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浙江“未來國有林場”建設
杭州余杭:以“生態共富”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發展

位於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的長樂林場不僅有怡人的風景,還依托山水開啟了教育、康養、文旅板塊,讓原本僅依靠山水而聞名的林場,搖身一變成了引領鄉村振興發展的樣板。
近日,該林場以“山中新天地 林間大課堂”項目成功入選浙江省推進共同富裕十大典型案例評選,向公眾展示了百年林場新時代升級模式。
植被豐茂的杭州余杭長樂林場。余杭區林水局供圖
聚焦主業 生態建設有成效
搭乘林場區間運營車進入長樂森林公園,能發現夏日的森林萬物生長,遮天蔽日的大樹,枝丫挨著枝丫,撐起一把把翠綠的傘,擋住烈日驕陽,帶來陣陣涼意﹔綠蘿纏繞在森林間,青苔蓋住了草地,鳥鳴是一曲悠揚的小調。除此之外,還能看到杭州周邊慕名而來的游客在園區內採摘、露營、探險,舉目望去,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畫面躍然眼前。
長樂森林公園佔地面積約7600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5.11%,是省級森林公園。目前公園有植物種類285種和野生動物120余種,受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鵝掌楸、杜仲、夏臘梅、金錢鬆等,其中還發現了“植物界大熊貓”中華水韭。
為了讓美麗的和諧生態畫卷再添色彩,長樂林場積極踐行“兩山”理念,以林業科研創新為手段,加大與亞林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了國外鬆、薄殼山核桃、櫻花、紫薇等一大批良種種質資源。目前建有浙江省最早的國家級重點林木良種繁育基地3600余畝、珍貴彩葉樹種2000余畝、苗木繁育基地1300余畝,年生產薄殼山核桃、櫻花、紫薇、浙江楠、浙江樟、繡球等各類優質種苗花卉50萬株以上,創收2000余萬元。
長樂林場鐵皮石斛仿生態栽培。余杭區林水局供圖
此外,林場還利用自身天然的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包括種植、養殖、特色體驗等,打造屬於自己的林下經濟特色品牌,目前林下鐵皮石斛近野生種植和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50畝,林下菌菇達50畝,年創收1000萬元以上,實現了生態建設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創新模式 生態服務有特色
說起長樂林場的生態教育,可謂其探索“生態共富”的一大特色。
每年暑假,長樂林場親子自然研學體驗活動的報名人數都會爆滿,還會特設特訓軍旅營新項目。家長和孩子們能夠在長樂林場體驗手工竹藝、強身健體、讀自然詩歌、認識中藥標本、舉辦螢火晚會等,讓孩子們在自然中學習知識,在知識中感悟自然。
生態研學教育。余杭區林水局供圖
余杭區林業水利局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陳一霖介紹,長樂林場旗下的生態教育服務板塊依托林場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堅持以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為根本宗旨,以“生態、生存、生活、生命、生長”五生教育為理念,開設了“生態與自然、生存與拓展,生活與勞動、生命與安全、非遺與傳承”五大系列課程共200多個活動項目。創辦20多年來,共接待1000多所學校、300多萬學生。2021年接待人次突破26萬,創收3300余萬元。
為豐富生態教育內容,今年以來,林場利用長樂森林公園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的契機,積極整合徑山周邊鄉村生態產品和服務,引入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利用好森林資源。目前長樂林場已引入7個新項目,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打造綠色生態服務平台。
探索共富 樹立典型有亮點
探索共富,離不開帶動周邊經濟發展。長樂林場以“國有林場”為圓心,探索了一條村企合作新模式——“營地+”。林場周邊的農戶利用自有的農家土灶、自留地的特色農業和保存較為完整的當地農村風貌,充分整合了農村豐富的農業生產、農家生活、農村手工藝以及農村文化等教育資源,和林場旗下的教育基地合作,因地制宜地開發了“農家生活”“農業生產”“農村社會”三大板塊農事體驗課程體系。
“在基地農民聯動合作模式過程中,能夠實現了營內活動轉向營外實踐的空間突破,實現了單一的學農活動向多元實踐形式的內容拓展,實現了營地輔導員向當地農戶相結合的師資互補。”陳一霖說。活動開展以來累計服務全國近1000所學校和企事業單位、300多萬人次,培養優秀自然教育師100余名。
長樂林場森林體驗。余杭區林水局供圖
此外,長樂林場還通過產品輸出向周邊鄉村、貧困革命老區贈送薄殼山核桃、浙江樟等珍貴樹苗上萬棵。積極對接當地特色產品“兩柚一茶”,進行助產助銷,為當地農戶增收提供服務,並與浙江寧波市林場、安徽馬頭林場等國有林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據了解,長樂林場每年採購周邊農戶的蔬菜、禽蛋、春筍等鄉土特色產品200余萬元,帶動周邊鄉村民宿、餐飲等產業不斷發展,每年增收近千萬元,為振興周邊鄉村,百姓增收致富提供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