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杜鵑競相開 幸福山花正爛漫
解鎖浙江磐安山區“共富”密碼

杜鵑花似海,滿山流異香。當下,正值杜鵑花盛開之際,金華磐安縣盤峰鄉高姥山上的杜鵑花競相綻放,一團團、一簇簇,燦若雲錦,別具風情。十年杜鵑開,十年奮斗路。盤峰鄉杜鵑花“從野花變致富花”的過程,也是浙江磐安人民在“共富”路上謀幸福的重要實踐。
磐安,“浙江之心”,過去被稱為“金華的西藏”,浙江最窮的地方﹔如今,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戰略下,磐安堅持以全域旅游發展為主導產業,助力景區鄉村“出圈”,讓老百姓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日子一天天紅火,共同富裕成為當地最美的人間煙火氣。
風從山中起 嶺上花遍開
李國榮是一個“花痴”。但凡你見過的杜鵑花,沒有他叫不出來名字的,雲錦杜鵑、丁香杜鵑、馬銀花杜鵑、鬧羊花杜鵑、華頂杜鵑……“2000年我回到高姥山,看到山上有很多杜鵑花,就萌生了培育杜鵑做好旅游的想法。”
李國榮今年54歲,是盤峰鄉豐陳村人,起初他隻認識一個品種的杜鵑花,后來各個山頭跑,找花、認花,種花,在高姥山種下了十多個野生杜鵑花品種。可謂是“哪裡有杜鵑他就去哪裡”,江西、福建、四川、雲南等地都跑遍了。
有了花,就有了游客。於是,李國榮在高姥山下的高峰村建起了杜鵑山庄,多年來山庄生意紅火,餐廳時常爆滿,李國榮心裡樂開了花。2013年起,盤峰鄉每年舉辦杜鵑花節,蔚為壯觀的萬畝杜鵑花海,慕名而來的千萬游客,讓高姥山熱鬧非凡,山下村民增收致富。據盤峰鄉黨委書記董君介紹,高姥山山腳有八個村傍山而居,從2012年至2021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從4000元增長到20000多元,每家每戶生活水平實現了大跨越。
面對前景廣闊的杜鵑產業,李國榮也有了下一步計劃:發展杜鵑盆栽、杜鵑苗木基地,讓高姥山上的一朵朵杜鵑花持續成為村民的“共富花”。
“幸福”敲敲門 人間煙火氣
磐安是浙中山區,錢塘江、甌江、曹娥江、靈江四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盤峰鄉是磐安最為偏遠的鄉鎮,51個自然村分布於山巒之中,70%以上農戶一度屬於低收入農戶,用當地人的話說:“守著青山綠水卻過著窮日子”。從囿於一隅到聲名鵲起,從深山窮鄉到現代桃花源,盤峰鄉的“美麗逆襲”除了杜鵑花外,還要從“幸福計劃”說起。
2011年,為了改善鄉民的生活現狀,盤峰鄉政府與在外創業的鄉賢蔡文君一起合作啟動了“幸福計劃”。蔡文君是土生土長的盤峰鄉(原高二鄉)人,在他看來,雖然交通、地理等條件是一種制約,但也是優勢:保持了當地農產品的綠色及原生態。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依托山區優勢,採取“土法種養+現代營銷”模式發展特色精品農業。
2012年,“我的幸福計劃”項目正式啟動,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通過線上平台和現代物流方式進行銷售。“幸福計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村民周樹長自家有兩畝地,過去隻種一些蔬菜,空地沒時間打理就荒廢了。自參加“我的幸福計劃”后,周樹長明顯感覺到地越來越值錢,種地也越來越劃算。“現在家門口的兩畝地每年收入6000元,農產品不愁銷路。”
2021年,“我的幸福計劃”升級為“我們的幸福計劃”,融合了幸福農產、幸福聯盟、幸福幫促、幸福山居等“十大幸福”系列,培育了鄉村自駕游、房車露營、鄉村研學旅行、健康養生等新業態。
盤峰鄉黨委書記董君介紹,“項目實施10年來,幫助盤峰鄉(高二片)農民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4890元增加到2021年的20664元,低收入農戶從985戶減少至127戶。”另外,計劃也助力磐安盤峰、方前、大盤等11個鄉鎮1萬余名農民在家門口增收,每年增收總額在1500萬元以上。
如今,從磐安走出去的這項“共富”經驗,在浙江省委統戰部的推動下,已經在浙江得到全面推廣,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
磐安縣委書記金艷表示,旅游是磐安縣強縣富民的“一號產業”和“兩山”轉化的有效路徑。近兩年盡管受到了疫情的影響,當地堅持全域旅游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沒有變。全域旅游的發展推動了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洗腳上岸,通過農家樂和民宿增收致富,“老百姓有句話這麼說,‘山裡一張床,賽過城裡一套房’,由此可見,現在山裡的吸引力大、煙火氣濃。”
