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亚运故事㊹
袁由敏:钱塘“潮涌”汇聚亚运激情
“整个方案的改进完善过程就像是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样。”近日,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设计事务所内,作为杭州亚运会会徽主创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南特设计联合学院院长袁由敏笑着回忆道。
袁由敏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艾宇韬摄
2018年1月29日,杭州亚组委向全球公开征集杭州亚运会会徽的设计方案。通告一经发布,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甚至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设计师的踊跃投稿。最终,一份名为“潮涌”的设计方案从4263件作品中突围,最终获得了亚组委各领域专家的青睐。
作为方案的主创人员,袁由敏在得知入选消息后,怀揣着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展露专业知识的初衷,全身心投入到设计方案的再完善工作中。从完成初稿到修改汇报,前后经历了六个多月时间。
杭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方案。人民网记者 艾宇韬摄
亚运会不仅是体育赛事,也是城市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袁由敏介绍,杭州拥有良渚文明、运河文化、西湖风光、拥江发展的历史底蕴,处处离不开水的故事,而在中国人的绘画书法中,线条是中国人擅用的艺术语言形式。基于这样的考虑,袁由敏及其团队在设计杭州市重大活动的形象时,通常采用线条的方式来表达,致力于形成杭州视觉形象的大数据,“这个大数据是知水的、线性的、东方的、智慧的、诗意的”。
工作中的袁由敏。人民网记者 艾宇韬摄
关于如何平衡竞技体育的力量感与江南诗意的柔和感,袁由敏分享了自己对竞技体育之美的独到见解。其一是一百米冲刺、五十米自由泳等赛事展现出来的速度之美,其二是艺术体操、太极拳等项目呈现出来的柔和之美。
据介绍,中国文化主张对软实力的追求,注重动静相宜,在缓慢变化中实现存进的表达。另外,在一快一慢之外,还包含有智性之美,这体现在所有斗智斗勇的比拼之中。“这三者的关系,让体育赛事不再是简单浅显的正面交锋,而成为了整体关系的综合协调。”袁由敏表示。
“好的文化,不会过度描绘自己,就像上善若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一个城市未来的文化遗产,应该有其功能与视觉上的辨识度。”基于这样的考虑,袁由敏既追求像阳光空气一样从容淡定、具有日常感的设计风格,又力图实现视觉形象可辨识度方面的创新。正如他所言,“所谓‘创新’‘创造’,就是在人们从来没有认知的记忆上去入手。”
杭州亚运会会徽设计草图。人民网记者 艾宇韬摄
袁由敏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主角不仅仅是组委会工作人员、运动员、裁判和志愿者等服务团队成员,实际上每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背后都有众多力量在支持。设计师作为其中之一,能够将重大赛事的体育精神与地方人文结合起来,实现视觉可视化,从而通过一系列形象将杭州乃至中国对当下体育赛事的认知进行清晰地表达,而在筹备、举办的过程中,杭州的城市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检验与宣传。
“亚运会不仅仅属于全体杭州人,而且也是在杭州举办的全体亚洲人的文化盛事。”袁由敏认为,在这场赛事中,杭州作为容器而存在,“最好的容器就是玻璃杯,本身并不重要,但能让人清晰地看到里面的饮料。”
杭州亚运会会徽主创团队成员方宏章介绍历次设计方案。人民网记者 艾宇韬摄
回首亚运会会徽设计过程的点滴,对于其作为彰显亚运精神载体的历史使命,袁由敏坦言,好的设计为整个赛事的宣传、运转、推广、后期整理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但主体仍然是体育赛事本身,以及所有热爱体育运动的观众。(艾宇韬、谷子轩)
往期回顾:
我的亚运故事㊵|娄雨风:巧用“数字化” 为亚运保障工作提质增效
我的亚运故事㉜|陈佳莹:从G20到亚运会 西湖女子巡逻队逐光前行
我的亚运故事㉔|罗欣:从“运动员”到“教练” 为孩子种下“亚运种子”
我的亚运故事⑰|郑红梅:“数字化”+“机械化” “红旗班”高效保障亚运
我的亚运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语小课堂为好客杭州“打call”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