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數字賦能 幸福宜居

全面小康社會的“杭州符號”

徐墉、葛玲燕
2021年08月02日08:45 | 來源:杭州日報
小字號

  杭州作為省會城市,常住人口超千萬,社情民情的多樣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風險挑戰的多變性,對城市社會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數字”成為杭州最鮮明的時代標志,伴隨著城市發展的息息脈動。杭州在全國率先建設城市大腦,實現了由數字治堵的局部探索向數字治城的重大跨越,並在數字治疫上取得明顯成效,初步探索出一條以數字技術支撐城市治理精細化、現代化的新路。數字賦能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場景,也正不斷滲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釋放出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

  城市更智慧

  杭州高新區(濱江)綜合信息指揮中心內,鋪滿整面牆的電子大屏上,海量數據正源源不斷歸集。這裡顯示的是基層治理綜合信息系統。得益於數字技術的應用,一些問題可以在萌芽階段就被處理,治理更加便捷化、更具前瞻性。

  前不久,高清探頭自動掃到了濱盛路上有馬路破損情況,智能系統第一時間辨認后發出警告。核查無誤后,信息被一鍵下達給城管局。按照規定,城管局需在30分鐘內做出反應,並派人員前往處理。20分鐘后,信息中心工作人員調動事發現場的攝像頭,實時畫面顯示,維修人員已經到事發地開展維修。

  從企業和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和政府急需解決的事情入手,不斷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探索直達基層、直達企業、直達群眾的應用場景,“城市大腦”成為杭州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利器。

  筑牢綜治“一張網”,構建社會“大和諧”,無論是基層行政執法體制重構,促進治理方式創新轉變,還是“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大放異彩以及全域聯動的“大普法”格局,杭州始終堅持把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與其他多種治理方法和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應用於基層社會治理。加強“1+3+N智安小區”建設,在小區出入口推廣安裝人臉、車牌抓拍裝置及智能門禁系統﹔創建“陽光廚房”工程,融合人工智能AI視頻分析功能和物聯網技術,創新打造“政府監管、企業自律、公眾監督”的智慧共治模式……近年來,杭州持續打好“雪亮工程+城市大腦”的深度應用組合拳,使基層智慧治理從“盆景”變“風景”。

  以前,打開電子地圖,位於杭州市中心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周圍道路常常呈現一片繁忙的紅色。高峰時段,400余輛車圍繞兩家醫院排隊等候,最長入院等候時間近4個半小時。為了解決“首堵”醫院的停車難題,兩家醫院所在的上城區小營街道借力“城市大腦”,以“繡花功夫”充分挖掘醫院周邊2.5公裡范圍內的泊位資源,把“城市大腦”運算數據轉換為可識別路線,平均停車用時從90分鐘減少為15分鐘。

  我們的城市每天都在產生巨量的數字,這些數字既是城市活動的軌跡,也是城市治理的密碼。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城市大腦也讓杭州成為了一座數字系統治理之城。

  服務更高效

  當城市會“思考”,服務也更加高效。

  “叮咚,叮咚……”幾分鐘內,49筆500元的“企業員工租房補貼”就打到了浙江耀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49名員工的支付寶賬號上。政府的高效服務與貼心補助,讓企業員工既溫暖又感動。

  2020年疫情沖擊下,國內不少企業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面臨更艱巨的困難和挑戰,為幫助企業快速享受到政府各類補助和優惠政策,杭州基於“城市大腦”系統的“親清在線”惠企平台2020年3月上線,用“數據跑”代替“群眾(企業)跑”。

  杭州一家公司2020年收購了500多戶茶農的10.5噸龍井,通過“親清在線”平台申報收購獎勵政策,隻用了一天時間就獲得了12.6萬元的獎勵。這家企業負責人說,換作以前,申請這筆獎勵公司要提供500多名農戶的身份証復印件、500多份茶青收購的小票復印件以及企業的相關經營証明等。“有了‘親清在線’,省力多了。”

  “企業隻要通過該平台申請相關政策資金,后台將自動實現數據協同、數據比對、數據審核,符合相關條件的企業或個人將第一時間得到相關補助。”杭州市發改委負責人說。

  在疫情防控這場大考中,杭州市、縣、鄉三級基層治理綜合信息指揮力量,與各地疫情防控指揮部合力作戰,3.3萬余名專兼職網格員奔赴一線落實群防群控,筑起了精密立體的防疫保護網,讓數據真正賦能疫情防控。

  通過綜合信息指揮平台和大數據作用,各類數字在線上流轉互通、運算評估,基層網格員在線下充分發揮底數清、人頭熟、信息靈、指令通的優勢,反應速度和處置效率變得更快,實現了“指哪打哪”、精密智控。

  杭州“讀地雲”向全球發布45平方公裡產業用地信息,首次實現土地招商、簽約、交易、監督等全流程在線閉環運行﹔“一手房”登記實現“跑零次”﹔城鎮單套商品住宅實現1小時領証﹔杭州健康碼實現網上預約、互聯網診療、體檢報告查詢等各類“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通過建設“城市大腦”系統,借助衛星定位、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杭州在“數字治堵”“數字治城”“數字治疫”等實踐中大顯身手。

  群眾得實惠

  不用取卡、掏錢包,甚至不用拿出手機,就可以在停車場一路通行,“先離場后付費”讓經常出差的章女士頗為滿意。“和傳統收費方式相比,省去了排隊時間,真的有自由穿行的感覺。”她說。

  2020年9月10日上午,杭州市蕭山區利華路,一名行人被撞倒,情況危急。120急救車迅速趕到現場,雖然去醫院要經過20多個路口,但一路綠燈,足足省下14分鐘。趕至醫院,醫院也早已做好手術准備。一秒鐘都沒耽誤!

  這一路綠燈背后,是“城市大腦”系統在發揮巨大作用。收到警情后,“城市大腦”系統進入高速運轉狀態,通過定位、雲計算等技術,調節路口紅綠燈時間,保証救護車一路綠燈通過。同時,憑借“警醫聯動”機制,醫院也同步得到消息,手術室提前做好准備。這條新聞在網上發布后,許多人留言:在這樣的“智慧城市”裡生活,我們安心。

  數字流轉便捷的不僅僅是交通。在自助服務區提交公司注冊申請后,電腦自動形成材料……僅用時20分鐘,身在主城區卻打算在建德市注冊一家服裝企業的鄭偉梁收到了網報通過的短信,提示他可以去辦事窗口提交材料。提交的材料通過審核30分鐘后,他便拿到了營業執照和企業公章。“同城通辦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以前我想在外區辦一家企業,來來回回幾十公裡得折騰好幾天。”鄭偉梁說。

  打開手機,動動手指,辦社保、搖車牌、取公積金、預約挂號……自2018年5月底上線以來,“杭州辦事服務”App大到辦理個人公積金業務,小到查找附近的車位、公廁、便民服務點,功能一應俱全。

  在杭州,一部手機走遍全城,吃住行游盡在掌握。“數字”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形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深入每個角落、影響每個家庭、惠及每個市民。

  堅持在民生公共服務領域全力推廣運用大數據技術,杭州市已連續14年入選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並成為全國唯一的幸福示范標杆城市﹔成功入選全球15個最佳旅游實踐樣本城市﹔連續多年成為人才淨流入全國第一的城市,成為全國“雙創”示范城、全球創客集聚地。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