最近的遠方 生活的向往
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檨,清溪倒照映山紅。大自然的造化,讓杜鵑花海像一匹紅色的綢緞,披挂在蔥綠的大地之上。大自然的美景,也讓盤峰鄉今非昔比,酒店、公寓拔地而起,游樂項目落地開花,各地游客慕名而來……欣欣向榮之地正在演繹鄉村的向往生活。
前不久,盤峰鄉櫸溪村古民居迎來了一家文旅品牌店——野米植物洗護體驗中心。利用山中的原生態植物作為原材料,打造出純天然的植物洗護品,同時還充分用好當地石斛、芍藥等中草藥資源。“我們這裡做好文創、農創的融合,讓所有產品得諸自然,還之自然。”野米植物洗護體驗中心負責人周俊說。
從磐安走出的鄉賢、藍蓮舫教育集團董事長韋育珍回到盤峰打造了一個“不一樣的研學基地”,將老屋恢復回古朴整潔的樣貌,院中種植各類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還有扎染、活字印刷、刺繡、編織、儒學文化體驗、農耕文化體驗等親子研學活動,讓山鄉不再沉寂。韋育珍說,在外兜兜轉轉后發現,真正的詩和遠方就是家鄉的這份原始和淳朴。
浙江森漫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雷鴻君不僅在盤峰落地了森林康養等文旅項目,同時還擔當起“發動者”的角色,呼朋喚友到磐安扎根。“現在度假不需要去很遠的地方,家門口也很美,有驚險刺激的高空滑道、新穎別致的帳篷營地、吃一頓別致的簡餐,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充分享受‘微度假、淺時光’。”
全域旅游發展,讓詩和遠方回到身旁。截至2021年底,磐安成功創建國家3A級以上景區13個,打造主題特色村庄43個,創建浙江省新時代美麗村庄108個。目前全縣共有農家樂1014家,床位1.95萬張,位列浙江省第三,2021年全縣農家樂累計接待游客282萬人次,直接經營收入3.68億元,是2015年的4.3倍。
一路群山伴 向幸福出發
10年前,董君工作的第一站是盤峰鄉,那時候剛入社會工作的小姑娘時時想著去城裡奮斗﹔10年后,董君重回盤峰鄉擔任黨委書記,一心扑在鄉裡,每天不停切換角色,上一秒在處理鄉鎮的瑣事,下一秒又和各種有趣的“靈魂”談論詩和遠方。“過去的盤峰是一個窮鄉僻壤的代名詞,現在的盤峰是綠水青山的寶地,鄉鎮干部都以盤峰為榮,特別有干勁。”
從李國榮、蔡文君到雷鴻君,從一個人、一幫人到一群人,從一個村、一個鄉到一個縣……董君發現,原來寂靜的山村,已然成為向往的地方。“展望未來,我們要向新的遠方出發,讓盤峰的文旅項目實現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內涵越來越豐富。”
2021年,浙江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使命。助力“山區26縣”跨越發展則是全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點之一。磐安是個年輕的山區縣,從1939年設縣,1983年恢復縣建制,這些年始終秉持“小磐安也有大夢想,小地方也有大作為”的理念。磐安縣委書記金艷介紹,當前正是磐安邁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堅持“生態富縣、生態富民”發展戰略,競發新起點、放大新優勢,全力打造四個“新磐安”,即打造實體經濟綠色崛起的新磐安、打造“兩山”理念轉換先行的新磐安、打造數字賦能創新突破的新磐安、打造共同富裕山區樣板的新磐安,奮力爭做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模范生”。
“我想,通過全縣上下的拼搏努力,若干年后,磐安將成為風景如畫的全域大景區,實現村村是景、處處是景、時時是景、全域一景的美好畫卷﹔磐安也會成為更加平安和諧的幸福家園,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群眾更有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身心兩安、自在磐安’的區域形象更名副其實、更深入人心。”金艷說。
站在高姥山頂俯瞰,萬畝杜鵑花海映紅了當地百姓的生活,並與之一步步邁向幸福﹔站在大盤山頂眺望,天台山、括蒼山、會稽山、四明山等多座名山由此發脈,延綿不絕,串聯起浙江山海發展的脈絡,“山呼海應”唱響共富幸福曲。當下,磐安正以縣域為單元打造共富實踐的山區樣板,如綿延的群山一般,演變出無盡可能、無限精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