复客船运营。
“现在运河边越来越有逛头了:小河直街喝咖啡逗猫、小河公园打卡拍照……”住在运河边的瞿先生觉得幸福感提升不少。近年来,杭州大力完善运河沿岸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新建城市公园、书房、绿道等,让古老文明在现代表达中历久弥新。
良渚古城遗址亦是如此。国庆假期,良渚人梅娇寅带领杭州师范大学的师生及艺术家们,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池中寺粮仓上演了一场《良渚符号》展演,舞者们以天地为舞台,用舞蹈、音乐、诗歌、装置艺术等形式,深入挖掘良渚符号,让现场市民游客沉浸式地理解良渚文明。
“太震撼了,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敬意,仿佛我也是一颗稻米种子,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一位身穿粉色旗袍的游客激动地对记者说。
“历史文化遗产的难点是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三大世界遗产的精神内涵是杭州一直步履不停在做的事。”杭州市园文局相关负责人说,杭州先后成立西湖学研究院、西湖学研究会、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杭州良渚研究院等,积极开展“文旅融合促进杭州世界遗产联动发展的对策探索”等课题研究,为打造世界遗产群落夯实基础。
联动演绎 打造世界遗产特色活动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晚,“世遗之夜”主题晚会现场,与三大世界遗产有关的《清乾隆西湖行宫图》《清咸丰五年漕运堪舆图卷》和良渚玉器“琮王”精彩亮相。这三件宝藏文物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记忆”。
2020年杭州设立“西湖日”“良渚日”并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形成整体叠加效应——
2020年杭州承办首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暨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市长论坛;连续举办六届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系列活动;西湖风景名胜区牵头成立长三角地区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联盟;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先后在故宫博物院等地举办大展……三大世界遗产联动演绎引起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向全国推介杭州三大世界遗产保护经验。
2020年杭州世界遗产联盟成立,三大世界遗产地及南宋皇城、钱塘江古海塘、临安天目窑、富阳新登城墙等属地政府和管理部门组成联盟单位,共同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加快打造出世界遗产群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