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工坊構建血蚶產銷全產業鏈,帶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400萬元
台州三門濤頭:海塘托起共富夢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台州市三門縣海潤街道濤頭村“血蚶共富工坊”的加工車間正在緊鑼密鼓地工作,趕在10點前將一批一萬斤的血蚶裝車發貨。
“血蚶共富工坊”一期佔地近一畝,由漁塘體驗區、展示廳、人才助富驛站、直播基地、共富廣場和加工車間等6個區塊構成,集血蚶的展示宣傳、技術支持、加工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目標是構建起一條血蚶產銷全產業鏈。
在共富工坊帶動下,濤頭村全村的小海鮮產業產值達2.5億元,2021年集體經濟收入超14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0萬元。
黨建鏈產業鏈同頻共振
“一村富不是富,村村富才是富。”濤頭村黨總支書記林后宜表示。
濤頭村是台州市最大的少數民族集聚村之一,畬族有58戶200多人,是全國唯一的“海上畬鄉”。
今年,通過“海畬山盟”黨建聯建,濤頭村將周邊的5個行政村、1個社區、1家企業,共7個黨組織納入共富矩陣,推動“血蚶共富工坊”建設。
為更好發揮黨員干部力量,濤頭村將養殖大戶、銷售商戶等力量串聯起來,設立漁塘建設、養殖技術等7個黨員攻堅小組,建立覆蓋血蚶產業鏈的黨建鏈,實現黨建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
其中,林后宜積極對接強村公司三門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共富工坊,帶動農村閑置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
另一方面,“海畬山盟”黨建聯建與浙江省水生動物研究所和三門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結對共建浙江省水生動物研究所,定期開展“黨建+技術”聯動活動,提供養殖技術支持,探索以血蚶為主和青蟹、小白蝦等小海鮮立體混養的養殖模式。
同時,部分血蚶養殖塘開始試點建設“共富漁塘”數字化場景,可實時監測養殖塘內的溫度、濕度等指標信息,數智賦能養殖模式向現代化、生態化轉型升級。
按需分級銷售提身價
走進三門濤頭,映入眼帘的是連綿的海塘,這裡位於咸淡水的交匯處,特別適合血蚶生長。全村現有400口養殖塘,300多戶養殖戶,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血蚶養殖。
據雷華米介紹,已經有八十幾口養殖塘和強村公司簽訂協議,統一收購出產的小海鮮。此前,批發商守在養殖塘,血蚶一上岸就直接被收走了,40粒一斤等級的血蚶收購價12元﹔送進加工工坊,每斤血蚶售價能再貴一元,很多養殖戶見收益好,也有意向加入。
“我們一般是按照銷售需求進行加工。”雷華米解釋。共富工坊的銷售渠道分為國內批發、直播零售以及國外批發三種。批發的血蚶會通過流水線進行初步篩選,去除空殼,按大小分級打包。
出口的血蚶,還要進行一道抽樣檢測。如果發貨目的地較遠,工人凌晨2點就開始捕撈,6點前發車前往上海進行空運,出口韓國、美國、意大利等多個國家。
為拓寬在韓血蚶銷路,林后宜和強村公司負責人王衛林參加了11月2日開幕的韓國釜山水產及漁業展覽會。憑借外貿出口,35顆一斤等級的血蚶每斤可賣到40元,相比國內批發售價翻倍。
走多元化品牌化發展路徑
為啥用“紅心”作為品牌名稱?因其打開來汁水如同血色而得名。“像是跳動的心臟。”海潤街道組織員葉冰潔形容。
“血蚶共富工坊”緊跟時代步伐,設立電商直播基地,組建“紅心”直播團隊,並且注冊“花鼓漫珍鮮”特色小海鮮商標。
新零售血蚶的加工和批發有著天壤之別,要對其進行徹底清洗,再用特制的保溫紙箱包裝,冷鏈運輸。
推開“紅心”直播間的窗戶就能看到連片的海塘,有時主播會直接走進塘間吆喝,讓消費者親眼看到小海鮮出水。
“我們在幾個平台都播過,效果不錯。頭兩次線上直播就賣出小海鮮3萬多斤。”雷華米說。
嘗到甜頭后,共富工坊的紅色管家又發動養殖戶、年輕村民,通過短視頻平台、社交軟件等進一步拓寬線上帶貨渠道,讓“紅心”品牌小海鮮直銷到全國各地。
濤頭集中了鮮美小海鮮、美麗海塘和畬族文化的天然優勢,正朝著“漁旅融合”的發展方向發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